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谷李春:探祕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書寫人生。這是我一直奉行的人生箴言,隨著拍攝古堡、烽火臺、古樹、古遺址、古村落和尋找古老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工作的持續推進,許多這方面的線索和材料紛至沓來。這不,磐安鎮西三十鋪村的郭強微信說,西三十里鋪村歷史文化積澱非常深厚,是朱圉山的主要節點,邀請我前往該村古堡和烽火臺考察,我欣然答應。2020年3月31日下午,我驅車奔赴西三十鋪村。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古堡與敵臺相連

從甘谷縣城出發,不到20分鐘就到了磐安鎮西三十鋪村,一下車穿過武家河上鋼架便民小橋,從朱圉山的西面山腳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一會兒工夫就到了山頂。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朱圉山是一座歷史名山,相傳人文伏羲就出生在朱圉山中:河南淮陽伏羲陵就有一幅對聯:“後天地而生,朱圉猶堪尋聖蹟;立帝王之極,白雲常此護靈宮。”這裡所說的朱圉,就是甘谷的朱圉山。酈道元《水經注》曰:渭水東流至甘谷界“至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次東有衣谷水,並南出朱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水經注》說的黑水就是我今天穿越西三十鋪村的武家河。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站在朱圉山頂觀察,朱圉山在甘谷縣西三十鋪村形成了一道從東南向西北延伸的山樑,這道山樑由七八個小山包組成,猶如一條巨龍直插渭河南岸,自古以來就是一道天然屏障。朱圉堡子就建在朱圉山樑上,南北走向,呈南高北低之勢,東西北三面為懸崖,異常險峻,只有南面與山樑相連,雖然現在看到的是殘垣斷壁,但不失昔日的堅固與威嚴。據《續伏羌縣誌》(侯志)同治十一版本記載:“西三十里鋪朱圉山頂,國初建關帝廟、菩薩殿,嘉慶年間蜀賊侵境,築垣於巔名曰朱圉堡,至同治亂後重建敵臺,峰廻路峻生成天險也,故易名曰太平堡”。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朱圉堡在甘谷歷史上,由於地理位置的獨特,顯得非常重要,自古乃兵家爭奪之地。甘谷民間至今流傳有這樣的民謠:“三十鋪下一盞燈,五十鋪下紫禁城,石家窯下雞眼睛,四十鋪下盛血盆,五十鋪下紫禁城。”“五十鋪下紫禁城”是指磐安南山寺堡。據說白朗軍攻打該堡門,因堅固無法打開時,採取了火攻,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堡內群眾齊跪向祖師爺求救,時天空烏雲滾滾,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澆滅了兇兇燃燒的大火,白朗軍認為這是天意,遂棄堡而走,而老方百姓認為堡子堅固如紫金城。“三十鋪下一盞燈”是指朱圉山堡,因其位居高峰,戰略位置險要,遇兵變點火於堡內,則渭河川道區及南北兩山群眾皆知,如一信號明燈。“石家窯下雞眼睛”是指石家窯堡象坡一面,前低後高,一遇兵變,能守能退,亦能及時躲避。“四十鋪下盛血盆”是指該堡被回軍攻破後,堡內人全部遇難,血流成河。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從殘堡繼續往南前行,一座高大的墩臺擋住了去路,一看就是縣誌上記載重建的“敵臺”。敵臺高約10多米,為一個形狀為圓形的實心墩臺,東西長,南北短,墩臺上面大約有10多個平方。在敵臺是右邊,留一條建在懸崖上的小道直通堡內,左邊也有一條小道通往西邊的堡牆。從敵臺的南面小山頂觀看,敵臺就建在朱圉堡的南牆正中,中間一道懸崖將敵臺與南面小山包隔開。坐在敵臺之上,只見兩條左右小道猶如人的兩條胳膊向朱圉堡內展開,擁抱著朱圉堡。朱圉堡三面懸崖峭壁,南有高大險峻的敵臺,這種固若金湯的設計,足見古人的聰明智慧。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那麼何為敵臺?敵臺就是城牆上用於防禦敵人的樓臺,也稱墩臺、牆臺、馬面,為城牆向外凸出牆體部分用以三面防敵的建築,是在城牆全線防禦的基礎上構築的重點防禦設施。根據縣誌“重建”的說法,說明在同治以前朱圉山就建有敵臺。坐在敵臺上,看著眼前的朱圉山和渭河水,我拿起錄音筆與古人對話,手拍小草牆與敵臺親吻,眼前彷彿出現了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的戰爭場面......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S”形成太極圖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朱圉山在渭河南岸的走向基本上規規矩矩,卻在西三十里鋪村東一帶,形成“兩嘴”(雞嘴、豬嘴)帶一梁的獨特地形。這一道飛來的山樑,將渭河河谷的三分之二被攔腰斬斷,甘谷渭河川臺區就形成了甘谷縣城川臺區和磐安鎮川臺區兩個板塊,兩個板塊中間被渭河朱圉峽谷隔開。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坐在朱圉山敵臺上,360度環視四周,神奇之感一下子映入我的眼簾:正南方,群山疊翠,朱圉山的主峰石鼓山清晰可見,腳下的敵臺,在群山之上與石鼓山直線相連,形成了一道一望無垠的視角通道,並且與天馬山烽火臺、魏家村尖咀屲烽火臺、苟家村烽火墩、馬家磨墩臺等,猶如現在的網絡信號塔,在空中構成了縱橫交錯的信號覆蓋網,至此我才真正明白了酈道元《水經注》所說的朱圉山“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的內在涵義。

