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底層向上層階級流動為什麼越來越困難?

前幾天,有人提了個問題是:“假如我這一代沒文化,沒混好,沒資源,下一代有崛起的可能嗎?難不難”

01 原生家庭是你的底線,也決定了一部分人的上限

我記得很久以前,看過個演講,關於為什麼要好好讀書,有個老教授給舉過個例子,他說人生就好比蓋樓房,你和別人都打算蓋一百層的樓房。你這一輩子僅僅蓋了10層,而且之前準備的蓋房子的材料都用完了,又沒有準備其他的木料,鋼筋,混泥土,石子,磚,等等,而別人也同樣是蓋房子,別人這一輩子蓋了50層,而且準備好了接下來所需的木料,磚,石灰 ,混凝土,水泥等一切,到下一代接著開始蓋房子的時候,你覺得誰會先蓋到100層?

同樣道理,假如這一代人,沒有混好,下一代孩子一出生享有的資源就越少,從上小學開始一環扣一環,影響是深遠的,階級只能是越來越固化,你在沿海一線城市享有教育,醫療,公共資源,就是比西部地區享有的資源更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社會底層向上層階級流動為什麼越來越困難?


曾經看過個紀錄片,類似於英國講14個不同階層孩子人生軌跡的《56up》,中國導演鄭瓊拍攝的記錄三個不同孩子的人生成長軌跡的紀錄片《出路》,分別講述了三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10年,A身處帝都,家庭富裕,B身處某中部省城的一個鎮上,C生活在一個坐落於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村。

北京的孩子A,不喜歡讀書,父母可以隨便拿出2萬塊錢支持創業,對於父母觀念,孩子愛好興趣大於一切,創業開奶茶店覺得無聊了,一算不賠不賺,折騰一通之後,可以再去讀書,雖然沒有考上國內好大學,但父母可以送出國外讀書,留學德國,你看,這就是父母這一帶打下的基礎,對下一代孩子的幫助,畢業後,A由於學了服裝設計,回到上海開了一家服裝設計公司,成為了CEO。

小鎮孩子B,高考幾次落榜,父母一直是在城市裡打工,供他讀書,在父母看來:即使是將來打工,也是要文憑高的,不要低的,經過幾次復讀,最終進入一個二本院校,畢業出來之後開始在社會上打拼,雖然位於城市底層,結婚後,要拱房貸,車貸,過得很是掙扎,但到他這一代,起碼在大城市紮下根了,實現了一代到另一代的階級跨越,

沒有傘的孩子,就要學會自己奔跑。


社會底層向上層階級流動為什麼越來越困難?


C是位於西部某農村的孩子,小時候最大的願望是讀到大學,長大後可以到北京看看。結果初中上完之後,就輟學了,家庭里老人觀念是,認為女孩子會識字就行了,“’買塊豆腐又不需要用到根號2”,遲早要嫁人,沒必要讀那麼多書,於是初中唸到一半去鎮上小餐廳打工了,沒等到20歲已經結婚生子了,十年以後的C仍然還在那個小村莊,個僅僅以地名存在,就像活在那裡的人們,根本無人在意

你看,這就是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影響。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每個人的天花板,孩子與父母不僅有遺傳學上的基因相似,還有後天教育上的社會行為相似,孩子成長的原生家庭往往會影響他的成長乃至一生,因為人是學習型動物,而父母是那個自己最初的模仿者,富人傳授自己的經驗給孩子,而窮也會將自己的行為、學習思考方式,和處理問題方式,潛移默化地傳給孩子,即使有些是錯誤的。

02 教育改變命運

先天家庭環境帶給孩子的影響,從古代就有了,那時候處於農業時代,教育業不發達,能讀的起書的非富即貴,因此大部分的人學習方式,就是遵循家風古訓,以從父輩兄長那裡學來的知識為主。

然而進入近現代,德國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德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巧妙地將學術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培養分開了,(近幾年我們國家也開始將高等院校的技術人才和專業技術性人才分流)工業化的進程又增加了倆方面的人才需求,從而間接地推動了德國的大眾義務化教育,美國也是如此,因此全民素質增高的德國和美國,一個在二戰時期能橫掃歐陸,另一個能在太平洋海戰中戰勝日本,並且在未來多少年和蘇聯制霸天下,一直強大到21世紀的現在,都是是基於此。

而我們看到的三個不同家庭背景長大的孩子中,孩子B也正是依靠教育改變了命運。


社會底層向上層階級流動為什麼越來越困難?


