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獻克服三大問題:坐不住、記不住、想不開

閱讀文獻克服三大問題:坐不住、記不住、想不開

這是 社科學術圈 推送的第1953篇文章

第一大問題:坐不住

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歡看文獻。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小說,看電視劇,卻不喜歡看文獻呢?首先是因為看文獻難,其次是因為看小說、電視劇更有趣,而看文獻卻枯燥乏味。“坐不住”的問題怎樣才能解決?根據《興趣從何而來》一文中的分析,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首先是通過大量閱讀使看文獻成為自己擅長的事情。人們總是對自己擅長的事情感興趣,當大量閱讀文獻之後,積累了某一領域的基礎知識,領悟到了閱讀文獻的方法,再去看文獻難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靜下心來讀了。一開始看文獻,好比跑馬拉松,很痛苦;熟練了之後,好比散步,很輕鬆。此外,在某一領域內閱讀了一定量的文獻之後,對該領域變得熟悉起來,而熟悉也可以增強興趣。

其次,帶著問題看文獻。問題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帶著問題看文獻,滿足了自己回答問題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滿足就會導致快樂,

所以帶著問題看文獻會更有興趣。需要注意的是,提出問題之後,不要馬上看文獻,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時間。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餓時吃飯沒胃口,如果餓了一天之後,隨便吃什麼都覺得很好吃。冥思苦想的階段,就好比忍飢挨餓的階段,可以很好地“醞釀興趣”。

第三,樹立明確的目標。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獻,或者一週精讀一篇文獻。樹立目標之後,就有了看文獻的動力。如果能找到同學和自己樹立同樣的目標,相互監督、交流,則效果會更好。

第四,用“愛屋及烏”的方法提高興趣。我曾經在一門課程上向大家介紹過日本科學家利根川進的一篇論文。在介紹的同時,我順便了解了他的一些事蹟並對他產生了興趣。後來有一天,我在一期Cell上看到他的兩篇論文,高興不已,因為看到我“認識”的人發表的文章了!對某一位科學家的興趣,常常也可以轉化為對他寫的論文的興趣,這就是“愛屋及烏”。因此,熟悉和喜歡一些科學家對看文獻是有幫助的。此外,一般大家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看到非興趣領域的文章,把它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聯繫起來,自然就更有興趣了。

第五,用做白日夢的方法提高興趣。想象自己看文獻的能力提高之後,可以津津有味地閱讀Science,Nature(參見施一公老師博文《學生如何提高專業英文閱讀能力》點擊標題即可查看),輕鬆愉快地獲取科研信息,提高科研水平,享受科研。這樣的想象也可以增強興趣。

第六,用想象力增強看文獻的興趣。文獻的內容雖然是死的,但是可以把它想象成活的東西,可以對它編故事。喜歡武俠小說,就編成武俠小說,喜歡言情小說,就編成言情小說,喜歡歷史劇,就編成歷史劇。

還有一些做法會降低看文獻的效率從而降低興趣。張彥斌老師在《旁觀留美研究生的困惑》一文中提到有一位研究生,因為看文獻時總是從頭開始一字不拉地看地看,結果看了很久還是不懂。後來接受張老師的建議一開始只抓主線效果就好多了。施一公老師也曾經提過:看文獻要抓主線(見《學生如何提高專業英文閱讀能力》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對於有些人來說,走動可以促進思維,所以如果實在坐不住,不妨把文獻打印出來,邊走邊看

第二大問題:記不住

當能靜下心來看文獻之後,第二個問題就是記不住了。今天看過的文獻,過幾天就沒有印象,過一個月就忘得一乾二淨。

所有的努力都化為烏有,怎麼能使人不沮喪?

