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縣童坊鎮:那片穿梭在村中的青磚黑瓦古民居中的紅色印跡

原標題:墨韻書香裡的紅色特質——尋訪長汀縣童坊鎮劉坑村的紅色印跡

長汀縣童坊鎮:那片穿梭在村中的青磚黑瓦古民居中的紅色印跡


從高空俯瞰,廣袤群山中的長汀縣童坊鎮劉坑村質樸無華。一道清溪穿村而過,田野阡陌,翠竹綠樹,簇擁著安詳靜謐的客家古老村落,儼然世外桃源。

穿梭在村中的青磚黑瓦古民居中,審視著一對對百年古楹聯和一幅幅字體各異的紅軍標語,聽村民們講述老屋裡深藏的紅軍故事。這個曾經瀰漫著墨韻書香的紅色村莊,以一種特有的氣質和風骨,令人刮目相看,肅然起敬。

“赤松家”的紅軍標語群

村口右側靠山的一座百年老宅,氣度不凡矗立在我們眼前。礦物彩繪的門樓和琉璃窗花鑲嵌的照壁上有幾對書法精美的楹聯,當年古宅主人的學養修為、襟懷氣魄躍然而出:“一脈清河歸舍北,兩儀瑞氣溢山南”“讀雪耕雲事業,樵山釣水人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百步開外的另一座闊大古宅,大門門額上鐫刻著“赤松家”三個大字。兩邊楹聯是“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赤松家”語出唐代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詩,泛指修道者的住處。這座遠離塵囂、清靜恬淡的客家古民居,竟然保存著體量豐富的紅軍標語。

古宅大門的青磚門面上,用石灰水書寫的楷書大字“擴大紅軍”“消滅團匪”依稀可見。兩邊橫屋內外的沙灰包牆牆體上,分別是用石灰和硃砂水書寫的“實行土地革命”“擴大閩西赤色區域”“男女平等”“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統治”“沒收土豪的財產分給窮人”“反對國民議會”“鞏固閩西政權”“武裝保衛蘇聯”等十幾條標語。

這些字體、顏色不一的紅軍標語,書體以楷書、魏碑為主,應該是不同時期紅軍宣傳員或當地蘇區工作人員書寫。尤其難得的是,標語落款中明確標註了“紅軍十二軍一OO團”、“中國工農紅軍十二軍一O二團一連一班”等建制單位。紅十二軍是1930年初由閩西工農子弟為主體組建的一支紅軍勁旅,一OO團、一O二團隸屬於紅十二軍三十四師,即長征途中擔負湘江阻擊任務的“絕命後衛師”。

據長汀黨史記載,劉坑村所在的汀東地區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王仰顏為主要領導的汀東遊擊隊1929年就編入紅四軍第五縱隊。1930年10月,時任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的張鼎丞曾在劉坑附近的彭坊村主持紅光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這些保存完整的標語為閩西紅色政權的創建史,以及紅四軍、紅十二軍、紅三十四師在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戰史研究等提供了新的佐證。

“高明先生張序皋”

走進另一座古宅,78歲的退伍老兵張以鵬熱情相迎,說出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家族紅色故事——

“我的曾祖父張序皋出生於1880年,是一位頗有名氣的中醫師,早年曾在汀州城營背街開設‘華嚴堂’診所,與原福音醫院的院長傅連交情深厚。受傅連的影響,曾祖父同情支持革命,曾經參與救治南昌起義部隊的傷病兵員。1932年秋,毛澤東在福音醫院治病療養三個多月,曾祖父因此結識毛澤東,並有緣為毛澤東治病。當時,因為國民黨飛機不時轟炸長汀,出於安全考慮,年過半百的曾祖父回到劉坑暫住。我的祖父張星樓是長汀中學畢業的知識分子,因為身體有病早逝。祖母黃長蓮雖是農村婦女,但也是大家閨秀,有文化,會寫對聯,左手會打算盤。祖父去世後,一邊撫養我的父親張慕能,一邊照顧曾祖父的生活起居。

