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拒絕原地踏步,坐擁盛唐氣象

說起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中華5000年曆史長河中最繁盛的朝代之一。而唐朝的強盛,不僅是指他的經濟政治,更重要的還有它的文化,尤其是唐詩的發展。唐詩究竟繁盛到如何程度呢?唐朝詩歌現存57000首,詩人多達3500個。在《全唐詩》中有詩歌收錄53035首,詩人3276個,在《全唐詩外編續拾》中詩歌收錄4300首,詩人記載1000餘人,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大盛況。

唐詩,拒絕原地踏步,坐擁盛唐氣象

一、唐詩的分期,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唐代的文學有百花齊放,數量眾多,形式豐富多樣和題材廣泛,內容深厚的特點,唐代的文學在那個繁盛開放的時代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唐初,是初唐四傑代表著那個階段,他們在原本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內容上進行開拓,對於近體詩有所觸及。仍然沒有擺脫齊梁兩朝的體裁,依舊以古體詩為主。只有一些微弱的提倡高雅衝澹的聲音,當典雅樸素。但並不是沒有取得成就,他們的倡導掃除了以往六朝詩歌體裁的弱點,詩歌體裁趨向於建安時期。

唐詩,拒絕原地踏步,坐擁盛唐氣象

曾有人做出總結,五言律詩從始至終,陳子昂都是其中最佳的代表;對於七言五言絕句,王勃是最擅長的;而在通俗長詩方面,駱賓王是其中的姣姣者;詩歌體裁方面,杜審言為當時的贏家,七言絕句方面,沈佺期為冠首,在格律規則方面,宋之問是當時的贏家。盛唐的發展,盛唐時期的唐詩代表人物為李杜,即李白杜甫。是盛行山水田園詩和邊塞詩,由此誕生了許多山水田園詩人和邊塞詩人,首先來說一說山水田園詩,它是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而發展來的。這個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有王維和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以唱山水田園風光,抒發隱逸情趣,抒發閒情而聞名,詩分清新典雅,貼近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唐代山水田園詩不僅表現山水,而且力求意象與意象的融合、內情與外景的融合。山水田園詩在他們的推動下走向了高潮。

唐詩,拒絕原地踏步,坐擁盛唐氣象

二、中唐的延伸,唐朝中期詩歌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高潮,新的階段。

當時出名的詩人有白居易,孟郊,賈島,李賀等人。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更是風行一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當時運動的口號。他們之所以倡導新樂府運動,一是為了批判時事,二是自創新題材,也是對詩歌的革新。因為此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和元稹都是當時的著名詩人,他們的影響力極大,因而此運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此之外,還有著名的古文運動。它是由唐朝詩人韓愈提出的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的運動。反對將詩歌格式化,講究質樸自然。因為在唐朝時期出現了一個新的詩體格律詩,又稱為近體詩。

唐詩,拒絕原地踏步,坐擁盛唐氣象

而格律詩要求嚴格,每首限定八句,還要押平聲韻,每一句詩的平仄亦有規定,而且其對仗的位置也有要求。這就極大限制了詩歌的發展,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是對駢文的一種反對,但我認為亦是對格律詩的一種反駁。他所提倡的格式不受拘束,力求反映現實,表達思想的散文得到了發展,同時促進了唐詩的進一步延伸。晚唐的消減,晚唐時期詞開始出現,大量詞人創作了許多可以吟唱的詞,例如千古詞帝,亡國詞人李煜進行了諸多創造。這極大的打擊了詩的發展。而在晚唐時期,詩的創作也陷入了一個低谷。而當時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小李杜,他們對詩的發展和繼承,也算是給那個時期的唐詩一個完美結局。

唐詩,拒絕原地踏步,坐擁盛唐氣象

三、唐詩繁盛的原因。唐朝建立之初,便用聲律考核學者博採眾長,彙集天下英才,只要是學會六義就會被認為是有用之士。

那時人們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此外,朝廷的宴會、友人贈送的地方、赴宴者的情懷、勞動人民的生活都在詩中。當時的勞動人民雖然貧窮,生活不富足,但他們的精神十分充盈,幸福也不同於其他國家,有詩可以寫,有詩可以品,有詩可以分享便是他們精神上的富足。說過濾來寫氣質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用語言來描述我們的氣質,我們會使用詩歌,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合適的詞語了。社會原因有四個,分別是:社會統一,經濟繁榮;廣開言路,政治開明;對外開放,中外交流;舉賢任能,實行科舉。在經濟和生活繁榮的時代,不僅有人把詩詞歌賦視為通往幸福的捷徑,還有人利用其逃避現實。他們都把感情寄託在詩中上,把心靈寄託在詩歌的吟誦。他們把詩當成他們傾訴苦悶打發時間的對象,因此推動了詩歌創作。科舉制的盛行更是推動了唐詩的繁盛。唐代科舉常年定期有下列科目:秀才、明經、俊士、明法、明字、明算,進士科;而無論是哪一項科目都少不了詩歌創作。唐進士科每年錄取二三十人,少時只有10餘人,甚至一二人,而這就大大刺激了當時的士人,想要飛黃騰達走上仕途,詩便是他們唯一致勝的法寶。當時東部和南方的官吏取代了西北貴族,其文化底蘊就更多了南朝文化的特點。科舉之重超乎想象,舉個例子來詳細說明一下。薛元超是唐朝尚宗時期的宰相,是一位極其成功的官員。他死前告訴別人,我一生有三個遺憾:一是雖然做了宰相,但是我的出身很低,學問不深。二是我的夫人身份低微;三是不能參與民族史的編纂。在這三大遺憾中,他首先說到自身出身及學問,由此可見,在當時所有人的眼裡,教育背景的地位是非常重要。因為科舉的盛行,在無形之中推動了唐朝詩歌的發展。

唐詩,拒絕原地踏步,坐擁盛唐氣象

文學原因也有四個,他們分別是繼承《詩經》以來的文學傳統,格律詩的成熟,七言歌行體的盛行和文學理論的推動。對於詩經的繼承,我們就不再細說,我們來詳細說一下後面的三個原因。唐代格律詩的成熟:格律詩起源於南齊,成熟於初唐,有"結構嚴謹、平仄有秩"的特點。七言歌行體的盛行:七言歌行體來自樂府,不入樂,不一定沿襲樂府古題,採用五七言或雜言。七言歌行體佳作很多,《唐詩三百首》八卷中獨佔三卷。文學理論的推動:唐代詩人陳子昂的詩作,鮮明有力的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白居易的作品則顯得平易通俗;唐代還產生了像詩僧皎然的《詩式》,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這樣的理論著作。

唐詩興盛,不僅和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風氣和濃厚的學習氛圍有關,還與當時人民富裕,生活當中缺少情趣有關,而唐詩的發展則滿足了他們精神上的需求。當時的詩歌只講究平鋪鋪敘述,讀了常常讓人悶悶不樂,這只是在考場上、馬背上,山川、花鳥的藉口。於是當時的人開始追求高雅風格,不同的意境和精神境界。而他們把這些寄託在詩中,以詩明志。而這不僅豐富了我國的傳統文學,更造就了我國史上的盛唐氣韻。

參考文獻:《御製全唐詩序》

《載酒園詩話》

《詩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