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魅力环巢湖——“桥”见柘皋

柘皋,千年古镇。西周群舒立宗国,春秋哀公“会吴城”;汉建橐皋县,唐置橐皋镇,南宋称柘皋,至今不变称。镇古令人惊,比镇更古的是柘皋河,柘皋河就像是仙人用利斧把古镇劈为东西两半,隔河相望。曾经的天堑也一定阻断过古镇两边许多“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牛郎织女吧,不然,今天的柘皋人为何对河上的桥是那样的深挚和崇敬呢?


魅力环巢湖——“桥”见柘皋



一、皇帝报恩——玉兰桥

玉兰桥是当之无愧的柘皋地标,找到了玉兰桥就找到了柘皋的心脏,知道柘皋的人没有不知道玉兰桥的,了解玉兰桥的人没有不了解柘皋的,柘皋还真的没有任何一处像玉兰桥那样能够代表柘皋的。

柘皋镇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主街道,这条主街道就像一条粗大的线条串起了柘皋的生活和繁荣。而玉兰桥就是这条线上的锁扣,锁扣要是断了,柘皋镇也就断了。老柘皋的心中永远定格着这横贯东西的主街道,桥西叫红卫街,桥东叫中街(实际是北闸街的一部分),中街向东直到合浦路(331省道)为东方红街。当年要是一个陌生人找商铺的位置就要先说是在玉兰桥东还是在桥西,要是等人那玉兰桥则是首选,要是休息或看热闹那玉兰桥最为集中。玉兰桥几乎是每个离开柘皋的人提到柘皋的首选吧,鲁彦周先生在《柘皋志》序中说:“每去一次,回家总要津津乐道好几天,并且成为同伴们羡慕的对象。柘皋的玉兰桥、河东、河西……都令我眼花缭乱。柘皋河里的木船,穿梭来往,令我神往……玉兰桥上的夜点摊上灯火和清脆的叫卖声,又令我垂涎。”玉兰桥带给柘皋的不止是街道连通、往来便捷,而更多的是情感所记和情怀所依。

玉兰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不是简单的“轧轧飞车入翠微,人於妙处未深知”,也不是“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它有着厚重的历史承载和美妙的生活情怀。

玉兰桥原名“遇难桥”。据《柘皋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统年间,知县刘汇重修,弘治十七年又修。清光绪元年大修。”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兵败,仅剩一人一马,被元兵追至柘皋河边,仰天长叹:“此天灭我也!”正当危难之时,对岸更夫撑来小船渡朱元璋过河,朱元璋得以摆脱追兵。临别时,朱元璋谢问更夫有何所求,更夫道:“此处原有座桥,南宋时被金兵拆除,一直未能修复,能修一座桥就好了。”朱元璋回道:“老丈放心,元璋他年得势,定要修桥,报恩。”朱元璋后来果真当上了大明开国皇帝。当了皇帝后,朱元璋不忘当年的报恩许诺,诏令修桥,桥修好后,马娘娘说“遇难”成祥立国不易以警后世,遂将此桥取名“遇难桥”。


魅力环巢湖——“桥”见柘皋



后来这座桥给古镇的人们带来了畅通便利和美好生活,人们觉得这么美好这么亲切这么贴心的一座桥与“遇难”相连,既不吉利也有损桥的繁荣和辉煌,于是谐音置换,改名“玉兰桥”。玉兰是多么的馨香和洁白啊!这一改,桥的美好和圣洁立出,从此,柘皋人心中就永远矗立着一座有历史温度的圣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玉兰桥建起了最具特色最具风情的四个桥头堡。桥头堡为四方的两层小楼,顶盖琉璃瓦,金光灿灿,辉煌照人。金顶浮空饰桥端,灰桥如虹卧两岸。碧水映出雄伟身,美景如画烙心间。那时候柘皋人看到了桥头堡,除了惊叹就是自豪。

