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太內向,長大很難有出息?

你家孩子太內向,長大很難有出息?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優勢所在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煩惱:

孩子見到陌生人不願意打招呼,總是怯生生地躲在身後。

幼兒園的集體活動很少參加,也很少主動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父母著急,是怕孩子內向與不自信的性格適應不了現在競爭激烈的外在環境。

的確,我們的文化不欣賞內向性格,而外向者天然會獲得更多的機會,但這並不代表內向性格是一種缺陷甚至心理障礙。

如果帶著焦慮去指責或強迫孩子,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所以父母重要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瞭解自己:

內向並非是失敗的表現,它只是一種氣質類型,甚至可以帶來很多優勢。

通過觀察與描述孩子的日常表現,可以幫助他們瞭解自身性格構造,甚至發掘優勢:


你家孩子太內向,長大很難有出息?

1、你喜歡在下雨天打著傘觀察螞蟻搬家,能夠用小本子記錄描繪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說明你有非常強大的細節觀察能力。

2、你遇到問題不會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喜歡自己蒐集資料,進行思考,而你提出的見解又是多麼獨特。

說明你富有創造力,是一個很棒的問題解決者!

3、你的好朋友失去了他心愛的小狗,不愛說話的你卻主動和他分享了,當你失去心愛的小兔時,是怎麼度過的。

說明富有同理心的你,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4、雖然在公共場合羞澀少言,但你願意傾聽,你並不吝嗇在仔細思考後提出問題,你的解答都經過深思熟慮。

和你在一起,急性子的人也能感受到鎮定的力量。

說明你可是隱藏的高情商大師。

5、你制定的學習計劃總能夠堅持完成,健康規律的作息習慣讓父母少操很多心。

說明你擁有嚴格律己的強大意志力。

當孩子認清內向特質是一種性格而非缺陷,就能更坦然接受自己,從而自信地表達觀點和進行社交。

你家孩子太內向,長大很難有出息?

引導孩子設定一些容易實現的“小目標”

父母用坦然的心態來看待孩子的性格,是引導孩子認知與發展自我優勢的關鍵前提。

如果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和陌生人打招呼,或者融入新環境的時候,別貼標籤說“他太害羞了”或“他就是性格內向”。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不如我們先樹立一個“小目標”,比如從帶著孩子在小區的遊樂場玩耍開始。

1、選擇對象

引導孩子找尋和自己年齡相仿且在獨自玩耍的孩子,進行簡單的互動。

比如一起玩蹺蹺板,比如你前我後的玩滑滑梯,比如你坐鞦韆我來推。

找單個玩耍的孩子,避免一開始就遭到“圈子”的排擠。

相仿的年紀,讓孩子有共同的興趣與話題。

2、介紹自己

可以幫孩子開啟第一句話:“我叫XXX,你叫什麼名字呀?”

然後讓兩個孩子自行聊天。

你家孩子太內向,長大很難有出息?

“你幾歲啦?幼兒園大班嗎,我也是呢!你喜歡玩滑滑梯還是鞦韆?我喜歡玩……”

話匣子一打開,孩子會開始放鬆。

3、約定再見

要回家了,可以引導孩子提出邀請:“我一般下午5點在這裡玩耍,如果你下次見到我,記得找我玩哦!”

特別提醒孩子再次說出自己的名字,也喊出對方小朋友的名字。

被記住姓名,可以加深孩子交往的成就感,讓孩子獲得初步的社交自信。

在引導過程中,家長的“破冰演示”尤為重要,在孩子猶豫不前的時候,可以先示範性地嘗試:

“你想和那個小朋友一起玩滑梯嗎?我想去試試,你要不要一起來?”

“這次學校的話劇社看起來很好玩,我想先試演一下白雪公主,你要不要演一下王子呀?”

孩子的自信是在無數次社交嘗試中累積起來的。

有了無數個“小目標”的實現,孩子不斷適應突破的強度,就會形成適合自己的社交能力。

你家孩子太內向,長大很難有出息?

給孩子活動和交往空間,創造社交的場景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一書曾描述過適合內向孩子的學習環境:

內向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也需要按自身節奏來學習。


他們需要寬鬆和包容和環境,也需要清晰的信息和指引。

所以內向孩子需要的活動和交往空間也需要針對性選擇:

1、想要鼓勵孩子和陌生人交流?

可以帶孩子先在小區、遊樂場等熟悉輕鬆的場合多見一見和藹可親的長輩。

不必要求孩子活潑大方,只要打個招呼說“你好”。

在外時,可以提出 “你能幫忙問下洗手間嗎?”、 “你能去拿兩包番茄醬嗎?”等要求,讓孩子通過簡單提問開啟主動溝通的橋樑。

2、想鼓勵孩子在公共場合自信表達?

可以先選擇在家庭場景做“表演性”展示。

在熟悉的家人面前,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並邀請孩子“教”自己跳舞。

被賦予老師身份的孩子,往往會突破內向展示的障礙。

你家孩子太內向,長大很難有出息?

然後在走親訪友或者外出遊玩的公共場合,鼓勵孩子表演這一類在家已經熟練的節目,讓孩子突破“第一次”表演的膽怯心理。

先幫助孩子在熟悉的場合內建立內部秩序,再鼓勵他用已有經驗去突破更開闊的社交場景。

內向的孩子習慣於從自身內部獲得能量、滿足和安全感。

當他們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就不會再需要父母的督促。

哈佛大學神經科教授卡爾·施瓦茲認為:

那些在2歲時表現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長大到18歲,性格還是內向的。

如果內向的性格不會隨著外界的努力或年齡的增長而改變,那父母就要幫助孩子獲得在外向世界中,健康成長所需要的能力。

父母幫助孩子認識併發掘自身優勢,才能讓他們做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