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古代社會等級森嚴,連穿衣服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不能穿絲綢錦繡,因此用“布衣”來指平民百姓。

西漢很多開國功臣都是“自起布衣”,稱作“布衣將相”。白丁的稱謂出自“白徒”和“白屋”。白徒指的是沒有正式軍籍臨時徵集的壯丁,白屋指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按照等級制,平民百姓的房屋不能塗飾顏料,因此都露出了木材的本色,故稱“白屋”。還有一種說法是平民百姓只能用白茅草覆蓋屋頂,所以叫“白屋”。“丁”是對成年男子的稱呼,男子成年後要擔當賦役,這時開始稱為“丁”。“白丁”意為臨時徵集的壯丁,但那時候沒有這個稱呼,只叫“白徒”。後來引申過去,把沒有官職沒有功名的平民稱為“白衣”。

“白丁”的正式稱謂始於唐朝,劉禹錫著名文章《陋室銘》中使用“白丁”一詞廣為人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裡的白丁指沒有學問的人。韋應物《彩玉行》:“官府徵白丁,言採藍溪玉”。這裡的白丁指官府臨時徵發的採玉工人。牟融《題朱慶餘閒居四首》:“白丁門外遠,俗子眼前無”。這裡的白丁指普通人。羅隱《中元甲子以辛丑駕辛蜀四首》:“白丁攘臂犯長安,翠輦蒼黃路屈盤。"這裡的白丁指黃巢等起義軍,都是平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