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疫情期间,足球的各项赛季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利用这样的间歇期或许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例如本文想要探讨的中国足球本土前锋的问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本土前锋渐渐的淡出了球迷们的视野,过去有郝海东、杨晨、李金羽、韩鹏,往远了说还有“球王”李惠堂,可现如今呢,本土前锋愈发的人才凋零,除了武磊之外,竟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前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武磊


现状对比:从人才济济到屈指可数,本土前锋出现断层

很多的球迷都经历过2002年世界杯,那时候的中国队虽然打进了世界杯,但是也遭受了不少吐槽,尤其是世界杯小组赛三战全负未进一球,但是2002年世界杯之后,中国足球并没有像球迷们想象的那样继续前进,反而停滞不前,甚至走了下坡路。

2002年世界杯开赛之前,中国队的前锋组合以及谁会打进世界杯上的第一个进球成为了球迷们讨论的热点,很多球迷认为当时的中国第一前锋郝海东会打进第一个进球。其实在那个国家队中,中国队的前锋组合基本上是郝海东和杨晨,但是要知道,当时替补席上坐的是宿茂臻和曲波,而当时在联赛中进球如麻的李金羽无缘国家队大名单,除此之外,还有黎兵、曲圣卿、李毅也都被排除在了国家队的大门之外。所以看一下02年世界杯中国队的锋线球员,现在想来是不是有些羡慕?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郝海东


现如今的情况呢?情况似乎恰恰相反,只要是在中超联赛中能够获得出场机会,有些不错表现的球员,基本上都会进入到国家队的名单,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如今的本土射手中,的确是无人可用,本土球员拔尖的球员就那么几个,屈指可数,和过去井喷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来对比一下职业联赛以来甲A和中超的射手王以及金靴的情况,或许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端倪: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1994年,广州太阳神的胡志军以17球获得了金靴,胡志军出场22次。

1995年,申花的范志毅以15粒进球夺得了金靴,同样出场22次,不过一名后卫获得中超金靴,也算是独树一帜。

1996年,济南泰山的宿茂臻出场21次,以13粒进球获得了金靴,

1997年和1998年,郝海东分别以15球和18球获得了金靴,

1999年,辽宁队的曲圣卿以17球获得金靴。

2000年,鲁能的外援卡西亚诺打进了15个进球,第一次让外援获得了金靴,北京国安排名第6,球队的王涛以13球荣膺本土射手王。

2001年,大连实德获得二连冠,郝海东以16球力压马科斯(14球)获得金靴。

2002年,大连实德再次获得三连冠。辽宁获得第5,球队的李金羽以16球首次获得金靴。

2003年,末代甲A,申花冠军被足协收回,申花的索尔-马丁内斯、沈阳金德的阿尤与深圳健力宝的李毅同以14球荣膺金靴。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甲A时代的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水平并不高,各个俱乐部的球员大多以本土球员为主,对于外援的选择也并不像现在大牌外援云集,尽管甲A时代也有捷克国家队队长内梅切克,以及巴拉圭国家队世界杯成员冈波斯这种大牌外援,但是还是以本土球员为主,从历年的金靴得主以及本土球员的进球上就可以看到。

再来列举一个让球迷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吧:

宿茂臻、唐晓程一高一快组合

彭伟国、胡志军梦幻组合

范志毅、谢晖王炸组合

高峰、高洪波双快组合

郝海东、王涛的海涛组合

李金羽、韩鹏的鹏羽组合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足坛真汉子:宿茂臻


但是现如今呢?本土的进攻组合还有几人?尽管过去的时代成绩不理想,但是要知道,这些球员所在的时代更是全世界足坛人才辈出的时代。对于很多的球迷来说,或许无限怀念甲A时代的这些组合们。

现实原因:金元足球下外援抗大旗,压制本土球员空间

中超时代的锋线,外援占主导

再来看一下中超时代:

进入到了中超时代,外援的实力普遍增强,也或许从中超元年开始,中国足球仿佛真的变了天,从金靴奖得主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到底是进入到了中超时代水平瞬间有了提升还是本土球员开始走下坡路?

下面这张是2004年到2019年的中超联赛金靴和本土射手的数据对比情况: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中超时代数据对比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问题:

1、中超开始之后,最佳射手基本上都被外援占据,除了2006、2007的李金羽和2018年的武磊。

2、2007赛季李金羽拿到金靴之后,接下来的10年金靴全部被外援占据,直到2018年才被武磊打破。

3、对比一下甲A时代的前锋球员,进入到中超之后,本土射手普遍减少,甚至从2013赛季开始,本土的最佳射手长期被武磊把持。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李金羽:联赛最佳射手无缘国家队


金元足球是重要原因,绝对不是根源

为什么本土锋线球员越来越凋零了呢?很多人就会不自然的把原因归结为金元足球下的外援,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恒大的崛起,各个球队对于外援的选择也是越来越苛刻,不仅仅要大牌外援,更要是进攻型的外援,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中超外援的地位和作用,这成为了本土前锋无法得到长足进步的重要原因。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射手榜难觅本土射手踪影