據《甘肅府志》記載:甘肅一帶建有許多防禦建築,一類的烽火臺,一類是墩臺。墩臺在當時的用途上分為兵墩與田墩,兵墩是指軍事上防禦敵人,田墩主要是信息傳遞,相當於現在的電話線。所以就有“兵墩司守望,田墩守備清野”的歷史記載。

我知道在古人在甘谷留下有眾多的烽火臺,我已發現的有天馬山烽火臺以及孫家坪的風水墩、楊家溝的筆架墩等等,這些古人留在甘谷大地上的珍貴遺址,向我們訴說著那段難以磨滅的歷史滄桑。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向東俯視,甘谷縣城盡收眼底,隴海鐵路、新修的國道G310,G30高速與定天隴公路等四條通道,伴隨著渭河,一直在三十鋪村東平行,當進入朱圉峽後,它們分別與隴海鐵路3號橋處穿行而過,渭河在朱圉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非常優美的“S”圖案。再向西俯視,磐安鎮樓房清晰可見,設施蔬菜白色大棚,顯示出欣欣向榮的春天氣息。

河流形成的“S”太極圖案,不僅在伏羲畫八卦的卦台山出現,而且在伏羲出生地的朱圉峽也出現,這是上蒼賜給伏羲繪製八卦的天意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目睹至此,我忽然想起了宋代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禹奠朱圉”譜新篇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朱圉山敵臺下來,正好碰見了西三十鋪村的村委會主任張義明老師,我們雖然沒有見過面,但一見如故。他說甘谷川道區,東有渭水峪峽,西有朱圉峽。朱圉峽的入口就是地處西三十鋪村的朱圉山山腳下,出口就是村東雞嘴和豬嘴的相連處,峽長2公里多,過去渭河通過朱圉峽時,水流喘急,波濤滾滾,朱圉峽谷根本沒有道路通行,時有人被水沖走,天定公路雞嘴隧道的山崖上,至今還能看到古棧道的痕跡。所以朱圉山在三十里鋪這裡,就是一道關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當你行走在定天公路朱圉山與渭河水接壤的區域,就會發現山洞公路穿行在山水之間,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公路時,工人硬是用愚公移山的英雄氣概,在朱圉峽的南山腰上,用鋼釺鑿成了山洞公路,成為一個時代的歷史印跡,也成為絲綢之路甘谷段古老的風景線。

下山歸來,我在朱圉山山腳下,拍攝了“禹奠朱圉”的摩崖石刻。這個石刻是2006年重刻的,原有的摩崖石刻修建公路時被炸燬,留下了遺憾。邑人牛勃先生為重刻的“禹奠朱圉”摩崖石刻寫下了祭文。

橫亙綿邈,磅礴縣南。

維我朱圉,名垂禹典。

梧中一聚,三脈相衍。

東為天門,西成馬鞍。

旗鼓雄中,氣勢巍然。

石鼓靈鳳,摩雲參天。

華蓋雪巖,崎峪掛劍。

恢弘壯美,峰盡奇觀。

禹王刊奠,秦祖縱鞭。

絲綢如雲,唐蕃車輦。

王侯將相,勒石夢遠。

天翻地覆,再譜新篇。

物華天寶,錦繡連綿。

佑我生民,福壽綿延。

政通人和,國泰民安。

弘揚國粹,祭我靈山。

千秋庇佑,萬代感念。

靈其來格,享此肥甘。

據《尚書·禹貢》:“禹敷水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據傳大禹治水路過甘谷,在朱圉峰前祭奠朱圉,並將朱圉峽口之間的豬嘴和雞嘴兩山切開,使滾滾的渭河水順利東流。這個流傳千百年傳說,充分說明早期華夏先民來此擇地而居、繁衍生息的歷史事實,“禹奠朱圉”成為甘谷歷史悠久的重要證據。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太陽偏西,晚霞映照。我在西三十鋪村傾聽朱圉山的呼喚,觀摩渭河水的柔情,再一次審視這個被朱圉山樑切割成幾個區域的西三十里鋪村,朱圉山、朱圉峽、朱圉鄉車站、朱圉堡、敵臺、朱圉石碑、“禹奠朱圉”石刻等眾多的朱圉元素在這裡集結,成為一道璀璨奪目的“朱圉盛宴”。至此我陶醉了,猛然口裡蹦出一句醉人的詩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攝影編輯李春,甘肅省甘谷縣攝影家協會會員。喜歡攝影,攝像,旅遊,寫作。人生格言: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書寫人生,把生活過得與詩一樣,是追求的目標。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甘肅甘谷李春:探秘朱圉堡 敵臺尋幽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