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东岸的北桥头堡。它隶属当时的新华饭店(也叫沿河轩或迎湖轩,至今我也搞不清是前者还是后者,但当时只要一说,柘皋人都知道是新华饭店)。那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新华饭店在柘皋人心中,就是今天的五星级饭店也是无法比拟的。能到新华饭店吃一顿,不止是满足与陶醉,简直就是自豪与炫耀。当时我们刚到单位的几个单身汉,早晨睡懒觉,匆忙赶去上课,上过课后,相约到桥头堡上吃早茶,而且一定要选二楼临窗。一碟千张,几个点心,山南海北,好不痛快。最是陶醉的就是透窗观桥,桥上男女老少,熙来攘往;挑担拎篮,背包推车;喊声笑声吆喝声。那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行桥了,简直就是柘皋浓缩的“大世界”。而此时与桥上喧嚣相呼应的是桥下洗衣的棒槌声和小船划过河面的摇橹声。

岁月就像玉兰桥下的流水,在不知不觉中流去。一晃三十多年,新华饭店早已成了历史,桥头堡虽在已黯然,今天的玉兰桥已不再如昔日的繁荣了,每当我走过这里,桥头堡上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凭栏眺河,似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感。

岁月流走的是青春,流不走的是情怀,玉兰桥是柘皋人心中的丰碑。夕照流水映巍峨,担得风雨岁月稠。一代帝王留恩迹,玉兰馨香惠千秋。


魅力环巢湖——“桥”见柘皋



二、交通咽喉——反帝桥

站在玉兰桥上,向南望去,200米外又有一座大桥横卧柘皋河上,这座桥就是柘皋有名的反帝桥。顾名思义,此桥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色彩。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制定了抗美抗苏“反帝反修”的外交战略,与此战略相应,国内则掀起了一股“反帝反修”的热潮,此桥就是诞生于此时。反帝桥不像玉兰桥那么有故事那么有蕴含那么有积淀,“反帝”二字产生于特殊的背景,此背景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口头流传都难以遇到了,所以桥仅剩名了,至于那轰轰烈烈的时代印记早已失去的无影无踪了。

反帝桥,自诞生直到今天都是柘皋交通的第一大动脉,它是省道331 (原称合浦路,即合肥至浦口。)的咽喉之地。在没有合宁高速之前,这是合肥到南京的必经之地,直到今天,南京至合肥的集装箱货车为了节省高速收费还是选择走这条路,足见这条路的交通当年是多么的繁忙,也足见反帝桥有多么的重要。

原先的反帝桥虽是钢筋混凝土独孔大桥,但桥面不宽,两边护栏和桥两端的安全设施都不够完善,到了夏季发大水,桥孔满足不了排水的需要,河水时常会漫上桥面,行人和车辆都通行不便。这些不够完善的状况,也给平时繁忙的交通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

这座桥曾经多次发生车辆直接冲到河里的惨痛事故。记得有一年,一辆红色的夏利车,直接冲到河里,因河水太深,等把车子捞上来,车内的人早淹死了。某厂一位采购员竟然借当时的流行歌曲《粉红色的回忆》把这次事故改成歌唱道:“夏利,夏利,悄悄下去,没人能救你。没人能救你,把你写在日记里,没人能救你,心里想的还是救你。”由于事故频发,2009年公路部门对此桥进行了扩建和交通设施的完善,自此后再也没有发生汽车冲入河里的事故了,现在看到的反帝桥就是扩建和完善后的大桥。

关于反帝桥有一段美好的生活记忆。我刚分到学校的时候,很喜欢打篮球。夏天,跟王家树老师(后来调到巢湖市体委,任体委主任。)一起打球,王老师既是球友,亦是我的老师(我高中时的体育老师),打过球,王老师经常带我们到柘皋河游泳。我们从仓房村后的河堤下水,上限就是到反帝桥,从不过桥,因为桥往下游的水干净,桥往上游的水不洁。反帝桥无意中给我们畅游的生活画了一条红线。今天,我有时候走过反帝桥,河中那矫健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水中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但遗憾的是带我们打球带我们游泳的王老师,两年前就因病过早地离去了,愿他在天堂河中游泳时,没有“反帝桥”。

今天的反帝桥长虹卧波,车水马龙,桥端的小广场,晚上跃动的是广场舞大妈们矫健的身影,幸福的舞曲响彻夜空。桥头路边立着“反帝桥站”的城乡公交站牌是广场舞大妈们最忠实的粉丝。


