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論功過,只論做人的道德?

橴脃兲漟


只論功過不論道德就相當於把一個人剝離出來講了。其實不論從哪一個層面來說李世民都是個響噹噹的大人物。

如果我們脫離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是不夠客觀的。

李唐王朝的有鮮卑人的血統,所謂李姓老子李耳之後只是漢化需要,進行美化而已。在當時的觀念中沒有啥道德方面的太大約束力。

在李世民很年輕的時候就接受了第一次戰爭考驗。當他才十幾歲時就隨李淵多次出征,平復發生在今天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抵抗東突厥人的入侵。

據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15歲左右,就帶領一支人馬,在山西北部長城的雁門救出被東突厥包圍的隋煬帝楊廣。李世民在李淵執政初期最初始的是一個軍事將領,是一位英勇而常勝的指揮官。也許常年打仗形成的威嚴,讓他在朝廷上顯得很莊嚴威武。

李世民是一位真正的卓越的政治家,但也是個心機很重的人,為了後人傳世他的英明,他耗費了無數苦心。但這些苦心所完成的事,切切實實的讓唐王朝成為當時全球最強大的王朝,國家。這一點,李世民也算深入後世之人心了。






史海逐浪大徐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小先生歷史記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每天鑑寶


如果只談李世民道德,不談功績的話,下面一些史實足以說明他的道德

手段殘忍:李世民殺兄弟滿門逼父讓位

武門之變,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也射死李元吉。同時,李世民還派手下殺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秦王的部將還想殺光他們左右親信百餘人、籍沒他們的財產。尉遲敬德竭力反對,於是屠殺行動才宣告中止。當尉遲敬德帶著士兵來到李淵身邊的時候,唐高祖的命運也已經確定。3天后,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2個月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欲蓋彌彰:李世民命令史官修改記錄奪父兄開國之功

太原起兵的全過程,大都是李淵一手操辦的,他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唐王朝創立的主要功勞應該在他身上。然而在《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中,事實卻發生了歪曲。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勞劃到李世民身上,李淵則成了消極被動的角色,從而使李世民成為起兵反隋、開創大唐的首要人物。按照李世民的意圖,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是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水到渠成了。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納諫秘密:形式主義表演塑造出一代聖君的形象

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對自己日後留在史書中的形象是如此強烈地關注,以至於他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飾。他不止一次地通過與臣僚們對話的方式,極力塑造出自己生活簡樸、愛惜民力的光輝形象。貞觀時期的20多年裡,太宗確實接受了太多太多的進諫,然而接受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數的進諫最後並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當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虛懷若谷的帝王風度,當他對犯顏直諫的寬容被史官們載入實錄之中後,很快他就忘記了諫言的具體內容。對太宗而言,重要的是接受進諫,而不是接受進諫的內容。意味深長的是,對儒家知識分子,尤其是文職官僚們而言,重要的也只是納諫,而不是執行納諫的內容,因為他們需要的。至於貞觀之治,剔除那些家給人足的“神化”,也只剩下一場完美的形式主義表演罷了愛惜民力的明君?不,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修築宮殿,搞到百姓怨聲載道。

朱熹和歐陽修眼中的李世民

  歐陽修說太宗好名,特別是好身後之名,其間的細故,除了人性的通病無法克服之外,便是得國時的做賊心虛使然。如何讓邪惡的行徑轉正,首先便得把己方的行為包裝成正義的行為。唯有把己方的行為包裝成正義的行為,方能使自己變成當然的好人。太宗要看檔案記錄,這是對史官獨立制度的公然破壞,太宗皇帝為自己找出的破壞理由是“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也就是知錯能改或就錯改錯。正自太宗皇帝始,太宗皇帝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為往後的偽歷史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頭。

朱熹眼中的唐太宗:善於假仁借義行其私慾

李世民“聖君”形象的形成,是充分動用了帝制時代政權對信息的壟斷和對歷史的解釋權力的“造神運動”。用這種方式給皇帝畫上濃重的臉譜,如此將私慾的張揚套上假仁假義的外套,李世民是第一個吃螃蟹者,也是最成功的一個。在他身後,後世帝王們依樣畫葫蘆,塑造出一系列“大帝”“千古一帝”來。也為國人心中濃重的明君情節畫下了濃重的一筆。

我相信,看了一些,李世民是一個道德怎麼樣的人,已經不言而喻了吧。


心有明叔一點通


記得小學時一位老師總說,不毒不狠不能做皇帝;

帝王好像不太好講個人道德,哪個帝王身上不沾點血案;李世民也一樣,就一個自然人來說,單一條為爭權殺親兄弟就可以歸到惡人裡。但換個角度,他是一個出色的帝王,至少對於當時的江山社稷來講;但誰又能說若是太子李建成當政就一定不如他呢,歷史不能假設,所以世人漸忘了本該掌權的人,而成就了另一位偉大的帝王。

至於他籠絡人心、知人善用的操作,你可以歸到政治手段下的馭人之術,也可以看作他自己的個人魅力.......


