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在家門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忠縣醫共體改革觀察

忠县: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搬遷後,石子鄉衛生院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忠县: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石子鄉衛生院,醫生正在為患者進行診斷。本欄圖片由記者李珩攝

忠县: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3月31日早上8點剛過,忠縣石子鄉衛生院康復科診室就已經來了五六個病人。36歲的喬桂香醫生正忙著敷膏藥、做推拿。看著她穿梭不停的身影,一個老病號豎起了大拇指:“莫看這女娃娃年輕,本事大呢!”

喬桂香的“吃香”,與她到縣中醫院康復科學習分不開。衛生院除了喬桂香外,劉亞林、黃丹、劉文軍等醫生的名字在病人中也叫得響。縣中醫院還會定期派專家來此坐診。衛生院整體搬遷後硬件設施和院內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改善。這讓之前動輒就往縣城甚至市裡就醫的鄉親們,都就近來這裡看病了。據統計,2019年,石子鄉衛生院的門診量增長了近50%。

石子鄉衛生院的變化,是忠縣“縱聯橫合”醫共體改革、讓基層醫療機構強起來的縮影。2019年,全縣縣域內就診率和基層首診率分別達92.6%和72.45%,大部分群眾在基層就能看好病。國務院辦公廳表彰忠縣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較為明顯的地方”。

縱聯

實現“人通、醫通、財通”, 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石子鄉距離縣城約47公里,是忠縣較偏遠的鄉鎮之一。石子鄉衛生院就在場鎮邊上。2018年9月,該衛生院成為忠縣中醫院的醫共體成員單位,衛生院的醫生因此獲得了去縣中醫院進修的機會,喬桂香便是其中一員。

事實上,通過進修學習提高醫生的業務水平,僅是忠縣醫共體改革中的措施之一。該縣以忠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為龍頭單位,分別與全縣25家和17家基層醫療機構組建起兩大醫共體,通過學科聯建、管理聯動、人才聯用、資源聯享、藥械聯購、上下聯轉、信息聯通、績效聯考等縱向“八聯”,實現“醫通、人通、財通”,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上下級醫院互派人員,就是縱聯中的‘人通’。”忠縣衛生健康委主任申繼旭介紹,龍頭單位每年要選派具有一定業務能力的醫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基層醫療機構也要選派同等數量的醫務人員到龍頭單位進修學習。

“說到底,基層醫療機構要強起來,人才是根本。”石子鄉衛生院院長譚家瓊說。

其實,“人通”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在喬桂香所在的康復科,住著從縣中醫院轉下來的郭曉東。一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下肢骨折的他被送到縣中醫院治療,病症平穩後,便被轉回鄉衛生院治療。

“門檻費只繳一次,報銷比例也高,又在家門口,划算!”郭曉東說。

據瞭解,忠縣醫共體內部還實現了“信息通”,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電子處方信息是共享的,便於居民就診、轉診及病歷評查、處方點評、質量管控。

橫合

設立“資金池”“編制池”,不讓一個基層醫療機構掉隊

兩年前,石子鄉衛生院卻是另外一個模樣——衛生院曾被當地百姓戲稱為“田坎診所”。

譚家瓊說,那時的鄉衛生院夾在兩棟居民樓之間,門診只有一個診室,一個病房裡通常要擠三四張床。

在縱向組建醫共體的同時,忠縣依託縣醫院管理中心,對42個基層醫療機構實行集團化管理,建立“橫合”醫共體,構建“資金池”“編制池”和“職稱、項目、設備、專家”四庫,充分利用基層醫療機構的人財物資源,抱團發展。

“資金池”按照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醫療收入的5%統籌提取,用於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設施設備購置、學科發展、人才引進等方面。

受益於“資金池”,石子鄉衛生院建起了3700平方米的業務大樓,引進了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設備。

