白先勇《闷雷》:福生嫂“闷雷”般婚姻,源于委曲求全和随波逐流

我是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践行每年读200本书计划

白先勇是当代著名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而《闷雷》是《寂寞的十七岁》中的一个短篇。

白先勇擅长用细腻的语言讲通俗易懂的故事,《闷雷》延续了白先勇一贯的细腻文风。小说讲述了美丽女孩“玉姑娘”在父亲的安排下,被迫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丈夫马福生的故事。作者白先勇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福生嫂从少女的七彩幻想到压抑婚姻下的麻木怨怼,再到爱情湮灭后的悲观绝望情绪。接下来我将从福生嫂的委曲求全和她对于感情随波逐流的态度,来分析福生嫂悲剧婚姻的成因以及该如何拯救“闷雷”般的婚姻。

福生嫂的不幸婚姻起因源于她对父亲唯命是从和对自己的委曲求全

白先勇《闷雷》:福生嫂“闷雷”般婚姻,源于委曲求全和随波逐流

白先勇

当福生嫂还是玉姑娘时,她在桂林军训部对面和父亲开着一家杂货铺,专门做军人生意。福生嫂十几岁没了娘,和父亲相依为命,而这个杂货铺就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家里的生意名义上是父亲撑着,实际上都是福生嫂在打理,她从掌理柜台到衣食住行的安排,甚至是挑井水等重活,都是自己干。而父亲对福生嫂一直不冷不热,也很少有关心与呵护。

老头儿对于姑娘家淡得很,眼睁睁的看着她累成牛马也没有半句心疼的话儿。

由此可见:福生嫂年轻那会,就很能委屈求全,这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方面,她每天累死累活不知疲倦的干活,也从没半点怨言;另一方面,对于父亲的冷漠她不以为然,也从来不抱怨,可谓是对父亲特别顺从。而福生嫂更顺从的一面则是听从父亲对婚姻的安排可以看出:

老头儿拿着马福生送来做聘礼的一副金镯头说:“玉姑娘,这是你的福气,嫁给个老实人,顶顶可靠。”

福生嫂听得要直冒火,她要的不是这个老实人,她要的是那些体体面面的小伙子。

但父亲偏偏选择了职位很低、长相丑陋、年纪又大的马福生作为自己的丈夫,她极为恼火,却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甚至连半点反抗都没有。

白先勇《闷雷》:福生嫂“闷雷”般婚姻,源于委曲求全和随波逐流

福生嫂的这种“顺从”行为似乎与她的日常行为很不相符:做事一向干脆利索,一副利落相;走路一阵风,既有速度也有力度;性格也是拿得起放得下,说一不二,从来不拖泥带水。

然而个性分明福生嫂面对婚姻大事却“认怂”了,我认为源于两个因素:第一是因为马福生是是父亲挑中和满意的女婿,她只能听命和认命,这是女儿对父亲的“孝顺”;第二是福生嫂没了娘,而她与父亲日常交流也不多,潜意识中就有了“什么都听爹的”惯性思维。

白先勇《闷雷》:福生嫂“闷雷”般婚姻,源于委曲求全和随波逐流

作为一个俏丽又能干的女孩,福生嫂有更好的对象可以选择,她对有一些小伙子也有好感。她完全可以对父亲安排的婚事进行抗议,但她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反而委曲求全接受了婚姻安排。但实际上福生嫂父亲并不是完全不通情达理,只是出于父女二人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乱点鸳鸯谱”,比如在福生嫂在出嫁前哭到死去活来时:

老头儿以为福生嫂舍不得离开,送她下轿时,还安慰她道:“玉姑娘,还有什么好哭,女娃子总不能在家中守一辈子呀。”

福生嫂父亲这句话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他并不知道福生嫂不满意这段姻缘;第二,他认为自己给福生嫂找了一个“好男人”,是为她着想。

而父亲与女儿诉求的不同,以及理解的偏差,不仅毁了福生嫂的婚姻,也令她的一生变得颇具悲剧色彩,而这一悲剧的原因来自于福生嫂对于父亲无底线的唯命是从,和对自己过分的委曲求全。

福生嫂压抑苦闷生活的延续源于她对丈夫的不满,从而任感情“随波逐流”

婚后福生嫂“将错就错”凑合过日子的心愿也没能实现,她与丈夫马福生的矛盾不断激化和升级,而导火索就是丈夫“无法生育”。

白先勇《闷雷》:福生嫂“闷雷”般婚姻,源于委曲求全和随波逐流

马福生经常偷偷摸摸从袋子里掏出几颗药丸子来吃,有时还提着几包草药回来熬了喝。而这些草药和药丸子尽是些乱七八糟的秘方。

这是他们新婚不久后,福生嫂发现丈夫的“秘密”。关于马福生不能生育的问题上,白先勇讲得很隐晦,也没有具体写明原因,但从福生嫂羞红了脸可以揣测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马福生性无能,他与福生嫂新婚的夫妻生活不是很和谐;另一方面马福生身体机能导致无法生育。但从福生嫂的回忆来看,大概率是因为夫妻生活不太和谐而导致的不育:

其实福生嫂从来没有喜欢过马福生,她还记得洞房花烛那天晚上,她闻不得马福生一嘴的蒜臭,闻了要恶心。睡到半夜就爬了起来,再也不肯上床了。

白先勇《闷雷》:福生嫂“闷雷”般婚姻,源于委曲求全和随波逐流

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出:福生嫂与丈夫的夫妻生活很可能不和谐,即便偶然有夫妻之实也只是在敷衍和厌恶中度过。因为福生嫂内心一直很憎恨马福生,蹭恨令她不仅气得想哭,而且还厌恶的用脚去踹马福生的腰,恨不得一脚将丈夫踢得远远。

