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为何既是米粮川又是文化宝地?

lemoncai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河套平原发达很容易理解,因为本来就是黄河中上游平原,有丰富的水源。

在古代,农业不能没有水。只要有水加上土地肥沃,这里很快就会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

简单说下概念:河套平原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状,故称“河套”。

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创造了仰韶文化,说明很多人类已经开始在这里居住生活。

不过,由于河套的位置相对靠北,在战国时期主要是林胡少数民族盘踞。

战国前期,赵国就出兵赶走了林胡,占领河套。

由于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国也来争夺,双方多次开战。

秦朝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在前215年至前214年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三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

河套平原开始有大发展。

河套平原自古以来非常适合农业种植,但是它的位置比较不好,过于靠近蒙古高原,处于游牧民族的近距离威胁下,只有一道长城作为屏障。

所以,历史上从汉代开始汉人就大发展河套,农业繁荣。但却屡次遭遇诸如匈奴、羌人、突厥、回鹘、西夏、蒙古、女真等多个少数民族入侵和占领。

这里虽然适合农业种植,但前提是农民得有命种地吧?

由于游牧民族入侵的杀戮、抢掠、尤其是掠夺农民作为奴隶,河套平原的发展断断续续,无数次兴起又衰落下去。


直到清代末期,游牧民族在火枪大炮下衰败下去,对汉人不再有威胁。

于是,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开始迁到河套,经王同春对于灌溉系统的开发,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

到了抗战时期,傅作义在这里屯守,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以对日寇长期作战,河套又有很大发展。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套也被重视,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

河套平原是非常适合农耕的。其实这里的全年降水量低于400毫升,理论上是完全不适合农业种植的。但因为有黄河水,所以灌溉不成问题。早在汉武帝时期,为发展农垦事业,从内地征召10万农工,在今天后套西部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并建造了多座城池。

后代的统治者,也大力修建这些灌溉工程,让成为西北农业的一枝独秀。

古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

这里土地非常肥沃,又不缺水,气候也不错,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各种作物,是西北地区最发达的农业区。

直到今天,河套地区也被“塞外米粮川”。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

另外,这里在现代还发现了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萨沙


河套,这个汉语词的意思非常有意思;专门用来指黄河在流入内蒙古和宁夏地区时形成的一个“几”字形冲击平原,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农耕,因此素有“塞北江南”之称。



广义的“河套平原”范围大约有25,000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中部黄河沿岸,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中形成的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以及银川平原。

自远古开始,这里就受到了“仰韶文化”辐射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的那一位)在这里设立了“云中郡”;

自汉代以来,这里成了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等征战的战场;双方你争我夺,互有胜负,一直到唐朝,这里才逐渐稳定下来;

7



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与河套平原有关的描述不计其数,尤其是唐代以降的边塞诗词更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比如: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短短二十几个字,再现了这里的草原风情。

还有比如:贺兰山下果园成, 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江南”因此诗句得名。



王昌龄 《出塞》诗中的诗句:但使 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 。”

最著名的非岳飞的《满江红》莫属: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阴山、贺兰山、大青山等等地名都是古来文人墨客,戍边卫士们笔下的主题;同时,这里也是中原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流的 场所。 比如“南匈奴”就是在这里慢慢融入了中原的汉族。

在近代,当年的傅作义将军就曾经在这里屯田戍边,兴修水利,传承着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1951年这里建成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54年绥远省建制撤销;随即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再后来又设立了河套行政区;所以“河套”一词的范围与过去相比小了许多;

1975年,这里又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以及配套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工程;河套平原成了名副其实的“塞北江南”——米粮川和文化宝地。


闲看秋风999


河套平原为何既是米粮川又是文化宝地?

