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近一段时间,龙泉窑瓷器持续升温,尤其人们对龙泉窑鬲式炉的喜爱更是空前高涨。去年八月份写的《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一文,至如今总感觉言犹未尽。对龙泉窑的认识仍觉肤浅。


瓷器文化博大精深,单就龙泉窑鬲式炉的文化内涵,就是一篇大文章。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我们要了解这些鬲式炉,必须要知道宋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尤其是南宋时期的社会风尚。

当时流行鬲式炉是有文化背景的。宋代尚古,重礼。《汉书·郊祀志》云:“鬲器有三中空的器足,用以象征三德。”三德也即《尚书》所谓:正直、刚克、柔克。这鬲式炉的大量使用,是有寓意在里面的。大的鬲式炉广泛运用到祭祀、礼佛,以尊礼。小的鬲式炉被文人士大夫放于案头,以修德。

一般来说,大的鬲式炉口径在15公分以上,小的鬲式炉口径在8-15公分左右。大的炉叫“承香炉”,小的叫“品香炉”。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其实,在宋代各个窑口都烧造这样的小炉子。南宋以后龙泉窑青瓷因为有官窑、汝窑的特征,尤其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知道,宋代“四雅”:焚香、煮茶、挂画、插花,头等事就是焚香。南宋诗人杨万里在《烧香》诗篇中就详细记述了焚香的过程和感受。

琢玉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烛古龙涏,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磬忽闻茉莉折,低处龙麝和沉檀。

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樨,却作书生真富贵。

咱们这里不说诗人陶醉在香味里,说着闻不惯贵重的麝香、沉香之类的话。单就龙泉窑鬲式炉的精美造型展开讨论。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大号的龙泉窑鬲式炉是礼器之类的,这里也不做讨论。就来欣赏这件超小号的鬲式炉。

它堪称迷你级的。尺寸高5·2,口径5·0.。宽沿微掀唇,唇棱收薄,微露出一圈白线。整个釉色为粉青色,高足直立,腿微撇。足底露胎,胎与釉结合处呈火石红状。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炉子身上的出筋线条自然优美。竖的白线条很抢眼,不仅增加美感,而且显出挺拔感。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它与德清市博物馆藏龙泉窑鬲式炉造型近似。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那么要问,这样少见的龙泉窑炉子,又这么养眼,看上去又这么新,是不是老东西呢?

我们试着进行分析和讨论,也欢迎你跟帖发表看法。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首先看看这如玉的釉色吧。乳浊感很强,釉面失透。温润感、脂膏感油然而生。同时,我们在一百倍显微镜下观察,偶尔可见细微的天然釉料颗粒存在。这是当时工艺特点决定的。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出筋的白线条依稀可见人工粘连痕迹。从腹部往下腿部延伸部位有手工痕迹。露足部位的火石红过度自然,没有人为刷上去的现象。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三足着地部分呈现里边接触,外边悬空的自然痕迹。这是因为三个腿在粘接后,受到炉子微微鼓起的底部影响,腿呈外撇状而造成的。

续集【看懂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就OK】

同时,三足在粘连时,露出的隐隐接痕也表明,符合当时的工艺特征。

总的感觉,这件鬲式炉烧造时间为南宋末期龙泉窑系瓷器。是大窑、是金村、是湖田?这些搞不清楚了。

再个,这么小的炉子,到底是用来焚香呢,还是文人把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