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愛,苦修,禁慾,為何如今卻相差這麼大?

《紅塵論道》系列第20篇

對於墨家,如果對春秋時期百家爭鳴那一段歷史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瞭解甚少,甚至都不知道百家之中還有這麼一家的,其影響力之式微可見一斑,而對於如今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另外兩教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不管您信不信但肯定是知道的——尤其是現在佛教在其發源地古印度早已經銷聲匿跡,世界的佛教中心早已經變成我們中國了,信徒更是予以千萬甚至億計。

因此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把這兩個教派放在一起來討論——兩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就像是法國,西拔牙,德國等男子足球隊和我們中國男足的差距一樣,哪怕進行一場友誼賽人家心裡都覺得不屑,但其實如果對這兩個教派都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會發現他們的核心教義有極多的相似之處——比如博愛,苦修,禁慾,非攻,重視天道等等。


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愛,苦修,禁慾,為何如今卻相差這麼大?


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來仔細對比一下這兩派的主要異同點,然後再來看看為何教義如此相近的兩派,如今的地位竟然天差地別。

墨家佛家相似的核心教義

這兩個教派(墨家稱為宗教不是很合適,因為它還缺乏成熟宗教一些必要因素,只能說是一個雛形)的核心教義主要有如下五點相似甚至相同之處。

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愛,苦修,禁慾,為何如今卻相差這麼大?

①兼愛

其實墨家有十大主張,分別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節用”,“非命”和“節葬”,但是非要挑一個最核心的理論的話,那必然是兼愛。

其實儒教的核心思想“仁”從某個角度來解釋也是“愛人”,只不過儒家這個“愛人”是有著等級次第之分的,要先從身邊人愛起,然後層層推廣,所以並不是沒有條件的愛一切眾生;而墨家卻非如此,他們的這個“愛”的範圍要大得多,哪怕是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也不例外,所以才叫“兼愛”——總結起來就是孔子貴仁,墨翟貴兼。

這一點佛教和墨家極為接近,當時的喬達摩悉達多(後面簡稱佛陀)所在的古印度處於等級更加森嚴的“四種姓”體系下,不同種姓無論是權力還是義務都天差地別,不要說不允許跨種姓通婚了,甚至就連所做的工作都有嚴格要求,相互之間幾乎沒有交集。

但是佛陀打破了這個壁壘——起碼是在佛教的範疇之內

,他自己本是第二級的“剎帝利”出身,但他的弟子中既包含更高級的婆羅門,也有低級的吠舍甚至首陀羅。

②苦修

墨家非常看重苦行,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後面尊稱墨子)主張以苦為樂,他自己帶頭“串足胼胝,面目黧黑”,這也是他們“墨”家得以命名的原因之一。

而佛教在這方面亦是一樣,佛陀在早期甚至奉行極致艱苦的“頭陀行”,每天只“一麻一粟”果腹,一度甚至餓累交加而昏倒,幸虧一位善良的牧羊女供奉了羊乳才救了他,而他圓寂之後也教導眾弟子們要繼續“以苦為師”。

③禁慾

墨家弟子為了奉行“以苦為義”的教義,所以在各方面都是極致的壓抑自己的慾望,他們吃野菜,喝涼水,不求榮華富貴,錦衣玉食,以這種方式來鍛鍊自己。

而佛教在這方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常人的各種“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接觸在他們看來都是“六塵”,都是修行的障礙,所以為了修行必須要剋制自己去遠離這六塵,也就是“六根清淨”,因此對於如酒,葷腥,女色,金錢等慾望都看做是修法路上的大敵,在僧人戒律中都有嚴格規定,一旦沾染都要受到責罰。

④非攻

墨子生活的時代大約在戰國前期,這時候諸侯混戰,紛紛都想要通過兼併其餘國家的領土和人民的方式來增強自己的力量,而百家爭鳴中的那些派基本上都屬於“士”這個層次,他們紛紛獻上自己的理論來幫助這些諸侯來達到目的——有些如縱橫,兵法等更是完全靠這個來謀生,天下若真太平了也就沒有他們的用武之地了。

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愛,苦修,禁慾,為何如今卻相差這麼大?

