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年到底是通脹還是通縮?為什麼?

開奶茶店的三哥


美國放水,各國跟進,疫情氾濫,失業增高,消費疲軟,都是事實,如何看待?

未來一年國內是結構性通脹,就是說有些是通脹,有些是通縮。貨幣不斷寬鬆,流入領域不一樣,造成的結果不一樣,流入領域必然通脹。。

回到國內,最近外貿訂單不斷取消,外貿企業復工不足,收入受到影響,必然消費自然不足,這些相關領域必然通縮。

總之,我們需上下一心,共克時艱,共同度過這段日子,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走出困境,指日可待。


杜東風


一、通脹還是通縮?  

長期以來,CPI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統計數據。關於CPI的爭論,可能比對GDP的爭論還要多。畢竟CPI跟千家萬戶都直接相關,而GDP只跟極少數人相關。這種爭論最常見於統計局和老百姓日常感知之間——統計局發佈的CPI年增速多在1.5%-3.5%,像今年1月份的5%已經是高出天際了;而對於大部分老百姓而言,最近這些年感知到的物價上漲和貨幣購買力下降可遠不是1.5%-3.5%能夠輕描淡寫的,票子“毛”了。  

但是,即便在最資深的宏觀經濟研究者和管理者中,也存在對CPI的爭論——面對同樣的宏觀經濟形勢和通貨膨脹數據,常常是有人擔心通脹,有人擔心通縮。  

去年底到現在,就一直是這種情況。一方面,有人高喊“拿掉豬,全是通縮”,貨幣政策不能被一頭豬困住,呼籲央行降息降準;另一方面,有人則認為,CPI不低了,要警惕通脹風險,不可放水。  

客觀而言,兩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只是一半的道理。  央行知道這一點,所以它很糾結,很為難。當家的難處,只有當家人知道。當然,那些各說一半道理的人可能也知道,只是沒有或不想說另外一半。  一方面,CPI同比增速2019年二季度以來持續攀升,由3%,上升至4%,再到2020年1月份的5.4%。從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看,5%以上的CPI漲幅雖然不是絕無僅有,但的確不多。在這個意義上,當前的CPI增速確實比較高,通貨膨脹風險值得警惕。  

但另一方面,過去半年多時間的CPI上漲主要是豬肉等少數商品價格推動的。今年1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上漲了116%,帶動CPI上漲2.76個百分點。如果看去掉食品和能源之後的“核心通脹率”,只有1.5%。與此同時,PPI仍遊走在負增長的邊緣,GDP平減指數也較弱。  

有人說,豬肉價格上漲是由非洲豬瘟這一特殊原因造成的。是個別因素,不能代表全局性的通貨膨脹。這話對。  

也有人說,這次豬肉價格上漲可不僅僅是非洲豬瘟造成的,還有環境治理、養殖成本、運輸困難等多方面原因。這話也對。的確,從歷史來看,這一輪豬肉漲價的幅度之劇烈,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包括其他豬瘟期間)。  

還有人說,如今大家有錢了,豬肉在消費籃子中的比重下降了,而且豬肉的替代品很多,不必對豬價上漲過於擔心。  

又有人說,豬肉對中國人太重要了,以前在CPI中權重超過3%,現在雖有下降,但也還高達2%以上——全國人民每人2%-3%的消費支出要花在豬肉上呢。況且,豬肉價格可不僅僅是豬肉價格。豬肉價格漲會帶動其他相關產品價格也上漲。  

你看,這還只是豬肉一項商品,背後的道理何其多,爭論何其複雜……難怪有人戲稱,在中國,CPI的全稱是“China Pork Index”,而不是“Consumer Price Index”。然而,CPI籃子中有成百上千種商品。