魅力环巢湖——“桥”见柘皋



三、风水戾气——北门桥

柘皋镇最大的特色就是有点像全国著名的城市武汉,武汉是一江分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而柘皋是一河分三街,即西街、中街、东街。1956年毛泽东主席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游泳》,对武汉长江大桥畅想到:“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而柘皋人最能感受到是“一桥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交通便利于和生活自如。对于河东河西的柘皋人来说,桥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玉兰桥、反帝桥让镇中和镇南的东西居民方便了,可是镇北的人们要过河就得绕过玉兰桥,路较远,穿街心绕也不方便,因镇北主要是生活区,于是就在距离玉兰桥北约300米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北门桥”。

北门桥建于何时笔者无从查考,但它不如“玉兰”的古和“反帝”的久是肯定的。此桥虽然跨度很大,甚至超过“玉兰”和“反帝”,但桥面很窄,不能行车,仅供行人。后来也扩修了,也是钢筋混凝土桥,但还是仅供行人,不能行车。

此桥最大的受益者是河西片上初中的学生,因为此桥距离柘皋初中也就三四百米吧,如果从玉兰桥绕路程要远多了,早先有很多学生和家长都选择从这里走,不过现在从这座桥上走过的人已经少的可怜了。一是因为在这座桥的北面不远处又建了一座更加宽阔的金泰大桥,更主要的原因是这座桥的附近发生了几次很离奇的死亡事件。今天很多人都认为这座桥破风水,有鬼气,不是白天或特殊情况,一般都不会从这座桥上走过。

其实这几次溺水死亡的事件跟桥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这座桥本身就建在镇边,较偏僻,平时走的人就少;加上这座桥建的也确实有些令人费解。世上所有的桥面与岸边的路都是平顺相连的,不可能桥面与路有落差的,唯独这座桥就是有一定的落差。也不知道是不是用这种方法来避免车辆上桥,而桥的两端均是如此,人走上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桥却显得突兀,就是从观瞻上也很有违和感。

而此桥的西端,又不是直接到岸边的,建桥的位置又恰好在河岸弯曲、河滩最宽的地方,桥到岸,硬是堆出来的几十米的引路。于是有人就认为这段堆的土路就像剑把,桥就像剑,刺破风水,易伤人。当然这只是一些迷信的说法,只不过此桥建的位置偏僻一点,西岸的环境冷僻一些,加上岸边当时是柘皋著名的“小树林”,林莽茂密,似有些阴森。

那些牵强附会、溺亡事件真的跟桥没有一点关系,但桥的合理性确实值得商榷。当然,今天由于金泰大桥的建成,车辆的普及,此桥的功能已经非常弱化了。现在它好像成了河东河西那些钓鱼族选择垂钓位置的最佳捷径。

金泰大桥建了没几年,由于镇区的发展、金泰住宿区、主路连通开发区,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门大桥了,此桥宽敞,可以走人,也可行车。此桥最大的遗憾是单向,由河西向东越过大桥经过金泰住宿区连接331省道,继续向东经开发区连接208省道;如果由东向西越过大桥,继续走不到200米就断了。听说原计划这条路是继续向西,经柘皋中学北侧,穿陆园村连接331省道,这样331省道上的大型车辆从这条路就可以绕过镇区。现在由于栏滨路的通车,331省道上的大型车辆已经绕过了镇区,估计金泰大桥向西的路也就就此夭折了,此桥也就止于镇内车辆行人的同行了。此桥最大的功绩就是对北门桥的昌吉和纠偏,从心理上和交通便利上给北门桥所带来的负面以慰藉!