但是墨家卻是個異類,他們非常厭惡戰爭,覺得這對於人民是一種很大的損害,所以號召人民要自愛,國君要愛人民,而國與國之間也不要互相攻伐而是和平相處,這就是他們的“非攻”思想。

佛教在這方面走的更遠,他們認為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哪怕是小小的螻蟻和飛蛾之類小生命都不例外,更不要說殺人了,而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之首就是“殺生”,對於國家級別的戰爭更是深惡痛絕。

⑤天志

天志也是《墨子》中的一篇,所謂的天志其實就是上天的意志,在古代“天”乃是非常神秘的存在,絕大部分的古人都認為在自己頭頂的“上天”有天神存在,他們法力高深,對於下界的眾生都可以輕而易舉的予以獎罰,尤其是殷商更是把神鬼崇拜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其餘各“子”對於天也都各有說法,比如道家看來老天是比較淡漠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儒家則是順其自然,先做好咱們人類自己的事情再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法家承認天道的存在,但更看重人的主觀能動性,要隨時變革以適應上天。

而墨家則把上天看作了一位最公正的裁判,對於人類的善惡進行精確的賞罰——“當天意而不可不順,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並以此為背書,讓所有人都來接受他們的主張。

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愛,苦修,禁慾,為何如今卻相差這麼大?

至於佛教的天道也和墨家的近似,只不過他們的時效更久,這些懲罰獎勵未必會在這一世就能體現,很可能要在來世甚至第三世,而且在天道之上還有一個更加強大的“業”的存在,認為生命輪迴,循環往復,唯業不空。

綜合來看,墨家和佛家在上述的五個方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度,遠比和同一片土壤之下孕育出來的其餘百家更為接近。

差異性

當然了,這兩派也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否則一模一樣那就成了一派了,他們的區別主要有下面三個。


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愛,苦修,禁慾,為何如今卻相差這麼大?


①創始人的身份

墨子的出身到現在還沒有特別精確的論證,包括他的出生地,出生時間等都有爭議,但是大體上屬於小手工業者階層,而且和底層民眾接觸很多很深,也非常同情底層人民,甚至為他們來代言。

而佛陀則是古印度一個國家淨飯國的太子,種姓是剎帝利,可以說是標準的統治階級出身,雖然他的僧團不分貴賤,但是這種在教育,觀念上的天然差別卻是客觀存在的——起碼佛陀不會去代表某個階層來對抗另外的階層,而墨子卻是有著顯而易見的善惡觀。

②思想的深度

上面說過的那些共同點之中,兩個教派研究的深度還是有所不同的,墨家雖然也含括了思想,教育,科學等多個領域,但是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哲學的階段,對於人的生死問題並沒有太多考量。

而佛家則不然,他們不僅對於人類的生死觀有著明確的論述,而且還構架出瞭如“三界六道”這樣的非常清晰的世界,尤其是如人死後的歸宿“地獄”更是有著詳細的描述,這也是為什麼佛教可以是“宗教”而墨家不是的根本因素。


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愛,苦修,禁慾,為何如今卻相差這麼大?


③尚武的態度

這兩派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在對於是否應該“尚武”的分歧上,這兩派雖然都厭惡戰爭,但是墨家的態度是“救守”——也就是要去幫助弱小的一方來抵禦強者,比如墨子曾經連跑了十天十夜去楚國說服楚王和公孫班以保存宋國,墨家也不乏親自動手去守衛弱國的,之前劉德華還專門演過一部電影《墨攻》來歌頌墨家的這種義舉。

而佛家在這方面相對保守和消極,他們把這種看做是前世犯下的罪業,必須要承受來消除,如果反抗那就更是罪上加罪了。

墨家為何由“顯學”變“絕學”,而佛教卻蒸蒸日上?

上面我們介紹過了,墨家和佛家其實還是同大於異的,但是為何發展的軌道如此不同,墨家近乎絕跡,而我國卻成為了佛教的中心呢?這似乎有點不合常理,總不能用一句“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就含糊說明吧?

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愛,苦修,禁慾,為何如今卻相差這麼大?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中國最大的教派儒教的態度。

其實在百家爭鳴最初的階段,儒家和墨家是並列凌駕於其餘諸派之上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就曾經充滿羨慕的感嘆過“儒墨,顯學也”,這兩派一個代表了開明的士大夫階層,另一個則是廣大的底層民眾,信徒都是極多,聲勢也很浩大。

其實在儒家亞聖孟子的時代裡墨家甚至還佔據一定優勢,所以孟子不得不承認“天下非楊即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教派開始慢慢佔據了上風,到了漢武帝年間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就成為了朝廷的官方學說,其餘各家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壓,這裡面尤其以墨家為甚。