二、房頂上跳舞的CPI  中國經濟的CPI,現在就像是一個人在房頂上跳舞。舞步的快慢高低當然也影響這個人的海拔(邊際影響),但相對於房子的基礎海拔而言,舞步這一點邊際變化,顯得太微不足道。  CPI的基礎海拔,首先是前期的物價上漲。2006年以來,CPI累計上漲了約40%。從西紅柿、黃瓜,到牛肉麵,到出租車費,到手機費,到醫療藥品價格……,這些年已經積累起來的通貨膨脹已經不小了。當然,各種商品的價格漲幅差異很大。一般而言,服務品價格上漲較多,製造業產品的價格漲幅較小、甚至有下降。另外考慮到服務質量和產品質量、科技含量的差異,較為複雜。  當然,工資和收入也在漲。總體而言,食品價格上漲、普通生活用品的價格上漲,雖然導致人們的負擔增加了,但考慮到工資上漲之後,對於社會中多數普通、勤勞的平常人而言,壓力還不算大。壓力主要來自兩個領域:一是房價;二是醫療、教育(主要是校外教育)服務價格的上漲。其中最主要的是房價。  CPI的基礎海拔,更重要的其實是房價。2000年以來,大部分城市的房價翻了一番,有些城市甚至翻了兩番多。相對於翻一番、翻兩番的房價漲幅,CPI漲2%或5%,哪個算高?更重要的是,從縣城到北上廣深,相對於動輒已經50萬、100萬、500萬、1000萬的買房支出而言,西紅柿價格從4塊一斤漲到6塊一斤,很多人已經麻木了。  

統計局說,根據國際慣例,房價不計入CPI。統計局沒騙人,根據國際慣例,房價確實不應計入CPI。

三、飛機上糾結的央行  但是,計入或不計入,漲上去的房價就在那裡。而且很多人相信,未來還會漲。這被稱作“房價信仰”。對於絕大部分家庭而言,買房是最大的支出。  CPI站在高高的房價上面。有時跳起,有時下蹲。  有人站在樓下看。  有人站在房頂上看。  

央行,坐在飛機上看。還記得嗎,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說,要“開著直升機,撒錢”。  在經典的《貨幣銀行學》教科書中,央行貨幣政策盯住CPI。CPI高時,收緊貨幣政策;CPI低時,放鬆貨幣政策。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現實給各國央行出了一個課題——央行貨幣政策是否應當也兼顧資產價格?直到如今,這個問題尚未形成共識。  理論可以一直爭論下去,但政策實踐必須前行。  統計局不計入的,央行得計入。坐在飛機上看房頂跳舞的CPI,央行很糾結,很為難。一方面,核心CPI邊際的走弱,的確說明總需求偏弱。按照傳統的思路,須要適度放鬆貨幣政策。但另一方面,央行清楚的知道,CPI已經是在房頂上跳舞了,不能只看邊際通脹,還要看基礎通脹。  正因如此,中央反覆強調,不搞大水漫灌。事實上,如果你相信貨幣不是中性的;那麼就還應該相信,即便大水,也做不到漫灌。  實際上,2008年以來宏觀調控的難題不只是出給央行的,而是出給包括中央銀行、財政部、發改委……在內的宏觀調控機構,乃至中長期經濟規劃部門的。只靠央行一家,交不了卷子。

四、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段特殊的“通脹爬升期”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段特殊的“通脹爬升期”。這段“通脹爬升期”至少呈現出如下三個特徵:  

一是結構性通脹——有漲有跌,多呈現服務品行業價格較快上漲、工業品領域上漲較慢甚至下跌。  

二是被動上漲——即由勞動力成本和住房等資產價格倒逼的被動通脹,導致居民一般生活成本上升速度可能超過勞動生產率的上升速度。  

三是感知分化——不同收入群體對物價的感知明顯分化,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有房者和無房者之間、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等等,由於收入籃子和消費籃子的差異,對通貨膨脹的感知和敏感度存在明顯差異。  “通脹爬升期”的背後,既有貨幣原因,也有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還有人口結構演化的原因、產業結構轉型的原因。宏觀經濟管理者須要很謹慎地把握好政策平衡,爭取以較小的代價渡過這一特殊階段。  

在這段特殊的“通脹爬升期”,央行可能長期面臨糾結,面臨兩難選擇——在基礎物價與邊際物價之間,在資產價格與一般物價之間,在製造品價格和服務品價格之間。  其中,最為難解的是,資產價格通脹與一般商品價格通脹之間的矛盾。甚至可以說,在傳統的宏觀管理框架內,無解。對此,筆者曾提出過一個“兩種貨幣”的假想實驗:經濟中發行兩種貨幣,將資產市場和商品市場有限隔離開來。不知區塊鏈技術有沒有可能勝任。  

貨幣從來不是中性的。長期不是,短期也不是。央行放水的錢,如果流不到實體經濟,就會流向房地產和其他金融資產。而房價向房租價格傳導,向其他一般物價的傳導,或早或晚,或快或慢。除非房價崩盤。  資產價格上漲是“特惠”的,而通貨膨脹的成本卻是“普害”的。  