我嘗試過很多聲稱可以增強記憶力的方法,有些甚至聲稱可以增強記憶力十倍,但我的記憶力連20%的提高都沒有。事實上,精簡記憶內容才是最好的選擇。我們可以輕鬆地將記憶內容精簡為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但是卻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五倍,十倍。

精簡記憶內容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好處:提高了自己對事情重要性的判斷力。因為在精簡記憶內容的時候,需要記憶的一定是重點,需要捨棄的是次要部分。長此以往,不僅對文獻,對科研,而且對日常生活中不同問題和事情重要性的判斷力也會大大提高。無論你將來從事何種職業,這種能力都是極端重要的。

我們可以把一篇文獻精簡為一句話,幾句話,或者很短的一段話。哪些部分是重點呢?首先是結論,因為結論是我們用來進行推理的基礎。

如果精簡為一句話,這句話就一般是結論。不過,由於結論並非完全可靠,所以,一定要加上“可能”兩個字。例如:本文研究表明:基因A可能(或者很可能)與記憶有關。

如果精簡為幾句話,除了結論,還要加上關鍵實驗。一篇文章為了論證一個觀點,常常會做大量的實驗從多方面進行論證,但是,最關鍵的實驗往往只有一兩個。例如:本研究在小鼠身上敲除基因A,水迷宮實驗發現記憶力受損;過表達基因A,水迷宮實驗發現記憶力增強,因此表明基因A很可能與記憶有關。

如果精簡為一段話的話,還需要加上選題的依據。即為什麼做這個研究,這樣研究有多重要,為什麼重要。此外,還可以加上對自己課題有幫助的細節,例如實驗方法、論證方法等。總之,是雖然對大部分人不重要,但是對自己很重要的地方。

看完一遍暫時記住了之後,不久就會忘記。所以,對於重要文獻,定期的複習很重要。馬臻老師曾經在《解答讀者問題——讀文獻等》的博文中說過:“好的文獻至少要讀三遍

。做試驗前讀一遍,實驗中讀一遍,寫文章時再讀一遍。”這個建議很好。做試驗前看過的文獻,可能在做實驗中就會忘記,也可能沒有注意到對自己有用的細節,在做實驗中再看,往往有新的發現。

此外,有些文章會對論文進行精彩的介紹,看了這樣的文章,記憶就會很深刻。例如,《科學美國人》就會經常介紹有趣的研究,文章寫得很好,可以訂閱。科學網上,我發現肖陸江老師的博客上介紹了許多神經科學的論文,而且寫得簡短有趣,看後難以忘記。

看完一篇文獻之後,做成PPT,向別人介紹文獻內容也是增強記憶的好方法。我選修的有些課程就需要向別人介紹文獻,雖然當時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可是後來卻難以忘記,付出的時間也是值得的。如果覺得做成PPT太麻煩,也可以簡單的地別人口頭討論。

寫博客介紹文獻內容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要想把一篇文獻介紹清楚,自己就必須先理解它;要想介紹地簡潔,就要能抓住重點;要想寫得有趣,就要發揮想象力。我經常發現,寫博客是可以促進記憶的。

與熟悉的事物建立聯繫是促進記憶的重要方法。所以,看文獻的時候,應該儘可能與日常生活和自己熟悉的理論、事物聯繫起來。經常這樣做的話,很快就可以發現,其實大部分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如果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也可以自己組織Journalclub,找一批熱愛讀文獻的同學,定期輪流由一人向大家介紹文獻。

很多研究基因、蛋白質、分子功能的文獻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無論怎樣千變萬化,最後都離不開最基本的幾招。記住了這幾招,看文獻就更容易記住。我以前曾將研究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歸納為四大絕招,後來把這幾招運用到看文獻中去,發現看文獻輕鬆很多,也更容易記住了。