魅力环巢湖——“桥”见柘皋



四、边城风情——农贸南路大桥

柘皋向东向西向北都有省级公路,唯独向南没有。柘皋的交通一直是东西繁荣南北薄弱。不过近年来,特别是农贸南路大桥建成以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整个镇南的峏山片交通和生活面貌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柘皋是个因河而建的古镇,柘皋河不知是天然的选择还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的人工选择,它向南穿镇而过,出镇到了西南方忽然来了个九十度大转折向东流去,把古镇与南乡割开。南乡的人们就不像河东河西的人们那么幸运了,有个皇帝“遇难”成祥,报恩修了桥。他们被天堑隔断,交通受到严重的制约,在农贸南路大桥建成之前,整个峏山片乡村田园朴野的生活与镇区繁荣的商业生活截然不同。这座大桥从交通意义上来说,它改变了整个南乡的面貌,让南乡的人们与镇区的人们的生活同步,它对整个南乡的经济建设、生活繁荣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但是在我眼里它却抹去了柘皋最具特色的风情。

农贸南路大桥建成之前,南乡的人们要到镇上来就得过河,过河没有桥就得靠船,而离现在大桥位置不远的地方就是当年的渡口所在。大作家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让多少读者为之绝倒,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一条大河,一只小船,湘西那洗净尘埃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如诗如画。而柘皋河上的渡船,也曾让我为之情牵苦寻,感叹不已。

我曾寻访过当年的老艄公,老艄公的离奇经历,甚至比沈从文笔下翠翠的爷爷还要离奇的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曾坐过老艄公的渡船到小山头玩。老艄公,姓马,人称老马。老马的家就在东钱村,也有人说是小唐村,我在东钱村虽未能见到老马,但是访到了他的邻居。他的邻居介绍说,政府整治河堤,把他摆渡时在河堤建的小屋子拆了,老马现在住在敬老院,他儿子家是在交管站南面河边的一座两层小楼。

我也找到了这座小楼,可惜没能见到楼的主人,据说是外出打工去了。而就在我没能寻访到主人公而失望时,却遇到了一位对老马一家非常了解的人,他给我介绍了离奇的老马一家。

老马的摆渡是从其父亲手里继承的,他的父亲姓谢,其实是继父。老马也不是当地人,而是阜阳人。他的母亲带着他和妹妹,从阜阳逃荒到这里然后嫁给了老谢。老谢也不是东钱本村人,究竟是怎么落户东钱村的,介绍人也不得确知。老谢喜欢喝酒,有人曾告诉我说他放鸭子时酒喝多了,掉塘里淹死的;介绍人明确地告诉我,老谢是在石灰窑下的柘皋河里淹死的,他参与打捞的。其后,老马就子承父业,撑船摆渡。

就像《边城》里的摆渡一样,过渡是要收过船费的,但只有偶尔过渡的人给钱,而南乡的人都不给钱,而是按年,每家每人五元钱或五十斤稻子,一年中不论年龄不论大少、不论渡多少次,年终老马上门讨要。不论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坚守的老马,用艰辛为南乡的人们架起了一座越过天堑的“桥梁”。

一个人撑起的“桥梁”毕竟不能像桥梁一样恒通无碍,当马有事或特殊情况时,渡船就要交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亦是继子,姓唐,本是小唐村人,也是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嫁给老马的。这是个特殊的家庭,不知是不是摆渡的因由,主人公似乎都是经历了一种飘荡然后靠岸的生活。

今天农贸南路大桥,了结了老马他们一家人的飘荡;整治河堤又给了他们一个稳定的家。当南乡的人们从大桥上飞驰而过时,早已忘记了河中的漂泊和荡漾了;当南乡的人们坐在车中把欢歌笑语洒在桥上时,不知是否还记得老马一家为南乡人的通行所付出的汗水和酸辛;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我想说:河上没有留下桨的划痕,但小船已经渡了千万次。

我没到过湘西,没有到过凤凰,不知道今天走到哪里是否还能遇到“翠翠”家的渡船,没有渡船还能有那如诗如画的《边城》吗?站在船头眺望着远方的翠翠,能穿越时光看到飞驰在桥上的心上人吗?千年古镇的风情津渡走进了柘皋河的灵魂深处,目睹着通衢大桥上的每一个过往,叹人间的变化,感自己的过往,庆河上的幸福。