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一季度實體經濟遭受到不小的衝擊,包括無數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普通職工和家庭;然而股市除了開盤首日下跌之外,隨即持續上漲。股價上漲當然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但作為一個經濟研究研究者和這個經濟中微不足道的小小個體,心中清楚:中國14億人,持有股票的是少數。而在股權的最終持有者中,超過95%的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小散戶,股價上漲的紅利只會流向5%甚至更少人的腰包。  災難之後,弱者更弱,強者更強。這其中,有貨幣和資本市場的功勞。





奇葩視角


寬鬆資幣政策,3萬億,定向債,政府債,總之增加貨幣投入量,刺激經濟,再加上美國QE,熱錢湧入,一定為通脹,一般認為通脹不易超過5%,CPI 5%以上,但不宜過高。


祁連圓外


多看統計數據,雖然未必準確,但趨勢是很明顯的,未來將出現工業品通縮,而日用品通脹。

觀察身邊的消費也能感受到,吃的和常用的都在漲價,而主要工業原材料價格上漲乏力,比如像原油,金屬,礦產,這是因為需求在下降。

從金融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資金投入的行業開始分化,日常消費品是第一選擇,而需求下降的製造業,汽車等行業在收縮,再加上貨幣不斷的寬鬆,大量資金進入的領域通脹將會加劇。


海色民生


大家好,我是海納百科,很高興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未來一年到底是通脹還是通縮?為什麼?

我認為都是都不是,因為各大央行確實在放水,金錢也是確實在貶值,物價慢慢是有一點點上漲;而疫情使經濟全球化接近中斷,使很多人失業,所以購買力又下降。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是新名詞滯脹,或者叫經濟大蕭條;

滯脹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經濟停滯,包括危機期間的生產下降和非危機期間的經濟增長緩慢和波動,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業; 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引起的物價上漲。這兩種現象互相交織併發,貫穿於資本主義再生產週期的各個階段,併成為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同經濟現象。西方經濟學家把停滯(stagnation)和通貨膨脹(inflation)兩詞合起來,構成停滯膨脹(stagflation)這一新概念,就表明兩者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20a7dd3128b4daf81be717e20529dba\

海納百科


應該是窮人的通脹富人的通縮,生活必需品肯定會漲,包括糧食,蔬菜,食品肯定會漲。房子,汽車,電子產品價格會下降,因為老百姓都沒工作沒錢了,非剛需必需能不買就不買了。



七零八落追夢者


未來的一年,到底是通縮還是通脹?我們先分析接下來的一年,國內國際的經濟情況和即將要採取的對策,結果就一目瞭然了。

先說說國內吧:隨著我們國家疫情慢慢受控,國內的生產生活表面上正在一步步的恢復。但經濟還是大面積的受到了影響。首先是很多行業受到的衝擊。餐飲、旅遊首當其衝,在可以預見到的一段時間裡都不可能再現往日的輝煌。還有所有的商超和酒店業等等人員容易聚集的業態,都會由於人們對疫情恐懼心理而造成的商業活動比較性減少。還有許許多多的外貿企業,由於疫情造成的訂單量減少或者取消。更有很多由於疫情造成的資金鍊斷裂的企業也舉步維艱。

面對現實的情況,國家一定會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保生存保發展。首先是積極的為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濟支持,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貸款和政策的扶持了。保住了企業也就是穩住了就業穩定了經濟。第二個就是會大力實施新基建項目,不但會完善全國的民生和基礎設施,包括中西部的建設。更會加大力度支持5G、AI、核電、重大科技功關和世紀工程項目的投入等等。這些政策的實施一樣是要用貨幣來進行鋪墊的。

再說說國際情況吧:隨著疫情在全世界的爆發,必然會影響全球的經濟運行。可以說,在未來一年的時間裡,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世界上大範圍的工廠停工,人員失業。我估計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不可避免。世界農業一樣是情況不容樂觀,在開始的蝗災和近期的疫情的雙重打擊下,糧食生產肯定是會受到很大很大的影響的。家中有糧心中不慌,到時候世界還不知道會亂成什麼樣子。

從國內國際上即將發生的事情來分析,在未來的一年時間裡,貨幣超發,物資緊缺,通貨膨脹在所難免。只是我們國家比較其他國家,控制疫情早,糧食儲備充足。通脹程度好一些而已,但想完全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