1、锋线几乎被外援垄断。分析一下当下中超各队的现状,就会发现,在锋线上的球员中,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外援,这就是为什么在2018赛季,2019赛季中,射手榜前20位几乎看不到本土球员的影子。2018赛季,武磊拿到了金靴,但是之后是清一色的外援,从排名第二的伊哈洛,到排名第17位的奥斯卡,董学升打进了12个进球,竟然排名射手榜18位。2019赛季,武磊离开之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的严重,扎哈维拿到了最佳射手,打进了29个进球,从第2位到第16位也全部都是外援,韦世豪打进11个进球排名射手榜17位,成为了本土射手王,之后便是打进10球的董学升。从进球来看,中超的锋线几乎被外援垄断,本土射手很难获得稳定的出场机会,进球更是成为了奢望。

2、进攻以外援为主导。其实不仅仅是进球,在中前场的进攻体系中,外援一直都是占据着主导,并不是本土球员和外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而是外援是绝对的进攻核心,本土球员只是起到了一个配合的作用。看以下的几个数据支撑:2019赛季助攻榜,前15位有12位外援,也就是说助攻榜前15位只有三名本土球员,分别是杨立瑜,曹赟定,唐淼。再来看2018赛季的助攻榜,前五名全部是外援,奥斯卡、奥古斯托、胡尔克、比埃拉、佩莱,前10的球员中,只有于汉超和武磊。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外援三叉戟成为了标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超大环境下,各个球队为了成绩,纷纷引进实力强劲的外援负责球队的进攻,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中超越来越好看,进球越来越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恒大先后尝试了不同的外援进攻三叉戟,

孔卡,埃尔克森,高拉特,保利尼奥,阿兰、塔利斯卡……上海上港更是组建了奥斯卡、胡尔克的超豪华阵容,山东鲁能也有佩莱、格德斯、费莱尼,富力有扎哈维,苏宁有特谢拉,一方有卡拉斯科……这些外援的存在,的确是在客观上限制了本土进攻球员的发挥,很多的年轻球员得不到出场的机会,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鲁能的预备队射手王成源,在预备队已经打进了超过100个进球,但是在一线队却始终寻觅不到机会。

根本原因:中国足球青训培养模式,年轻球员成长有限

上面提到了外援的存在压榨了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其实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青训,中国的培养体系,中国足球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没有培养出具有一定实力的球员。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成源


其实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过去说起我们的本土前锋,都是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郝海东,杨晨,宿茂臻,李金羽,谢晖……不管他们在哪个球队,球迷们总能如数家珍的列举一大堆名字。

现在呢?武磊,杨旭,董学升……一般的球迷或许连最基本的名字都列举不出来,球迷或许可以列举出自己球队的本土前锋,对于其他球队的呢?说到底,还是没有踢出来,名气不够大。

上面列举的成源,如果不是鲁能的球迷,或许很多球迷都不知道成源是谁。

过去一直在说我们的国足“锋无力”,如今基本上处于“无锋”状态。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曾经拿日本的J联赛和我们的中超做过对比,除了在五大联赛效力以及在欧洲其他级别联赛效力的球员之外,本土球员在J联赛中依然可以挑大梁。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射手榜,2019赛季射手榜排名前20的球员中,外援11人,日本本土球员9人,2018赛季,前20位的球员中日本本土球员有14人,要知道,这是在日本大部分主力球员都在海外效力的情况下。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南野拓实,效力于利物浦


一直都说日本比较重视青训,重视青年球员的培养,但是我们自己呢?即便是被称为做的最好的鲁能青训,近几年来也鲜有好的锋线球员出现。

看一下2019赛季各队的本土锋线球员吧,仅列举其中几个球队的球员:

恒大:杨立瑜,郜林,布拉格汗

上港:吕文君,李浩文,胡靖航,黄振飞

国安:张玉宁、文达

鲁能:成源、田鑫、段刘愚、郭田雨

申花:朱建荣、刘若钒

人和:靳辉、刘鑫宇

苏宁:冯伯元、徐春庆

从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球队上报的本土锋线球员并不多,主要还是因为外援前锋多,占据了名额,而且大部分的本土前锋都是95后的年轻小将,除了杨立瑜、韦世豪、张玉宁等球员之外,其他的本土前锋基本上是鲜为人知,从目前的本土射手的年龄结果组成,我们就可以知道如今中国队的锋线无力的局面,所以归化艾克森、阿洛伊西奥等人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土射手之殇?外援扛进攻大旗,压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间

韦世豪


解决之道:建立中国足球长效机制,明确足球发展思路

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长期使用外援前锋对本土锋线球员成长不力,归化也是治标不治本,想要中国足球有长足的进步,中国足球能够发展,还是需要大力的培养本土球员,尴尬的问题在于,各个球队理念并不在这里,各个球队的出发点并不是培养本土球员,而是成绩,于是他们使用外援,足协如果真的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恐怕又会出台相关的强制上场的政策……其实这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

个人认为,想要改变这种问题,应该多措并举,共同努力。

1、足协出台长远的规划,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下大力气培养本土球员。

2、改变中超各队的理念,从中超各俱乐部入手,大力培养本土球员

3、改善国内的足球环境,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机制。

看着本土球员逐渐凋零,其实球迷们的心是最痛的,过去一直在说的“锋无力”如今变得更加的苍白,个人认为,如果真的想要中国足球有好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