大家好,我是山海美食阁阁主,我的回答是:“纵观世界古今,所有的文明起源地都跟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因为自然环境决定生存环境,只有当这个地方的农业生产能让人们衣食无忧的时候,人们才能够有精力去发展除农业之外的经济与文化,长此以往,这个地方必定能够成为文化宝地。”

《管子·牧民》中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正是人们只有在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的时候才能去考虑礼仪与荣辱,有了物质基础的保证,才能有文化的产出。

首先,河套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原因也是由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导致的。从中国的温度带上来看,河套平原位于中温带,气温对于它来说并没有什么优势。从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来看,它属于半干旱与干旱地区的分界处,依旧没有什么优势。但是河套平原却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这成为了河套平原当地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优势。

大家都知道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照条件,因为农作物中的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而来的,所以有一个好的光照条件绝对是农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中国北方来说,农作物的生长旺季主要在夏季,并且夏季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这种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让河套平原粮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保证,粮食不仅单产高,颗粒饱满,而且营养物质含量比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的粮食都要高。

其次,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黄河作为我们中国的母亲河,同样它更是河套地区的母亲河。之前咱们讲到过河套平原地区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全年降水量极少,那为什么它能被称为米粮川呢?当然是因为有黄河的流经,为它提供了重要的灌溉水源,才得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水源。

可是母亲河不单单给河套地区带来的是水源,还有非常重要的土壤,土壤同样作为历史上农业生产的要素。历史上土壤肥沃的地方不都先后形成了大都市吗?例如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杭州、南京,珠江三角洲的广州,还有成都平原的成都等等,都是依托河流带来的肥沃土壤兴盛农业而兴起了城市。黄河从宁夏段到内蒙古段由于落差非常小,水流速度慢,所以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套平原地区沉积下来,这就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满足了农业生产对土壤的需求。

再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角度来讲,河套平原地区由于夏季晴天多,导致该地区的昼夜温差非常的大,从而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生物现象。那就是白天气温高光照强导致光合作用非常强,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而夜晚气温非常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就极大地被削弱,导致有机物充分的积累了下来。所以这里出产的农作物个头不仅大,种子颗粒也都很饱满,从而导致其农作物产量也非常的高。

综上所述,河套平原地区兼具了夏季气温与光照、黄河水、肥沃的土壤与极大地昼夜温差等多个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富甲一方的米粮川并不奇怪。有了丰富的自然物产资源作为保障,自然也就能够安心的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随着长期历史发展与文化的积淀,河套平原地区也就成了文化宝地。即使朝代更替,只要自然环境不会变化太多,这里依然会粮仓丰满,文化发展也会永不停息。


山海美食阁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在几字形的黄河湾。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早在5000~701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北部已经覆盖了河套地区。这一文明的诞生和传承繁衍使得河套平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江河流域。这与传统农业耕作所需的灌溉条件密不可分。


雨宸的色彩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在几字形的黄河湾。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河套平原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河套平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自清代以来,开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农业发达,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中国的北方军事史、乌拉特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打造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于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阿洛推文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在几字形的黄河湾。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明朝以后称“土默川”。 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走西口),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清代光绪年间形成八大灌渠。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成为粮仓,塞上江南!

河套平原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河套平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自清代以来,开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农业发达,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


1阎浮檀金


甘肃.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为河套地区,连绵成河套平原 ,素有塞上江南之称.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种植高梁,大豆,小麦,番茹等五谷杂粮,并收获颇丰,所以被人们称为米粮川.

河套平原是中西文化交流宝地,欧洲,非洲,西亚及东南亚的文化商旅团队,通过亚细亚地区,进入中国新疆天山南北,来到玉门关,嘉峪关,畅达河套平原,因此,一条伟大的丝绸之路就这样诞生了!

敦煌文化遗址,马踏飞燕,驼铃摇月,金银珠宝,古兰经,等.马帮,商队游走在茫茫大漠,带来了西域的先进文明- -- 伊斯兰教和古老的佛教.

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洗礼,河套平原 便成了文化宝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千年文化宝地必将放出万丈光芒!


贺虹桥1958


河套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因为从上古世代这里就繁延生息着中华民族的先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这里就成了贯通西域各国乃至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互相交融的桥头堡。在海上航行还没有发展之前,这里是是我们中华民族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唯一的通道。所以这里散落和埋藏着,很多的历史瑰宝,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开发和利用。因此称他为“文化宝地”是名副其实的。


品山103510031901


河套平原,由于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优越的地理优势,是南北东西文化在历史上的聚集之地,行程了文化的融合,所以说是文化宝地。


白静先生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搏弈和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