“這才像個醫院嘛。”面對衛生院的變化,鄉親們有個頭疼發熱的,自然都選擇來這裡就醫了。

“‘資金池’的作用在於託底基層醫療機構發展,不讓一個機構掉隊。”申繼旭說,針對基層醫療機構留不住人的困境,忠縣還構建了“編制池”,即整合全縣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編制總量,拉通使用編制,“比如這個單位缺人,但沒有編制,那就用其他單位的編制,把人留下來。”

合力

打一場緊密協作的新冠肺炎阻擊戰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忠縣石子鄉也不能置身事外。

“迄今為止,我們鄉沒有一例確診患者,轉運了12例疑似患者,做到了早篩查、早轉運。”譚家瓊說,這也多虧了醫共體的合力。

2月初的一天,已是晚上11點多,轄區內向陽村一名從湖北返渝的村民出現發熱症狀,村醫唐大華當即上門,並向鄉衛生院報備,副院長劉亞林立即組織轉運團隊,在做好防護後,用救護車將這位村民送至縣中醫院進行篩查。

沒想到,當晚大雨瓢潑,救護車輪子被卡在邊溝裡,劉亞林馬上向同一片區的烏楊街道衛生院求助。作為醫共體單位,該衛生院立即派出救護車將發熱村民送到縣中醫院,此時已是凌晨2點多。所幸的是,這位村民核酸檢測為陰性,後解除了隔離。

值得一提的是,在“縱聯”中,忠縣以縣人民醫院為載體,建成遠程會診、心電、影像、檢驗、病理“五大中心”,基層醫院將心電、影像等資料上傳至“五大中心”診斷。

“利用遠程醫療‘五大中心’,我們實行縣級專家5分鐘內分診,鄉鎮衛生院1小時內送診,龍頭醫院10分鐘內接診、採樣,以縮短患者等候時間,減少傳播風險。”申繼旭說。

在“橫合”上,統籌調配縣域內醫療資源,實現人財物互通共享,共調配1000餘名醫務人員集中支援交通衛生檢疫站、社區、集中隔離點等疫情防控一線;支援湖北孝感46人,萬州2人;調用救護車20餘次,轉運患者300餘人次;為醫療機構調配、捐贈多批醫用口罩、防護服等。

“在醫共體改革中,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也嚐到了一些甜頭,但這僅僅是起步。”申繼旭告訴記者,今年,縣裡將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實施各級醫院能力提升行動。比如縣級醫院要加強學科建設,提升疑難重症的診斷處置能力,讓病人“留”得住;基層醫院要通過龍頭單位下派掛職副院長參與管理,相關專家坐診、點評病歷及處方、巡迴手術等方式,提升基層醫院“接”得住病人的能力,讓群眾能就近就醫,努力提升廣大群眾的獲得感。

縱深》》

17個區縣開展區縣域醫共體改革

4月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衛生健康委獲悉,目前,全市共有17個區縣正在試點區縣域醫共體改革,實行“財通、醫通、人通”,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群眾就近就醫。

這17個區縣分別是忠縣、萬州、黔江、九龍坡、北碚、巴南、永川、南川、大足、璧山、銅梁、潼南、榮昌、巫山、石柱、秀山、彭水。據瞭解,這些區縣的試點建設各有特點,潼南是以區人民醫院和中醫院為龍頭組建縱向聯合醫共體;彭水是將所有基層醫療機構“打捆”組建橫向聯合的醫共體;忠縣、榮昌等多數區縣則是以兩家縣級公立醫院為龍頭,採取“1 1 X N”(即1所城市三級醫院、1所縣級公立醫院、X個鄉鎮衛生院、N個村衛生室)模式,組建“縱聯橫合”的醫共體。

“通過試點醫共體改革,我市縣域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區縣醫院平均收治病種數達2261種,診斷符合率達96.7%。”市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基層診療人次連續兩年實現增長,縣域內就診率91.2%,基本實現常見病多發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據透露,我市將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讓基層群眾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本報記者 吳國紅 李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