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的春秋五霸、慘死山林的忠貞之臣,逐漸被人遺忘的寒食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寫的《清明》一詩,從小學就要求背誦,如今也是朗朗上口。人,註定要離開這個紛雜的世界,離去時,帶不走什麼。只能留下一生為之打拼的名聲和親人深深的留戀。清明節祭祖、懷念故人,已成常態。可為世人所遺忘的是中國又一古老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提到人間,便想到煙火氣。但寒食節是沒有煙火氣的節日。這個在當今時代僅僅比清明節早一天的寒食節逐漸被人們所忘記。但是,讓人欣慰的是,這個節日從上古傳承至今的節日,仍舊沒有被歷史所抹去。大概這歸功與一個人,那便是千年前那個忠肝義膽的介子推。

逃亡的春秋五霸、慘死山林的忠貞之臣,逐漸被人遺忘的寒食節

逃亡

介子推終其一生侍奉重耳,重耳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介子推成為春秋三傑之一。這一切的榮譽,都在於君臣之間患難見真情,危難之時不離不棄的精神。

重耳,晉獻公詭諸之子。詭諸何人?《三十六計》假道伐虢中英明的晉獻公,按照常理來講,重耳可以在英明父王的庇護下,享受它作為王子獨有的高貴生活。可歷史選擇讓重耳成為春秋霸主,於是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晉獻公身邊多了一個寵妃驪姬。驪姬得寵日久,為晉獻公誕下一子奚奇,母憑子貴,驪姬更是與獻公恩愛。對這個女人來說形勢大好,她要為他的兒子謀求未來。兩三句枕邊風,將太子申生和重耳等皇子排擠出都城,自己和兒子奚奇則陪在晉獻公身邊,取得晉獻公日益的依賴。

逃亡的春秋五霸、慘死山林的忠貞之臣,逐漸被人遺忘的寒食節

排擠太子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目的是要使得奚奇繼承晉國王位。所以太子以及這些皇子都得作為政治犧牲品。

晉獻公二十一年,驪姬剷除太子的陰謀開始了。太子祭祀生母后,將所用的胙肉(祭品)獻給父王。在晉獻公、太子不知情的情況下,驪姬在胙肉上下毒。並等到獻公享用時提出試毒。果不其然,吃了胙肉的狗當場死亡。晉獻公一怒之下下令征討太子申生,太子為證明自己清白束手就擒,就這樣晉獻公親自殺死了自己的兒子。聽聞太子重申被驪姬陷害而死,身在異地的重耳、夷吾開始逃亡。晉獻公得知其他皇子的行動,認為這些人與已死的太子申生圖謀篡位,因為主事者申生已死,計劃敗露開始逃亡。晉獻公怒火中燒,開始追殺自己的其他兒子。

重耳在逃亡的過程中逐漸結識了狐偃、趙衰、介子推等人,介子推等人更是甘願與重耳亡命天涯。

不久,晉獻公二十六年九月。晉獻公詭諸駕崩。驪姬的兒子奚奇在荀息的幫助下成功上位,驪姬也如願以償地當上國母。驪姬的數次惡行導致獻公親自追殺自己的兒子,新帝登基,社稷不穩。晉國卿大夫裡克、邳鄭父等人在獻公的靈堂上將奚奇殺害。隨後荀息立卓子為君,裡克等人誓不罷休將卓子刺殺在大堂之上,又將毒婦驪姬鞭撻致死。奚奇、卓子相繼殞命,裡克等人考慮國不可一日無君。遣人通知在外漂泊的重耳回來繼位,重耳因未為父守喪這種大不孝的理由而拒絕。

從此處可以看出,重耳是君子嗎?