其實這個道理也比較簡單,雖然各家各派嚴格意義來說都是競爭關係,都想要爭奪信徒和話語權,但是其中也有吸收和求同存異的部分,但是墨家卻和儒家有著根本性的矛盾。

兼愛和禮法的衝突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愛”,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實這個角度雙方還是比較接近的,最多隻能說墨家“愛人”的範圍更大而已。

但是儒家體現他們“仁道”最大的方式卻是“禮”,而這個禮法卻是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加上妻子朋友等五倫關係來維繫的,從而構成一個層次分明的社會構架,但是墨家的“兼愛”思想就是要求“眾生平等”,天下皆兄弟,要強行打破這個禮法的框架,這自然是動搖了儒家的根本。

②墨家的頑強意志和重實踐的態度

如果說其餘各派大部分都還存在於士大夫等“文化人”階層的“學術討論”的範疇的話,墨家卻是一個例外,因為從墨子開始他們就非常重視實踐,邊說邊幹,身體力行,墨子更是以身作則。

而且他們在苦修歷練中也磨礪出了頑強勇猛的意志品質,甚至是為了弘揚心中的“大道”而毫不畏懼犧牲的精神,比如上面提過的墨子曾經跑去楚國救助宋國,而且還冒著被對方殺死的巨大風險;後世的接班人孟勝更是帶了弟子們去守城而集體犧牲,絕不像是許多派系只是停留在口頭和文章的層面。

但是這種態度顯然會受到儒家更強烈的打壓,比如孟子一方面讚歎墨子學術影響範圍大,“天下非楊即墨”,同時也對他“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行為表示欽佩,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氣急敗壞的責罵墨家弟子“不講人倫,無父無母,乃禽獸也”。

沒辦法,敵人越是強力,受到的打擊也就越重,反而那些相對較弱的對手倒是可以採取拉攏分化吸收的方式,這規則不光是存在於政治或者戰場,教派之爭也是一樣適用,正因為墨家對於儒家的巨大威脅以及根本教義上的對抗,因此承受到的打壓也是格外嚴厲。

③墨家內部的問題

當然了,墨家自己內部也有不少問題。

第一,這是個對自己要求非常高的教派——苦行,禁慾,甚至還要犧牲自己去救助別人,又得不到任何名利富貴的回報,這要信徒數量自然相對較少。

第二,墨家弟子大部分都是農民或者小手工業者,缺乏足夠的知識分子,這樣的好處是執行力比較強,但是缺點卻是在傳承上比較苦難,理論也難以進步和發展。

第三,墨家的首領叫做“鉅子”,但卻不是通過父子或者師徒關係來繼承,而是依據早期堯舜禹時代“禪讓”的方式來選出的,這種方式只有在生產力很低如上古或者很高的時代如近代才適合,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還是父死子繼的血親繼承方式比較適合,所以一旦比較優秀的鉅子逝去之後,整個派系也都會受很大影響。

正因為上面的這些原因,所以墨家很快就開始衰弱,並且在後面的幾千年都不曾復甦,更多隻是作為一種理論而存在罷了。

而佛教其實和儒教雖然也是競爭關係,但卻和墨家有很多不同。

墨家和佛教都提倡兼愛,苦修,禁慾,為何如今卻相差這麼大?

①佛教是在漢和帝年間才傳入我國的,那個時候儒教已經確認了官方地位,對於這個外來教派的敵意和重視程度自然不會像之前墨家那麼“如臨大敵”。

②佛家的思想更多是調整個人內心,對於爭奪政權和破壞儒教的框架並沒有興趣——甚至某種程度來說還要依附政權才行,所以佛教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凋零期,更多原因是因為僧尼數量太多和國家爭奪勞動力和稅賦,但卻不是要動搖政權,所以每次滅佛運動後不久就又慢慢恢復。

③佛教的思想讓民眾忍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對於承受的壓力和痛苦不要反抗,這等於間接的幫助朝廷維持穩定和減少矛盾,因此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得到默許甚至支持的。

④從文化層次來說,佛教爭取的也是民眾的心靈和信仰層面——而這正是儒教文化的空白之處,雙方不僅沒有對抗,還可以相互吸收。

也正是因為這些或是主觀或是客觀,或是內部或是外部的原因,所以才導致核心教義極為相似的墨家和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卻遭遇了“冰火兩重天”的待遇,如今無論是作為國學的儒教文化還是重要宗教的佛教文化,研究的人都很多,而研究墨家的卻是寥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遺憾,其實墨家思想之中的一些寶貴觀點,哪怕放到現在都有很好的參照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