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少女荀灌的突圍戰

潁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蘇峻之亂平定之後,司馬衍在王導、陶侃、溫嶠等人的輔佐下親政,成年後還操心姑姑的婚事,最後選中了荀羨做駙馬,結果荀羨逃婚,成帝還派兵去抓捕他,終於將他逮住。

那麼,荀羨是個什麼人呢?荀羨是潁川荀氏的後人,父親叫荀崧。

《三國演義》裡,曹操有個謀士荀彧,這個人雖然在《三國》裡有出場,並且也算是名人,但他的事蹟感覺似乎沒有郭嘉、司馬懿、賈詡等謀士那麼搶眼。實際上荀彧在當時的曹魏政權中的地位遠勝郭嘉、司馬懿、賈詡等人,不過他主要是留守後方,地位相當於西漢的蕭何。因為戰打的少,所以最喜歡關注陣前武戲的國人通常不瞭解他。荀彧是潁川(河南登封)人,潁川荀氏是世代豪族。

荀彧自己是因為同情漢獻帝,與曹操的政見逐步相左,於是在曹操的暗示之下自殺身亡。他死之後曹操並沒有明說死因,但對他的親屬族人都很照顧,荀氏在曹魏、西晉時代都受到了皇族的重用。

荀彧的曾孫荀頵(音同“君”,這個字很多輸入法都打不出來)在西晉官至羽林右監,他有個兒子叫荀崧。西晉八王之亂時,趙王司馬倫曾任命荀崧為侍中。

數年後,前趙大將劉曜(羊獻容的第二任丈夫)率軍逼近洛陽。當時洛陽已成空城,城中的名門望族爭相逃離,荀崧也帶著家人逃往密縣,但半路上荀崧的母親去世了,荀崧就自己駕著馬車載著母親的屍體,跟隨逃亡的人一起繼續跑路。荀崧一邊駕車一邊哭,有點意識模糊,逃難的隊伍遇到了流寇王彌的兵,大家四散奔逃,荀崧一時糊塗了,與眾人走散,結果被亂兵追上,砍成重傷。他醒來時發現一個人在荒郊野外,馬車也翻了,只好把母親葬在密山,獨自掙扎著繼續向前走。

潁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荀崧大難不死,數年後被任命為襄城太守,進爵舞陽縣公,後來又被調任荊州,負責鎮守宛城。當時新野王司馬歆已死,舊部人馬落在了悍將杜曾的手中。杜曾成了地方軍閥,並不為誰效力,聽說宛城空虛,就率軍來偷襲。

杜曾驍勇,兵力比宛城強大,雙方激戰數日,陷入僵局。杜曾圍城,此時正是青黃不接春三月的時候,城裡糧草不足,這樣耗下去宛城陷落是遲早的事。荀崧非常著急,就對部下說:“坐以待斃難以持久,現在只能派人突圍,去向襄陽太守石覽求援。我和石覽交情不錯,現在危難之際,他一定會來救我的。”但是組織了好多次突圍,卻都被杜曾的軍隊劫殺,失敗了太多次,將士們都不敢再突圍了。

幾天後形勢更加危急,荀崧決定自己親自突圍求援,但將士們擔心他走之後軍心動搖,於是苦苦相勸,不讓他走。荀崧有一女兩子,當時兩個兒子荀蕤(rui,第二聲)、荀羨都還年幼,長女荀灌年十三,自願突圍求援。

荀灌說:“父親不能走,你要是一走,城中軍心大亂,等不到援兵來就要陷落了。我雖然是女孩子,卻願意替父親前往,希望您能夠同意!”荀崧擔心她年紀小,難擔大任,沉默不語。荀灌說:“我雖然年幼,但卻自小習武,身形矯健,弓馬嫻熟。現在宛城危在旦夕,等下去必定是絕路,我雖小,卻有辦法突圍成功!”荀崧問她:“你有什麼辦法出去呢?”荀灌說:“敵強我弱,當用疑兵之計。敵軍攻城急切,連續打了好些天的硬仗,也十分疲勞。明天白天我們讓其疲憊,夜裡再突圍。”荀崧說:“好吧,明天將軍隊交給你指揮。”

