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治了天下,他在政治上统一了后,又企图在思想上统一。

由于淳于越的思想与他不统一,他便找到了一直辅佐自己左右的宰相李斯,但李斯的贯彻也并未成功,还导致了后来的焚书坑儒。

李斯有一同窗韩非子主以著书说见长,后秦国采取他的方法后兼并了六国,可声望日隆之时,却被旧日同窗李斯内心产生的妒忌所迫害。

李斯乃一届才人,后逝世于腰斩之刑,可叹可悲与他机关算尽贪恋权势,未能在事移之时抽身而退。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

论文采和书法他是楷模,论做人做事他的后期行为犹如世人不愿提起的一块遮羞布。

无论何时如果一个人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他的人生结局也将会是悲剧的。

荀子在《礼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而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01 说起李斯首先应该提起荀子,他是荀子的另一著名门生,为了统治思想他的贯彻导致了最终的焚书坑儒

李斯本是一名小吏,为了干出一番事业能够飞黄腾达便辞去职务,拜荀子为师。他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选择了秦国。

荀子的思想虽接近法家主张,但也研究如何治理国家方面的学问。

荀子总结三类谬误的思想就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动乱,当时人们渴望政治统一,结束动乱。

他运用逻辑上“名”与“实”的关系,把这些谬误分为三类。第一类谬误是他所称的“惑于用名以乱名”。第二类谬误荀子称“惑于用实以乱名”。第三类谬误所称以“惑于用名以乱实”。

他的这三类谬误所以兴起,乃是由于当时没有君王。如果有圣王统治,圣王将会运用他的权威以统治大众的思想。引导大家走上人生的正道,那是就不再需要争辩与论辩了。

在荀子的门生中,最著名的就是李斯和韩非子两个人,他们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巨大的影响,李斯后来成为秦朝始皇帝手下的宰相。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企图在政治思想上也实行统一。李斯贯彻的这项方针最后导致了公元213年的焚书坑儒,使先秦所藏的许多诗、书、百家语文献古籍都被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让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历史记载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淳于越(淳于越是齐国博士不在此做详解)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李斯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李斯的这一主观思想的贯彻,最终也未能完成思想统一。

荀子的另一个著名学生韩非子,是法家的领袖,他以人性客观的理论为秦始皇在政治和思想上统一中国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也因为他的理论被秦始皇采纳统一了六国才会招来同窗李斯的妒忌。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02才华横溢,助秦兼并六国,后声望日隆之时遭旧日同窗妒忌,最终迫害于狱中

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韩非子采用法家的手段,以掌握赏罚两项大权来进行治国,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治国二柄。

这两项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性趋利而避害。

韩非子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分明。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意思就是说君王治天下,行事要循人性。人性之中有所爱,也有所增天,因此,赏罚便能发挥作用。赏罚能起作用,便能做到令行禁止,于是治世之道便已具备了。

韩非子虽是荀子的学生,深信人性恶。但他与荀子的不同在于,他对通过文化教人向善不感兴趣。

他与其他法家认为,正因为人性恶,所以法家的治国方针,全从实际出发,并不寄望于把大众改造成新人。

因为他以著书说见长,治国的方法更具切合实际,也更符合人类性情被秦始皇帝采纳起到成效。。

采用韩非子主张的秦国,得以兼并六国,成就霸业。

但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在韩非子因而声望日隆之时,由此遭到秦国宰相、他的旧日同窗李斯的嫉妒,被陷害下狱,最终死在秦国狱中,时在公元前233年。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他“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历史记载: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也就是说李斯之所以杀死自己同窗也因自己产生的妒忌之心,他认为自此秦始皇将会重用韩非子,不再重用信任与他,所以才会做出对同窗不利的事情。

他的行为表明自己忘记了老师荀子所说的欲望不节制之争,争则乱,乱则穷,所以最后他也逝于迫害。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03抓到一手好牌打烂的原因,在于他贪恋权利、不懂舍得,最终演变成灭族之灾

归有光说他:“李斯用秦,机、云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公元前208年七月的一天,李斯被宦官找到弱点陷害后,在狱中受尽折磨,最后屈打成招承认自己和儿子有谋反之意,被判处死刑以及灭族之罪。

他和儿子从秦国监狱大门出来时,看着头顶的骄阳和带着新鲜气息的空气,突然感慨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意思就是:我还想跟着你一起牵着黄狗,到蔡东门那儿去打野兔子呀。但难道可以实现吗?” 他的这番话表明自己怀念曾经在上蔡的日子,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很简单自在。

他本出身卑微,事移时易后的心虚,把他自己内心的自私自利表现的淋漓尽致。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

他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

正是这番话说明了他对权位的迷恋和追逐,也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人生致命的弱点。走上政治高位的李斯,一旦被赋予的权利蛊惑后,就再也挺不起背脊说话了。

做人要懂得舍得二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而不得。

古人云:水满则溢,满招损,谦受益。

做人做事不要强求太满,如范蠡一样在助人成功之后便散尽自己家财退出大局,能够懂得适时隐退和除生命以外其他皆为身外之物,这就是大智慧。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04结尾: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被迷恋某种事物而丧失一切

李斯的老师荀子在《礼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而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呼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也就是说,人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求满足欲望而不节制,必定引起竞争,有争就有乱,乱则一事无成。先王制定礼以,就是为了杜绝思想混乱。

礼是个人行为准则,义是道德。

每个人都会有永不满足的欲望,李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陷害同窗此为不义之举,但这也表明了人性背后欲望的贪婪。

他一手好牌打烂,也因被人识破自己对权利的欲望,始终对高高在上的权利不舍。

最后对自己和儿子李由叹息说:不能再和你一起遛狗打兔了。

这也表明了自己也已悔不当初,只怪自己一心贪图权势造成今日的局面,此刻的最简单也成为了最奢望。

曾国藩说:“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李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欲望面前懂得节制就是自保的最高点的人生境界。

切记满招损,谦受益;做人要懂得适时节制自己的欲望。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本文参照冯友兰《中国历史哲学》书中内容和李斯资料进行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愿文字带给你力量,我是素三,谢谢阅读,欢迎扫码关注!


秦相李斯:焚书坑儒、妒忌韩非之人思想,向社会投射出人性的欲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