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勝天——三國謀士分析

(一)斷

三國時期的謀士可謂十分搶手,各路諸侯、郡守和州牧都紛紛蒐集謀士來為自己出謀劃策。而三國謀士的"質量"也異常的好,湧現了一批能謀善斷的人。

眾多謀士大致可以進行分類。斷指的是善於做決斷,這樣的謀士平時可能不會參與細節,在對於一些重大問題的決定上,他們只要說一個字或者一句話就足以改變大局。他們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極致,在推動歷史進程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定勝天——三國謀士分析

三國時期第一善斷的人應該是郭奉孝(郭嘉)了。郭奉孝並不是一開始就追隨曹操的,是後來投靠的。謀士大多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對於自己的主公並不阿諛奉承,並不低聲下氣。他們和主公的關係不是主僕而是近乎並列的朋友。無論是西蜀的諸葛亮,還是東吳的魯肅,都和主公成為了交心朋友,東吳的張昭作為老臣甚至比孫權剛即位時還要德高望重。這種局面的出現離不開主公的悉心愛護,三國的君主大都求賢若渴,出現了三顧茅廬的佳話。

郭奉孝追隨曹操之後就顯示出了他的才能。在平定北方的戰爭中他和荀文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荀文若是漢朝舊臣投靠曹操的,他至死還保留著對於漢朝的忠心,這不是一個謀士該有的素質,一個謀士應該忠於自己的主公。很可惜他犯了這個錯誤,他反對了曹操稱魏王,於是便引來了殺身之禍。郭奉孝雖然早逝,三十九歲因病而亡。但假若他能看到曹操稱王,應該會像文若一樣勸勉,他和文若是好朋友,他們兩個人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謀士。郭奉孝不光準確的判斷每一次的戰爭時局,他在臨死之前還留下一計給曹操破遼東。

"謀"這一類的謀士不可多得。鳳雛龐統也勉強算得上一個。他的一系列措施足以說明他的善斷。他準確地識破了東吳的連環計,當時可以識破連環計的也就只有諸葛亮,周瑜,荀彧等人。其次他意志堅定的入蜀,雖然身死敵手是一個戲劇性的結局,但假如他成功入蜀,將是諸葛亮之下,姜維之上的第二謀士。

人定勝天——三國謀士分析

(二)毒士

被稱為"天下第一毒士"的人是賈詡。賈詡作為一個謀士,他的能力達到了極點。他更像是在"謀"的基礎上加了點陰險狡詐。他曾經四次易主,最終成為曹魏王朝的核心大臣。他給張繡獻計贏得了宛城之戰,通過宛城一戰,可以說賈詡間接地導致了曹操長子曹昂的死,也導致了典韋的死。其實賈詡本來是想殺曹操的,無奈讓她逃掉了。後來賈詡勸降張繡歸附曹操,他自己也得以憑藉高超的能力成為了曹操的謀士。

他曾不止一次向自己的主公提出關鍵策略,這些方法都沒有被主公採納,但之後看來,這些方法每一個都可以改變戰爭的大局,幾乎每一個如果被採用了都會改變三國的歷史。而可悲的是無人賞識,就算是在精明的"毒士",沒有明主採納他的意見,那也是沒有用的。

人定勝天——三國謀士分析

拿其中的一個來說,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之後,變得驕傲自大,提著重兵一舉奪得荊州,之後他愈加貪婪,開始了攻打江東。他希望僅僅憑藉這一戰收復整個江南,從而以威懾作用達到對於全國的有力統治。賈詡卻阻止曹操,史書沒有過多記載其細節,就是賈詡阻止曹操南下,曹操不聽。而就是簡簡單單的這兩句話,改變了整個三國的進程。曹操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固執的前往南方,最終敗於赤壁,狼狽的從華容道逃走。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確立,三十年之後各國的領土實力基本沒有變化。假如曹操採納了賈詡的意見,可能三國將會提前三十年被曹操勢力統一。

人定勝天——三國謀士分析

作為一個"毒士",賈詡就是這樣,殺人於無言,一句話便是歷史的轉折點。

(三)謀

"謀"是謀士最普通的特徵也是最基礎的特徵。謀可以使一個謀士安安穩穩的大量持續"產出",他們的作用比毒士和會"斷"的謀士要大,他們掌握整個時局的發展,可以預測到將來的事情。整個三國中若論會"謀"的要數諸葛亮了。

諸葛亮首先在沒有出山時便謀劃了一幅天下三分的絢爛圖景,他在隆中虎視眈眈地看著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圖,展現著他宏達的心願。

火燒新野和博望坡之戰不過是他的小試身手。奪荊州是他的第二大舉,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西可以進川,東可以沿江直抵柴桑,北可以進許都,南可以奪長沙。諸葛亮用一種道德上沒有瑕疵,手段上不擇手段的方法奪取了荊州。手段上不擇手段是指不經過談判,不經過條約,使用人類最原始的方式——奪取。關雲長和張翼德等眾武將風姿初顯,他們一人個(帶軍隊)去奪取一個郡,後來他們都成功了。

人定勝天——三國謀士分析

赤壁之戰是諸葛亮一生的巔峰。他充分利用了天氣,和他的看家本領——火攻,把曹操的二十萬大軍(三國演義載八十幾萬)燒的飛灰湮滅。後來又智算華容,為自己添加了一絲絲神秘的色彩。

在先主駕崩之後。諸葛亮不能稱為謀士了,他比各國的謀士地位都高,官封丞相、武鄉侯,是後主的"仲父",他更像是劉備的一個縮影,在成都時期,跟隨劉備的第一批官員包括劉備自己幾乎都已消失殆盡,他和趙雲是倖存的兩個。他們身上肩負了劉備未完成的心願,都竭盡全力擁護著劉備,在劉備死後只能盡最大努力保護後主和益州百姓。所以諸葛亮即使受到了劉備"汝可自立為益州之主"的囑託,直到最後也沒有這麼做,在他的心中,忠於主公比復興漢室還要重要。

人定勝天——三國謀士分析

除了諸葛亮,會謀的謀士還有荀文若和姜維。荀彧因為忠於漢室最後引來了殺身之禍,不得善終。而姜維的才能本來不輸他人,因為時機不利,自己的妙計變成了一時而耍的小聰明,死於刀劍之下。

縱觀三國的謀士文化,其實是一種各個諸侯權力分散的表現,這有點類似於"幕府",雖然中國的幕府影響範圍小,幾乎不擁有權利。但它還是有作為一個統治集團的實力。在三國的末期,第一批第二批謀士都已去世或年老,當時活躍的第三批謀士們已經沒有了曾經的實力,他們在晉朝建立之初幾乎發揮不到作用。後來東晉南渡之後,這樣一種持續了百年的"謀士文化"漸漸地轉變成了一種適應當時社會情況的"門閥政治",是指某一大姓的一群人在朝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後來的王羲之,謝安,郗家等等。他們是一種謀士,但已經將為國家出謀劃策和掌握國家權力結合了起來,自己成為了這個國家的高層統治,這樣可以更加方便使用自己的謀略,而不會發生賈詡那樣的事。因為東晉南渡依靠了世家大族的勢力,所以每一代皇帝都對世家大族持積極態度。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三國演義》

《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