次日白天,荀灌讓士兵們上城,時不時就擊鼓鳴金,小隊出動,做出一副要攻擊的樣子,但每次都是晃悠一下立刻收兵。杜曾的部隊每次集結要決戰,結果每次都撲空,折騰了一整天,都是白費勁。

晚上城外敵軍休息時,荀灌繼續讓士兵時不時就鼓譟喧譁一番,杜軍先時還警惕,到了半夜實在頂不住了,有些小動靜也懶得理會了。荀灌見敵軍已經疲憊,於是帶著十個騎兵,悄悄出城,突然穿過敵營而去,終於突圍成功。

潁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荀灌見到石覽時已經疲憊不堪,說明情況後,石覽說:“你們先吃飯吧,等下我們再商量救援的事情。”荀灌不肯吃飯,急切地說:“城中已無糧,大家都在餓著肚子盼望著我帶援兵去,我現在怎麼吃得下呢?”石覽其實是有點怕杜曾,推託說:“叛軍人多,只靠我的這點軍隊恐怕是很難取勝,必須請求尋陽太守周訪一起出兵才行。”荀灌立刻說:“好,我現在就寫信。”

荀灌以荀崧的口氣寫了一封信,文中特意寫道:“宛城有難,急盼將軍援手。萬一宛城失守,叛軍氣焰大漲,必然會繼續攻擊周圍郡縣。尋陽是宛城近鄰,恐怕他們下一個目標就是你了,唇亡齒寒的典故我相信將軍一定會懂的。我願與將軍及平南將軍石覽一起結為兄弟,共同舉兵討賊,將來一方有難,必定互相支援,天地為證,不違此誓!”

周訪接到信,被心中的話說服,立刻派兵與石覽一起飛馳宛城,三路軍馬合力將杜曾擊敗。荀崧出城迎接石覽、周訪,感謝他們的救援,周訪說:“將軍信裡說得是,我們三人只有聯手才可禦敵,否則將來必定是被各個擊破。”石覽說:“那封信是荀灌寫的。”荀灌出來言明原委,周訪非常驚訝說:“想不到你有這樣一個智勇兼備文武雙全的好女兒,真了不起!宛城解圍,荀灌當為第一功臣!”荀灌很高興,與周訪、石覽結盟。

荀灌的弟弟荀羨,少年時就很有膽略。蘇峻之亂時,荀羨才七歲,雖荀崧在石頭城。蘇峻得勢後縱兵劫掠,將宮中女眷全部剝去衣服,讓她們赤裸著去做苦力,庾文君太后受辱而死,京城生靈塗炭。蘇峻從前與荀崧關係不錯,荀氏當時並未遭難。荀羨年幼,生得可愛,蘇峻很喜歡他,經常抱著他玩。荀羨回家對母親說:“你幫我準備一把快刀,可以殺此賊!”他母親嚇了一跳,趕緊捂住他的嘴巴說:“小孩子別瞎說!殺了他你也跑不了!”荀羨說:“蘇峻作亂京師,人人痛恨,殺此賊可平亂,豈能因為擔心我就不肯刺殺他呢?”但荀羨的母親終究不肯給他找刀,並禁止他再出門。

荀羨十五歲時,被成帝司馬衍點名做尋陽公主的駙馬,他趕緊就逃跑了。被抓回來時,荀灌問他為什麼要逃走,他對姐姐說:“世人都想高攀皇室,殊不知離皇室太近是取禍之道,我不願讓家族陷入危難啊!”