很多人可能覺得看在電腦上看文獻不容易記住。所以對於重要的文獻,可以用筆記本認真記下來。我曾經這樣做過,發現效果不錯。

第三大問題:想不開

僅僅記住別人做的研究是不夠的。科研的靈魂是創新,即使你能看完並記住成千上萬篇文獻,如果不能做出好的研究,可以說只是浪費時間。“想不開”,指的是看了文獻沒有想法,沒有收穫。大家都相信:付出就有收穫,努力就能成功。如果大量付出卻沒有收穫,的確會讓人想不開­——煩惱、鬱悶。如果你看文獻總是“想不開”,可能就會真的想不開了。所以,看文獻一定要“想得開”。

怎樣才能算是“想得開”了呢?看完一篇文獻,能夠提出問題,產生新的想法,對自己的課題有啟發,或者指明瞭新的研究方向。

帶著問題看文獻很重要,看了文獻之後思考問題更重要。如果看完後沒有問題,那麼就依次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本文有多重要,為什麼?

判斷研究重要性的能力是科研鑑賞力的主要構成。科研鑑賞力的表現是怎樣的?看到重要的研究能夠判斷出來,並欣賞到其美妙之處。只有不斷地對文獻和研究的重要性進行判斷,才能逐步培養出自己的判斷力。經典文獻,可以作為“重要研究”的陽性對照。看一篇經典文獻,“這篇文獻重要嗎?”,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這篇文獻為什麼重要?”,才是重點思考的問題。只有弄清楚了重要的原因,在分析將來的文獻時,才能準確判斷出其重要性。所以,閱讀文獻,應該從經典文獻開始,並弄清楚經典文獻重要的原因。

2. 作者為什麼能想到這個選題?我能夠想到嗎?

決定科研人員水平的關鍵就是選題。選題關注三點:創新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選題一旦確定,怎樣設計實驗證明就都是技術活了,選題才是藝術。分析別人為什麼能想到這個選題,可以使自己得到啟發,將來也能想到好的選題。分析完了之後,模擬一遍作者的選題過程。假設自己置身於作者的處境,知道作者知道的一些背景知識,問自己:我能夠想到這個選題嗎?如果可以,怎樣想到?如果不可以,為什麼?

3. 本文解決了什麼問題,提出了什麼新的問題?

幾乎所有文獻都是要解決一個科學問題。但是,科研是無止境的,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導致許多新的問題產生。看完一篇文獻,要問自己:本文解決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有多重要?這個問題的解決產生了哪些新的問題?其中哪個是最重要的?(參見《劃時代的論文與劃時代的問題》)

4 本文對自己課題有何啟發?

造力的關鍵就是建立聯繫。看完一篇文獻,一定要與自己做的課題或者將來打算做的東西聯繫起來,問自己:本文對我的課題有何啟發?哪些地方可以為我所用?

5. 將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高水平的科學家可以準確地預測未來,並根據對未來的預測決定現在研究什麼。只有不斷地對未來進行預測,才可以養成預測未來的習慣和提高自己對未來的預測能力。看完一篇文獻之後,要思考:這個領域今後的發展方向有哪些?其中哪一兩個是最重要的?本問題與問題3有緊密聯繫。

6. 本文有哪些不足?怎樣改進?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篇文章寫得再好也有缺點。能夠發現高水平論文的缺點,不僅是自己科研水平的體現,也可以防止自己犯類似的錯誤,因此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所以看完文獻之後應該思考文章有哪些不足,應該怎樣改進。

7. 結果是否有其他解釋?

同一個結果往往可以有多種解釋,對這些解釋考慮是否周全是決定結論是否可靠的關鍵。如果細心分析的話,也許能發現不同於作者的解釋。這樣的鍛鍊,不僅可以發現別人的不足,還可以幫助自己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在設計實驗時考慮到多種可能並用對照增強文章說服力。

8. 我有哪些新的想法?

回答完前面七個問題之後,自然就想得開了,也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還不知足,那就再強迫自己想出幾個idea來。

回答完這些問題之後,為了防止遺忘,最好將答案記下來。

阅读文献克服三大问题: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阅读文献克服三大问题: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社科學術圈

45萬+社科學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