社會底層向上層階級流動為什麼越來越困難?


義務教育強行把孩子們送學校,同時對公民進行愛國教育,美國那樣的一個大熔爐國家,每天早上孩子們都要背誦誓詞,就是那個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時間長了,國家意識就出來了,民國時期沒有義務教育,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中國的,馬督工之前就講過,“中國人”這個概念完全徹底的普及,不到七十年。

全民化義務化的教育,讓以前僅僅依靠原生家庭影響的孩子,有更多機會打破這種束縛,比如你出身在窮人家庭,但是由於義務教育普及你能跳出這個圈子,不再受到原生家庭影響,或者同樣在受到原生家庭教育影響的同時,也能受到其他更好教育的影響,而獨立的學習讓你能選擇更好的思維方式,從而得到更優秀髮展前景,這也就是為什麼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原因。

03 階層分化愈加明顯

教育的發展和普及讓一般人更能實現向上層跨越,但是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本財富的積累卻讓這種階級分層愈加明顯。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著名的“二八定理”,即一件事物的發展最終是由20%的人決定著80%的事物,另外80%的人只決定著20%的事物;同理,社會的財富的80%,往往是由20%的人掌握著,剩餘80%的人只掌握著20%的財富。

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裡也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財富多少決定了你在競爭中所擁有的優勢,我記得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討論很熱門的話題是

“為什麼現在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普遍混的不好?背後的邏輯,其實就是財富經濟決定的階級分化,導致的公共資源分配不均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包括見識,認知,觀念,思考問題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等等,農村出來的孩子,本來是全家人省吃儉用,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有的甚至是一個村子裡才出來一個的高材生,因此揹負著全家的希望,甚至說“全村的希望”都不為過,而許多孩子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後,發現現在的社會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當期望與期待不成正比,這種希望也就變成了失望。


社會底層向上層階級流動為什麼越來越困難?

其實這種階級的分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越是發達地方,越是明顯。 被公認是英國最好的伊頓中學,這些人佔比英國的總人口5%不到,是英國王室、政界、經濟界精英的培訓之地。這裡曾造就過20位英國首相,培養出了詩人雪萊、經濟學家凱恩斯,演員湯姆·希德勒斯頓、埃迪·雷德梅恩、休·勞瑞,《1984》作者喬治·奧威爾,還有“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爾·格里爾斯。也是英國王位第二號繼承人、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母校。伊頓每年250名左右的畢業生中,70餘名進入牛津、劍橋,70%進入世界名校。

你看,階級的分化導致的就是資源分配的分化,還以蓋樓房為例子,有些人一出生就位於在高樓層,只要維持不掉下來就行了。而有些卻需要費勁心力的一步步蓋上去。問題是高樓層的人在競爭中維持很高的優勢,層次越低的人資源和條件越差,蓋起房子來就越難。

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的經濟模式發展下,分層效果也愈加明顯,北上廣大城市孩子,從一開始就買了好學校的學區房,然後通過好小學升好初中,然後重點中學,再到重點大學,這樣的路徑就上去了,這也就是,涉及到近幾年討論的另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麼寒門再難出貴子”,211/985/甚至國外一些名校,現在絕大部分都是大城市裡出來的。

04 資本讓富人更富有,窮人更貧窮

德國的一個頂級房地產商有個言論特別有意思,他說財富積累到一定時候,錢是花不出去的,你買輛豪車,車升值了,你買個手錶,手錶升值了,你買金子,金子升值了,你不能通過消費來消滅錢,這可能就是有錢人生活的枯燥之處吧。


社會底層向上層階級流動為什麼越來越困難?

因此,你看窮人可以靠財富增值,通過投資,經商,股票,證券,開公司,更加固化了富人的財富,這幾天公佈的《胡潤全球富豪榜》馬雲再次登頂榜首,有網友開玩笑說,給我分一個億,我就這輩子不用工作了。而反觀窮人,資本的缺乏,人力成本的增加導致創業成本增加,試錯的風險和機會大大減少,因此對於有些人只能一輩子打工。


社會底層向上層階級流動為什麼越來越困難?

05 總結

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財富更加向富人聚集,不過好在高等教育結合互聯網多元化的發展讓這種壁壘的打破存在了可能,知識獲取對於普通人更加容易, 未來發展也是向著智能化,專業化,高端化發展。互聯網也一定意義上降低了創業的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