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式的戏剧


“现在,请诸位心中想象,蠕动的低语和凝视的黑暗充满了着宇宙的苍冥。两营对峙,双方军营中的嗡嗡声在黑夜中荡漾,站岗的哨兵几乎可以听到双方的窃窃私语:营火相望,籍着暗淡的火光,双方可以听见对方棕黑的脸……


可怜待毙的英国人,像牺牲品一样,静静的守候在营火旁边,盘算着晨间的艰危,罩在消瘦的脸上的一层肃杀之气,以及敞旧的战服,使得他们在月光下像是可怖的幽灵。”


——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果实秋译文)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戏剧之中的一个人物: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


即使是译文版本里头

也可见莎士比亚用语用词的精妙


但请注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能够在漫漫的历史的黄沙的不断侵蚀和打击,那些曾经的一时辉煌被一个个优秀的后辈不断超越,当那一个个属于一个时代的人们开始老去,步入坟墓接受命运的最终归宿的时候。一份文艺作品,一个作家凭什么,可以使得他自己和他的作品可以永远被历史所铭记,永垂不朽呢?


统治阶级对他的作品的美化?


贵族上流社会的模仿?


处于王族宣传自己的政治英明和出于王政统治的需要?


还是一代代人对于精神的需要,出于对美的追求,才去主动追随并演唱他的作品?


是的,一种艺术,一种美,一个教训,一段故事。比任何王朝,比任何贵族,也比任何利益都要长久。


一种值得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去学习的存在


跨越了时空,跨越了阶级,跨越了人种

人类心灵之中,本性的悸动


这是人类对于美,对于善良,对于至高无上的人性的追求


但是,先刹一下车。其实我们并没有讲清楚为什么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在现代世界依旧能够被各种作家和艺术家所提及,所模仿。毕竟,电影都已经普及,没有人会在花一笔不小的钱,坐在集聚了各界社会名流的地方,可能需要拿着望远镜或者再掏一笔大钱,去坐在前排和包厢中看一场戏剧,看着那些布景和台词,用着高雅的音乐与动人歌舞和那一个个不自然的诗歌似的对白,去衬托起剧场氛围的一场戏了。如果我们在家中拿着现代的电脑与电视,痛痛快快的看一场好莱坞大团圆电影和中式的喜剧,岂不是更加的痛快?


那现在有人看过莎士比亚的戏剧吗?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之中,你看到的是什么?

对白,歌舞和对白?

那么,一场戏剧是什么样的原因,才会吸引一个个疲惫不堪的,又不懂文字的普通人们,花上一小笔钱,坐在普通剧院里头,拥挤着和吵闹着,却还能看的津津有味的?

要知道,他们和现代人的心态一样,可不喜欢那些迂腐和陈腔滥调了。


但莎士比亚的大名主要是他们在播撒,才可以流传于普通人之间,才可以流传于世间,被万千人所铭记呀。


莎士比亚的戏剧之中,有很多现代人都喜闻乐见的安排,这也是我们的现代导演和编剧都在使用的桥段:时不时的斗剑,时不时的战争,时不时的谈情说爱,小丑人物的一个具有双关讽刺意味的一句话,和偶尔从粗俗的人口中蹦出的粗话和荤段子。这些都在挑逗着一般观众的心理,使得他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也可以在剧院之中暂时忘却一切的烦恼,看的津津有味,至于那些用词和用语的高雅与否,他们是欣赏不来的,那是只有上流社会的人们才会讲 究的东西。


在舞台上,人物会被绞死,会被毒死,拿刀刺死和勒死,甚至有舞台剧时代难以表现的战争元素充斥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之中。这些显而易见的暴力元素却是莎士比亚在普通人之间受到欢迎的重要元素。


但如果这么说了,难道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一个充斥着暴力和死亡的限制级电影?啊,那么你没有看到那些暴力所渲染的是什么吗?是一个暴力杀人魔在残忍的屠杀无辜的人们吗?这些杀戮,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当《奥赛罗》之中,那个怀疑自己的妻子通奸的丈夫愤怒的掐死了自己的妻子的时候,忽然间侍女敲门请求允许进来,当他说着自己马上就来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的可怕:


是的,这是艾米莉亚。——等一等。——她死了。她多半要来说凯西奥的死。外面已经听得见嘈杂的声音。嘿!一动不动了吗?像坟墓一样沉寂。要不要让她进来?妥不妥当?我想她又在动了,不,怎么办呢?要是她进来,她一定要跟我的妻子说话。我的妻子!我的妻子!我的妻子!什么妻子?我没有妻子。


这种如同希腊悲剧一样伟大的情感,那种对于一个人内心含蓄却又充分的表达,和如同唱诗班一样的情感的全部宣泄,这无疑是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处。既突出了诗歌的旋律,还表露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当哈姆雷特说那个新国王是如何谋杀他的父亲的时候,话语是如此的哲理和耐琢磨,却又是他的真实想法:


他偷杀我父亲,是趁他满肚是俗念。

孽火正旺,像五月花开的时候,

天知道他死后怎样算生前的一笔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