魅力环巢湖——“桥”见柘皋



六、心中平安——太平桥

柘皋,这座千年的古镇,自有其独特的古韵文化。在其古韵文化中,除了人们熟知的地域历史承载、徽派建筑风格、独成体系的早茶餐饮外,就是柘皋独特的“桥”文化了。在每个柘皋人心中还有最重要的一座“桥”,这座桥不同于一般的桥,既不是木制,亦非钢筋水泥铸造;既不在水上,亦不在山涧;既不能看见,亦不能摸着。它是建在柘皋人的心中,虽然无形,但是最重。它,就是太平桥。

太平桥,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而是一种习俗。这种习俗,起于柘皋,止于柘皋;绝无仅有,是柘皋人心中虔诚而又神圣的习俗。每年正月十六的晚上,也就是元宵节后第二天的晚上,镇上的人们要非常隆重地“过太平桥”。过太平桥,简单地说就是走过两座桥,无论以顺时针走还是逆时针走都行,就是不能走回头路,即从这座桥上过去,你得从另一座桥回去。

对于镇上的人们来说,无论河东人还是河西人,最佳的路径就是走过玉兰桥,顺着河沿绕过反帝桥回程,或走过反帝桥绕过玉兰桥回程。过太平桥现在是柘皋过年的高峰和总结,太平桥一过年就结束了,该要出门的人就定心定意动身了,要是没过太平桥就出门了,柘皋人心中一年都有芥蒂。

过太平桥不是简简单单地从两座桥上走过就了事,而是非常的隆重。正月十六白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准备晚上过太平桥。晚上,家家户户都是早早地吃了晚饭,大人带着孩子,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爆竹、蜡烛、香、空瓶或裂罐,然后欢欢喜喜,一家人走到玉兰桥,点香、放炮、掼空瓶。在哔哔剥剥的爆竹声和砰砰的碎瓶声中,在烟雾弥漫的桥上,顺人流,跑过桥。然后沿着河边走向反帝桥。反帝桥是交通要道,车辆多,虽然桥上也是有过桥“三步曲”——放炮、点香、掼空瓶,但程度明显弱于玉兰桥。玉兰桥在过桥高峰时段,烟雾和碎瓶的玻璃渣让人过桥都很困难。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跟妻子一道去过太平桥,我很不当回事,可是妻子却非常慎重和庄严,她是柘皋“原住民”,而我是“外来族”。她出门时带个空瓶子,我很费解,问她为什么要带个空瓶子呢?她说:“过太平桥时,掼气罐。掼了气罐,把一年的怨气都掼掉了,新年就没有怨气了,所以要走另一座桥回家,不能再走原路把怨气又带回来。”原来放炮、点香是祈求河神、桥神、路神收了怨气,让过太平桥的人来年无怨气,平平安安,幸福一年。

这种习俗究竟起于何时,因何而起,资料和口传均不得而知。我曾揣测是否与“遇难桥”有关,朱元璋在柘皋河遇难成祥,报恩修桥。此事在柘皋流传广泛,柘皋人也许是祈求从皇帝的遇难成祥中得到福气,皇上过河摆脱了追兵,洪福齐天;人们也祈求过桥摆脱怨气,平安幸福。当然,我只是一种猜测,毫无根据,但主要是它体现了柘皋人对毫无怨气、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望和向往。

这种习俗是柘皋典型的地方习俗,是文化的传承……两年前,为了延续传统,文明过节,柘皋镇政府,对过太平桥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拓宽了河西的道路,建了护栏,拉了路灯,方便行走;白天就将反帝桥设置护栏,把人行道与车道分开,晚上有专人引导人流和维持秩序;桥面有公安、消防不间断地巡防;在两桥之间临时设置敬香点,便于第二天清扫和撤除;还有消防车和救护车在桥边待命……政府完备的措施,确实让太平桥过的更加文明,更加祥和,更加太平。

千年的古镇,文化的古镇,千年流淌的柘皋河,流去了时光岁月,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河上桥。桥的通达恰好表现了柘皋人开放的视野,桥的铭记恰好表现了柘皋人的历史深情,桥的虔诚恰好表现了柘皋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桥给柘皋以通便、飞跃、吉祥;柘皋给桥以传奇、温情、崇敬,“桥”见柘皋,遇见了历史,亲近了文明。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