其实福生嫂对马福生的厌恶,有点像《水浒传》里潘金莲对于武大郎的厌恶,他们在妻子眼里同样是“窝囊没用的男人”,同样是“一江春水付诸东流”的幽怨。而不同的是福生嫂对于感情并不像潘金莲一样选择了放纵。

尽管福生嫂也像潘金莲一样爱上了丈夫的好兄弟,并因此而魂不守舍,砰然心动。福生嫂无数次幻想与刘英间“鱼水之欢”,幻想刘英“男性般的强壮”,而那种幻想带来的煎熬和折磨令福生嫂无法呼吸

,也更加讨厌丈夫马福生。

她对刘英的这份感情如同埋在地心的火焰一样,经过长期的压抑,慢慢磨慢慢炼,已经浑圆浑熟了。烧得福生嫂心里热一阵,酸一阵,翻江倒海似的。


福生嫂想要跟他在一起,哪怕一分一秒也好。这种感情由期待、焦急,慢慢变成了恐惧和痛苦。

在对丈夫的不满与“情人”的狂热中,福生嫂一边享受着爱的“炙烤”,一边又怀着恐惧和痛苦,在这种“分裂”的情绪中她对丈夫的怨恨则进一步升级。她常常拿自己的丈夫与刘英进行比较:从丈夫的“矮小窝囊”到刘英的“高大伟岸”;从丈夫的“不解风情”到刘英的“体贴细腻”;从对丈夫的“满屏厌恶”到对刘英的“满心欢喜”。

白先勇《闷雷》:福生嫂“闷雷”般婚姻,源于委曲求全和随波逐流

这些对比让她对婚姻日益失望,也使她在麻木不仁中突然清醒,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甚至对未来的憧憬。

只是福生嫂幻想和勾勒出来的“梦”终究会破碎,因为她是有夫之妇。尽管与丈夫并无感情,可是她却无法摆脱自己做为“围城人士”的恐慌,而对突如其来的感情冲动,也只得在崩溃边缘终结和自控。

而福生嫂臆想中“暧昧的感情”于她而言,可谓是:越怕越想爱,越想爱越害怕,越害怕越想逃,而越逃心死的越彻底。福生嫂对于感情的“随波逐流”态度和对现实的“压抑苦闷”的无法排解,很像小说的标题《闷雷》一样:有心爆发,却无力控场正是因为求而不得的苦,不断“挠”福生嫂的心,才落得无声痛苦的下场。

对于福生嫂来说

,与其说是婚姻造成的不幸,不如说是太委曲求全的性格和随波逐流的态度造成的命运多舛。

百合总结

这部《闷雷》读得让我难过,为福生嫂难过!也为马福生难过!或者说,在婚姻中他们都没有错,错的只是选择的不同。

婚姻中,马福生一直处在劣势中唯唯诺诺,对妻子福生嫂他唯命是从,福生嫂把他捏成各种形状,他都是从不计较的一笑而过,也称得上是脾气温吞的“老实人”。而福生嫂也是一个美丽能干的女人,是一个端庄贤惠的女人,也称得上是“好人”。

但“老实人”和“好人”却不一定能组合出“好”姻缘,这种组合方式像极了中国式婚姻。

白先勇《闷雷》:福生嫂“闷雷”般婚姻,源于委曲求全和随波逐流

在中国式婚姻里,两个“都很好”的男女,从来没有天大的仇恨,也从来没有吵吵闹闹,内心却彼此怨怼,甚至某一天突然就闪离了婚。这很像《闷雷》中的福生嫂一样,嘴上什么都不说,内心却被怨恨撩拨到“一触即发”。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到了一个理念:人有两次“诞生”,一次是出生,一次是恋爱。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这两次“诞生”如果操控不好,比如说家庭教育缺失和婚恋关系的失衡,就会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和隐而不发的怨怼。而这些“失衡”的原因大都源自于“难以大声说出,却早已受伤的心灵”。

对照福生嫂不幸的婚姻,可以看出她的不幸既源于自我的丧失,又源于无意识的“随波逐流”。比如说听父亲的话嫁不爱的男人,而嫁给不爱的马福生后又莫名的忧愁和厌恨,这种情绪算来也是她不自知下产生的“抑郁”。

白先勇《闷雷》:福生嫂“闷雷”般婚姻,源于委曲求全和随波逐流

武志红说:抑郁情绪均来自于“丧失”,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

而福生嫂在嫁给不爱的丈夫,并与喜欢的“情人”分开,从而对丈夫撕心裂肺般绝望与咆哮中看出是“丧失感”在催发她的抑郁情绪。想要拯救抑郁行为和“闷雷”般的婚姻,除了接受和承受,更应该做的是努力改变。

改变意味着颠覆和开始,意味着把沉默和压抑因子丢掉。而改变既然可以是咆哮般的爆发、也可以是忤逆、还可以是倾诉宣泄或自我调整,这些都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而且运行下去反而是改变婚姻关系的“良药"。

而美满的婚姻需要平衡和抵消,平衡指的是旗鼓相当和满心欢喜,抵消则是怨恨之心与感激之情的中和,而平衡和抵消的实现路径则是:不委曲求全、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尊重内心真实的诉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