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11園區啟動“放權”測試 自貿港政策輪廓初現

作者丨高江虹

一流園區是海南自貿港壓茬推進和進行壓力測試的重要載體。2020年,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開局之年,海南省委、省政府確定了11個重點園區作為自由貿易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試的“孵化器”。


海南11園區啟動“放權”測試 自貿港政策輪廓初現

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將有什麼?或許可以在先行先試的11個園區裡找到答案。

4月2日,海南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一項決定,將洋浦經濟開發區、崖州灣科技城、博鰲樂城國際醫療城等十個重點園區的管理機構作為法定機構,賦予其更大的自主發展權,在薪酬總額範圍內自主決定機構設置、崗位設置、人員聘用、薪酬標準等。

首批踐行海南自貿港政策的地方,正是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最新圈定的上述十大重點園區,以及另外一個完全企業管理運作的海口復興城互聯網信息產業園。

海南省深改辦(自貿辦)副主任陳小華表示,一流園區是海南自貿港壓茬推進和進行壓力測試的重要載體。2020年,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開局之年,海南省委、省政府確定了11個重點園區作為自由貿易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試的“孵化器”。

一位不願具名的海南省官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自貿港政策將在這11個園區先行先試,隨後總結經驗向全島鋪開,“計劃是在2025年全島封關實施自貿港政策,也有可能會提前一些”。

11個園區做引擎

海南自由貿易港重點園區包括洋浦經濟開發區(含東方臨港產業園、臨高金牌港開發區)、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海口江東新區、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含觀瀾湖旅遊園區)、海口綜合保稅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三亞中央商務區、文昌國際航天城、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海南生態軟件園等十個重點園區。

其中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海口綜合保稅區這三個重點園區的管委會因為是政府派出機構,管理體制不同於法定機構,將按照現行體制進行管理。其餘七個重點園區設立管理機構,作為在園區履行相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法定機構,依法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具體負責園區綜合協調、開發建設、運營管理、產業發展、投資促進、制度創新、企業服務等工作。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為何要讓省市各級政府將相關管理職能最大程度地下放給園區,讓“園區說了算”?據悉園區是落實中央賦予政策、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海南自由貿易港發展的重要平臺。2018年4月13日以來,海南省出臺系列支持政策,對重點園區下放43項權限,推動“項目進園區、讓園區說了算”“一園一策”進一步激活園區發展能量。這次海南省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則是進一步給予特定園區更大的管理自主權,直接擁有省市區各級地方政府的相應職能。

陳小華表示,為推動產業園的發展,海南政府做了諸多準備,包括對園區進行體制機制改革,設置法定機構,下放管理權限,並投入大量政府資金改善基礎設施,包括公益學校醫院的建設,提升產業園區潛在企業、潛在項目、潛在人員的信心。

據悉,除了上述10個園區以外,還有一個位於海口的復興城互聯網信息產業園也屬重點園區,後者因為創立之初就完全是企業管理和運作,不存在政府管理權限下放的問題。

在採訪中,海南多位官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自貿港政策會讓市場充滿期待。陳小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政策內容不會讓企業和市場失望,反而會有不少驚喜。

因此,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將有什麼?或許可以在這批先行先試的園區裡找到答案。

記者從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了解到,國家賦予洋浦四大政策,除了早期就給予的保稅港區政策外,過去兩年還有洋浦關於取消船舶製造與維修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國際海上運輸公司、國際船舶代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新能源汽車製造外資准入限制等海南自貿區政策。第三大政策是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政策,包括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按15%繳企業所得稅,進口急需的研發設計、節能環保和環境服務等則給予財政補貼。

不過市場最關心的,也是四大政策中最重要的是自貿港相關政策,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人士表示,這方面包括資金、人員、貨物、數據跨境流動自由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財稅制度。有洋浦港企業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據說企業所得稅只有15%,個人所得稅只有10%,比香港同類稅費低一些。

創業狀態的園區

在海南自貿港11大重點園區中,發展速度最快的,體制最有創意的或許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

這是個非常“年輕”的園區,主攻深海科技、農業種業科技以及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2019年2月26日才成立管理局。據三亞市副市長花興介紹,該園區採取“法定機構+平臺公司”的管理體制,除省級管理權限事項外,其他都授權或委託管理局行使,在法定職責範圍內開展招商引資和投資促進等經貿活動,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這一管理體制的創新,突破了傳統體制的限制,有效地吸引各方人才和企業聚集這個新興園區。

“雖然起步晚,基礎不夠,但是我們要對標建設國家級科學中心和平臺。”在花興看來,崖州灣科技城的海陸空產業定位精準,三亞也擁有深海領域研究的絕對區位優勢,因此深海的研究富礦將可帶來上下游產業聯動,產生諸多顛覆性科技。遙感和信息科技領域亦有相當大的想象空間。

花興還指出,崖州灣科技城還有一個獨特之處是根據園區企業所需的科技方向引進教育科研機構和風投基金,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相關的教育科研、公共科技研發服務和創新創業孵化與轉化平臺。

據悉,目前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均在崖州灣科技城設立研究生院、研究院等分支機構,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深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重點科研機構相繼落地,並與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臺灣嘉信遊艇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工業、一飛智控、朗新科技、科大訊飛等眾多企業簽訂合作協議。

在花興的極力“推銷”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3月底實地探訪了距離三亞市中心四十公里的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記者發現目前當地大多還是一片片荒地與工地,招商局集團、中船集團等央企劃定地塊還處於施工狀態。儘管工作環境略顯簡陋,記者發現園區管理局裡的工作氛圍異常忙碌。

記者約訪管理局幾位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被告知工作太多無暇分身,只能中午時間在食堂一起吃盒飯時邊吃邊聊。“我們雖然不是在創業公司,工作狀態卻像在創業公司一樣。”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制度創新處負責人葉磊笑著對記者說道,自從去年入職管理局以來,晚上加班到深夜,週末加班加點非常頻繁,完全不是自己此前在黨校工作時的狀態。葉磊說這番話時,他對面另一位管理局科技信息處負責人李亮一再點頭認同,據悉李亮是從廣州中科院南海研究所辭職轉入崖州灣科技城的。

兩人向記者表示,雖然在崖州灣的工作強度頗大,但看著一切從無到有,慢慢顯形,頗為自豪。“去年就這麼一小塊地,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就接近70億元,今年還需要繼續更大力度投入。”葉磊向記者表示,從播種到收穫,需要時間發酵。

崖州灣跑出了自己的速度,“現在海南需要這種爭分奪秒的氛圍。”花興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