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重臣之謀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捲雲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世皆稱蘇軾此詞由打獵伏虎,引向奔赴邊疆,抗擊犯宋的西夏,表現了他的一種壯志。

袞袞論者只見肌膚,不見骨髓。究竟有什麼根據,可以證明蘇軾是一個願意帶兵作戰的人呢?

蘇軾:重臣之謀

蘇軾此詞虛實結合,有戲謔,有抱怨,也有象徵和隱喻。然而其主題是,向京師呼喊,向宋神宗呼喊:什麼時候召我回到朝廷,讓我肩負國家的大任呢?此詞透露了蘇軾非常強烈的重臣之謀。

一旦蘇軾掌握了一定的決策之權,能夠執政,他會有辦法治理國家,包括保衛邊疆。他也會發現並起用帶兵作戰之將。然而他不會帶兵作戰。

蘇軾:重臣之謀

蘇軾給此詞鑲嵌了漢文帝派馮唐往雲中去恢復魏尚太守之職的故事。魏尚善鬥匈奴,可惜因多報首級六顆,朝廷處理了他。郎官馮唐認為魏尚甚是優秀,建議漢文帝赦免其罪。

漢文帝從善如流,便遣馮唐傳達委任之命。如果認為蘇軾希望宋神宗像漢文帝對待魏尚一樣對待他,令他在邊疆工作,以示忠義,以取功勳,那就低估了蘇軾的抱負和期許。

蘇軾自謂老夫,是晉升之情的急迫表現。打獵這一年,他四十歲,雖然春秋鼎盛,不過日子也不能蹉跎了。他三十六歲離開京師,在杭州任通判四年,現在又任密州知州近兩年了。

蘇軾:重臣之謀

他害怕久在地方當官耽誤了仕途。若如此,何以興社稷,濟蒼生,何以輔佐宋神宗結其人心,厚其豐俗,存其紀綱,從而使天下安寧富裕。

蘇軾儘管不是少年了,甚至還添了幾根白髮,然而他仍能拉著狗,託著鷹,騎著駿馬放箭伏虎。這樣的氣魄和精力,不恰是可以承擔要職的年紀嗎?

正因為蘇軾的重臣之謀未能實現,遂牢騷太旺,文字冒氣,遂在四十四歲為奸佞所媒孽,身陷監獄。

蘇軾:重臣之謀

蘇軾從開始便有重臣之謀,併為之紮實準備。歐陽修讀了他的文章,頓然感嘆:“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先帝宋仁宗更是欣賞蘇軾,相信他將成為其子孫,包括宋英宗和宋神宗的宰相。

蘇軾研究了宋政府的情況,知道國家有三患:一患財不豐,二患兵不強,三患吏不擇。他也知道此乃國家軟弱的關鍵,並思考如何改變它。蘇軾不僅有重臣的嚮往,顯然也具重臣的器識。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激情澎湃,聲勢浩蕩,他的前景彷彿會如日中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