荀羨後來在徐州擔任刺史。後趙石勒死後,石虎與諸子爭位,國內一片混亂,荀羨乘機招納後趙的民眾,安撫前來投奔的北方人,實力大增。他曾屢次搶奪北方郡縣,為東晉的北伐做準備,但後來患了重病,三十八歲就病逝了。

魏晉時代的門閥制度

潁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我讀中學的時候,教材裡曾簡略提及了一下魏晉時代的士族庶族的問題,但說的極其簡略。當時得出的信息只有一個,就是魏晉時代講究門第,士族是豪門,平民出身的人物即便再有能力都是寒門庶族,仕途上受限制很大。實際上魏晉時代的門閥制度遠不是這麼簡單。

為什麼會有門閥制度呢?原因之一是那個時代沒有科舉制度,因此底層人民的晉升通道只有一個,就是造反。

五胡十六國時代的後趙皇帝石勒雖然是奴隸出身,且是個好殺殘暴的人,但是他卻有一個偉大的制度創新,就是考試。石勒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可能不識字,但考試這個發明卻出自他之手,估計這得讓不少知識分子們嚇一跳。石勒一生忙著打仗,生逢亂世也是他的不幸,如果他實現了統一,沒準科舉制不必等到隋朝才誕生。

在科舉制之前,國家政權的用人制度大體分三種。一種是地方舉賢良,大家覺得誰比較有才能,就推選誰去朝廷做官。這種方式出身的名人很多,比如著名的舜帝就是推選出來的。舜的年代太久遠,記載不一定靠譜,但有明確記載的名人也很多,比如“臥冰求魚”的王祥,他後來在曹魏做到司空、太尉,又在西晉做了太保。這種制度實際上就是中國早期的民選制度。

潁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後趙皇帝石勒

一種是朝廷選才人。這種選拔是不用考試的,很大程度上是靠一個人的運作能力以及運氣。比如司馬相如跑到長安給景帝寫賦,就是想通過個人運作去做官,但運氣不好,景帝這人不喜歡文學,所以他很鬱悶。到了武帝時,武帝喜歡這個,所以司馬相如終於做官了。這種選拔制度相當隨機,經常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某人掌權了,他們家看門的大爺,掃地的書童隨時都可以變身成朝廷官員。

還有一種就是世襲制。諸侯的後代都是貴族,只要不是自己惹禍滅門,兒孫們生下來就已經是體制內的人了。

門閥制度脫胎於世襲制,但稍有不同。世襲制比較明確,世襲的官位是一目瞭然的,門閥制度是隱形排名,沒有世襲制那麼明確。但是,高門子弟都在朝廷裡有備案,關鍵的崗位都是從他們中提拔。

按照教科書的說法,門閥制度起於東漢,成為魏晉,衰於南北朝,死於隋唐。

門閥制度有這麼幾個特徵:一是要累世官宦。家族裡必須出過至少二千石以上的大員,並且越多越來好,最好是代代都有。比如袁紹他們家“累世三公”,這個就是鐵定的士族豪門。曹操家就比袁紹家弱多了,所以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讓袁紹做盟主,自己做個部下。

二是要家學淵博。家裡必須出幾個大學者,名儒、清流這種,或者起碼也得出幾個玄學大家。光有權勢沒家學,那會被人恥笑的,所以像東漢的何進他們家絕對算不上士族,就算做了大司馬大將軍,出了皇后,一樣白搭。真正的士族根本不和他們來往。

三是要有權、有錢、有勢力、有人,這個要求極高,比做華人首富難多了。既要有錢,還要有大量的田產,有些士族豪門簡直超級土豪,周邊幾個縣的土地都是他們家的。同時士族還有自己的私人軍隊(不是個把保鏢),有自己的城堡、門客、部曲。另外還得有人,自己家家族龐大,有許多血親族人,同時周邊郡縣的人都來歸附。以上三條只是基本條件。

家族成為士族的關鍵是必須有傳承。假如今年興起,明年垮臺,那一點用都沒有,成不了士族。士族都是穩紮穩打,鐵打的營盤鐵打的兵。三國時代那麼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更是亂,但是士族就這麼牛,不管怎麼亂,不管誰造反誰稱帝,他們家就是沒事,永遠都強大著。這就是成為士族的關鍵。

衣冠南渡之後,東晉最著名的士族是: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潁川荀氏、太原王氏。這些家族之間門第森嚴,士族庶族之間不通婚、不往來,見了面就當不認識,這就是魏晉時代的社會風氣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