百態看臺


李世民為人我們只能從史書上去窺探,當然或多或少有些失真。畢竟一部《二十四史》,寫盡的是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

很多人對李世民的為人或者說個人道德評判,難免不提起玄武門之變,殺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甚至是逼宮李淵。當然史書裡,唐太宗的文治武功當是大頭。

無情最是帝王家的兄弟鬩牆,本就是你死我活的爭鬥。殘酷政治鬥爭緊緊相逼必然使個人道德的節節敗退。因為在這種這樣程度的鬥爭已經近乎自然選擇,就如獵豹追捕羚羊,你不能說獵豹是邪惡的,並且事實上也有追捕失敗,力竭而死的獵豹。

這個問題的答案畢竟還是要基於史書去尋覓。歷史真真假假,我們作為後人、當代人,應該用無產階級的史觀去評判,於民生有益就是最大的道德。


勸學


如果不論功過,只看做人的話,我覺得李世民是一個:心狠手辣,能裝能忍;念舊有容人之量;恩怨分明。

①《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就曾稱他:“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②弒兄,以及所有子嗣;並娶弟媳。

③李世民與魏徵這對“CP”,就操作的很好,名流千古。

④不殺開過功臣,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皇帝很多,比如劉邦,朱元璋等。

李世民沒有殺父,為什麼不說他孝呢?小編覺得,不殺父有很多因素:

①李淵還是有一批擁護的忠心之臣的,加上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下,在大唐初期還是有實力的。

②李世民是誓要做千古明君的,背不的殺父之名。

③李淵對李世民還是很器重的,雖然答應的太子沒有兌現,但是對李世民還是很好的,掌兵權,封秦王。


人以書為糧


唐太宗李世民歷史被後人所推崇,說他是一代聖君不為過。他所創造的歷史功績是輝煌的,他所擁有的成就與他本人的自身性格密不可分。

李世民一生中唯一所為人詬病的便是玄武門之變,殺害了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雖說是不得以而為之,但殺害兄弟這一件事情卻留下了抹不去的汙點。在個人道德層面上是不為人所接受的。但是他所創造的貞觀之治,又使得人們對他充滿敬仰,上馬打得了天下,下馬創得了盛世,也他個性很強,在軍事上是個天才,而且果敢堅韌,幾乎戰無不勝。

當他得到江山時,又能保持清醒剋制,識人善任,用人唯賢。無愧於天可汗的稱號。綜合來看,他的能力,成就和貢獻,當至少在秦始皇,漢武帝之下。


扶蘇與魚


在歷代華夏君主中,唐宗雖然也躋身各大千古一帝排行榜,而且是流水的千古一帝鐵打的天可汗,無論大家價值觀如何不同排名如何狗血,李二都妥妥高居三甲。

但在所有千古一帝中,李世民卻是個十足的另類。要想理解李世民的高度,看一下他身上的對比就知道了:

名為守成之宗,實為開拓之祖,武功為歷代君主最高,偏偏混了個文皇帝的諡號。修齊治平成為儒家最理想的華夏帝王,又順便給自己找了個天可汗的兼職。

一般人可能認為唐太宗厲害,是厲害在文治武功,他們津津樂道那個一戰擒雙王的天策上將,和那個三載時間從城下之盟到封狼居胥的大唐聖人,卻不明白,這些事情在一身戎馬倥傯數次身陷絕境的李世民心中,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常規操作。

李世民這輩子最兇險的時刻,可能是那個豔陽高照北門喋血的搏殺半日,這半日比千里奔襲更漫長,比昭陵六駿更艱難,因為他對面站著最強大的敵人,他的父親兄弟和他自己。

帝王可以征服世界,卻不一定能征服自己!

強如成吉思汗,也要用屠城來洩憤立威,強如楊廣,也要驅策百姓萬民造長城開運河,強如漢武帝,也要把帝國折騰到瀕臨崩潰,強如唐明皇,也要親手把如日中天的帝國帶到萬劫不復的禍亂。因為這些君主明白,他們的慾望和野心要實現自我,要彪炳千秋史冊,要碾碎腳下匍匐的蚍蜉螻蟻。這就是帝王,權力和慾望的極致,極樂之樂。

唯有李二,面對魏徵的咄咄逼人,回家跟老婆大罵田舍郎,唯有李二,面對功臣文官的逼迫,親手放逐自己最寵愛的兩個兒子,唯有李二,面對久攻不下的安市城,登城勸勉罷兵回師。唯有李二,想偷偷看一下起居錄被罵的狗血淋頭留下後世篡改歷史的汙點。

這個皇帝當的憋屈,當的二。

換作任何一個標準模式的華夏千古一帝或者遊牧帝國的至高主宰,都是應該血流遍地值得歷史大書特書的轟動事件,唯有太宗,只是無奈嘆口氣,自己安慰自己。

他放棄了所有君主會採取的常規操作,因為他對自己的要求要高過任何一個千古一帝。沒有一個君主比他更懂戰爭,沒有一個君主比他更懂歷史,所以他明白戰爭的限度在哪,知道歷史的禁忌在哪!

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歷史深處那個逼父弒兄戮弟的皇子,那個被一座遼東小城擋住的將軍,一個被挖苦諷刺痛罵奚落卻不敢發天子之怒的落魄天子。

這些,比一聲令下萬民匍匐血流成河的千古一帝,要更難。

我覺得,千年國史,有這樣一個君主,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閃光點,照亮了千年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