是君子,放著皇帝不做,一身凜然大義。如此品行實為君子,不愧為春秋五霸。但這這種固執的性格讓人不解,正是這種固執,害死了介子推。

裡克無奈再請重耳。在這期間,公子夷吾的親信呂省等人認定這是個絕好的機會,他便許諾河西之地給秦國、汾陽之邑封裡克,在得到秦國和晉國內部支持後,公子夷吾反晉,史稱晉惠公。

晉惠公繼位後並沒有履行諾言,並且殘忍的將邳鄭父殺死以示威嚴。在內對眾臣施壓,在外追殺重耳,害怕丟掉王位。

在從驪姬誣陷,重耳逃亡的近二十年時光中,他先後逃到狄、衛、齊、曹、宋、楚、秦等國。最終在秦國的幫助下,打敗了夷吾的兒子,晉懷公圉。繼承了晉國的大統,成為縱橫天下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

捨身

重耳逃亡各國的途中,感知了世間冷暖。各國禮遇不同,像是齊國就將其尊為賓客,而在衛國卻遭到了傲慢的待遇。

途經衛國,恰好重耳一行的糧草輜重被名為頭須的侍從偷走。一行人飢餓難耐,遇到衛國的農夫想要討口飯吃。卻見農夫拿出碗筷,碗裡卻是土塊。一個小小的衛國農夫也敢戲弄晉國貴胄,虎落平陽被犬欺。

逃亡的春秋五霸、慘死山林的忠貞之臣,逐漸被人遺忘的寒食節

眼看著重耳就要餓暈,介子推捧著一碗肉湯遞給重耳。重耳不假思索,大快朵頤。等到吃飽了才發現介子推的大腿少了一塊肉。

社會走向文明,可是如果摯友病重、危在旦夕,需要吃掉你身上一塊肉才能活下去,願意捨身取義嗎?有幾個人能做到割股救主?

不肖子孫漸漸霸佔人們日常的屏幕,極少部分人連父母都敢置身事外,談何割股救主呢?

我不贊成封建迷信中那種女兒割肉喂母救命的傳說,但是其中的忠孝精神使得以永存的。

清高

文公霸天下,分封功臣。狐偃、趙衰之流爭著邀功請賞。不能說這不對,而是正常的要求,付出總有回報。但是,重耳心念一人,就是當年割股救主的介子推。介子推再三推辭,他不想達官顯貴,只想安度餘生。

清單如君子,何須言功?介子推的清高表現他屢次拒絕官職,並且鄙視狐偃、趙衰這等爭搶功勞之人。索性介子推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

本來事情就該這麼過去,誰曾想介子推曾經的鄰居解張將介子推所做的一首詩掛在城牆上。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承輔。龍返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重耳羞愧難當,親自前往綿山尋訪介子推。綿山數十里之蜿蜒,重巒疊嶂。為了誘介子推下山相見,重耳聽信小人奸言,三面燒山。大火連綿三日不消,可不見介子推身影。待到大火熄滅,人們在綿山上發現了介子推的蹤跡。一代忠良介子推與老母抱樹而亡。

清高,何等的清高。重耳不貪圖王位,固執;介子推不受封賞,清高。君臣兩個頑固的性格造成了人間悲劇。但忠義之心早已被市井歌頌,寒食節因為介子推而富有了忠義之氣。

逃亡的春秋五霸、慘死山林的忠貞之臣,逐漸被人遺忘的寒食節

未知全貌、不予評論。輿論聲便是介子推的喪鐘。介子推想要的是寧靜、淡如水的生活,重耳剛開始不得知。但在介子推的一再堅持下,他開始放棄封賞介子推,尊重他的君子氣節。奈何百姓不理解,輿論的力量使得勵志稱霸天下的晉文公想起流亡往昔、於情於理他要給介子推一個名分。可他低估了這位隱士的氣節,抱樹而死體現了他作為君子的氣節。

現代人可能不明白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悲劇,介子推理所應當的接受就好了。千年前,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影響每個中國人的儒家文化正是在這個時代醞釀,無數的君子正氣便是儒學文化的根基。放到當今社會,給予並不是尋求回報,而是在給予的過程中收穫道德上的滿足。

寒食節位於清明節的前一天,卻逐漸被世人遺忘,實在可惜。寒食節因為介子推而被賦予"忠"字,而清明節體現"孝"。忠孝正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底蘊,君子不該被遺忘,我們的傳統節日不應被時間抹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