有一天,蘇維埃政府的幹部帶著一臺坐轎專程來劉坑,把曾祖父抬到汀州城為毛主席治病。毛主席病癒後,要給曾祖父酬金,曾祖父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後來,毛主席就贈送曾祖父一件棉袍長褂,還親筆寫了一封信札給曾祖父表達謝意。這件棉袍長褂一直由我的叔叔張星煌保管,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棉袍和信札都遺失了。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曾經動員曾祖父參加紅軍,但因為祖父早逝,家中都是婦幼,曾祖父擔心家中缺少主心骨,最終沒有參加革命,留下終生遺憾。

祖母生前有個習慣,每次從劉坑到長汀縣城,一定要去福音醫院看看。她說,毛主席的病治好後,非常高興,曾經在福音醫院的門牆上寫了“高明先生張序皋”幾個字。祖母臨終前交代兒孫兩件事:有空去縣城時,一定別忘了去福音醫院看看毛主席為曾祖父的題詞;往後家中的兒子,一定要讓他們參軍。

筆者詢問長汀地方史專家,清末、民國時期,在今長汀城方方公園(原汀城名景“霹靂丹灶”)門口,確有一間華嚴堂藥店,店東正是張序皋。“抬轎請醫”是長汀民間極高的禮遇,張序皋為毛澤東治病的往事,得到了72歲的村民張慕東證實:“我的祖父張廷英是張序皋的親弟弟,祖父和大伯張星文生前都講過,序皋大伯公是用轎抬到長汀城的。當時需要牛心管做藥引,但蘇區時期嚴禁宰殺耕牛,為了給毛主席治病,蘇維埃政府特批殺了一頭牛。毛主席送的棉袍長褂,是灰色布料做的,我見堂哥張思松穿過。”

“好男當兵”是祖訓

劉坑村民自古以來崇文尚武,苦學苦練,以期將來報效家國、光宗耀祖,“好男當兵”成為劉坑村共同的“祖訓”。不同的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許多劉坑兒女選擇跟隨共產黨和紅軍,走上了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道路。

張光烈士,原名張星,1902年出生,其父張廷溪是當地有名的富商。曾就讀於長汀縣立中學,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青年張星立志拯救民族,追求光明新生活,改名為“張光”。1924年夏天,張光不辭而別,乘船沿汀江南下廣州報考黃埔軍校,成為該校第一期學員。1925年11月第二次東征勝利後,黃埔軍校創辦潮州分校,張光因表現優秀被聘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軍事教官。1927年,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停辦,張光返鄉參加土地革命。1930年1月,閩西各縣工農暴動武裝編為紅十二軍,張光被任命為紅十二軍某團團長。率部先後在連城、上杭、寧化一帶深入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革命政權。其間,張光曾回家力勸父親把田產分給窮人,支持革命,後張光返回部隊。1932年率部在連城姑田梅村對敵作戰,不幸被流彈擊中犧牲,當時犧牲的紅軍烈士在梅村曾建有一座紀念碑。新中國成立後,張光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廷康烈士,又名張老林,1894年出生於劉坑村。年幼讀書,後畢業於長汀縣立中學。1929年前後,汀東地區先後爆發多次工農武裝暴動,張廷康毅然投身革命。1930年10月紅光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後,曾擔任區蘇財政部長。1931年,身為蘇區幹部的張廷康帶頭參加紅軍,後擔任紅十二軍三十四師一O一團某部指導員。1932年在江西于都的一次戰鬥中不幸犧牲,新中國成立後,張廷康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慕乾烈士,1913年出生於劉坑村,自幼勤學苦讀,1928年曾與童小鵬等鄉友就讀於長汀革命先驅王仰顏、闕寶興等人創辦的新橋鄉村師範。1929年參加汀東工農暴動。1931年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紅三軍團秘書,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1934年底,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在江西石城戰鬥中犧牲,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光、張廷康、張慕乾都是劉坑村知識分子紅軍烈士的代表,簡單的文字難以記述他們曾經的信仰追求和血性忠勇。他們短暫的生命歷程,承載著劉坑村人傲岸忠貞的精神特質、執著堅定的信念追求。在這片書香墨韻濃烈的土地上,他們用生命續寫了不同凡響的紅色篇章,為故土家園留下了更為深刻久遠的思索與追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