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疫,中美關係該走向何方?

全球戰疫,中美關係該走向何方?

3月27日,習近平主席應約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這是一次非常時期的重要通話,兩國元首都表示中美應該團結抗疫。

步入2020年,中美關係可謂一波三折。1月15日中美貿易協定簽字,主流觀點認為歷經22個月的艱苦談判後,中美關係有了企穩的基準點。孰料,當新型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人類面臨共同劫難的時刻兩國關係再度緊張。

疫情期間出現的一些非理性的雜音背後,是中美關係所面臨的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的系統性風險。在此特殊時期,中美雙方領導人的直接溝通顯得尤為重要。領導人之間的及時溝通,對於中美關係保持穩定、不誤判,起到了關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世界政治、經濟的穩定,中美兩國應當按照雙方元首達成的共識,針對疫情進行密切合作,聯合抗疫,給全世界樹立榜樣。疫情是人類的共同敵人,它不分美國人還是中國人,也不分是東半球人還是西半球人,這次病毒襲擊已經是二戰以來人類面臨的最重大災難。值此危機時刻,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的中美兩國,更應該密切合作,不僅彼此交流信息,還應該向全世界分享。尤其是美國,此刻不應該抱著“美國第一”的原則不放,不應該固守單邊思維,而是更應該有全局眼光。疫情發酵,不是哪一個國家自己的事,而是全人類的共同危險和共同責任,只有拋開單邊思維,團結抗疫,同舟共濟,世界才能重新安全,經濟才能真正復甦。

面對壓力,應積極落實貿易協定。疫情的蔓延,給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執行帶來了困難。對於中國而言,很多承諾的改革措施因為疫情耽擱了,這是由於不可抗力,美方對此應該予以高度理解。通過落實貿易協定,保持中美經濟關係的基本盤,等於是讓中美之間的壓艙石保持一定分量,這對兩國都有積極意義。

及時恢復交流,不擴大分歧。國與國之間有分歧是正常的,雙方政府要做的是面對分歧,管控分歧,就分歧及時展開對話,解決問題。與此同時,中美之間的人文交流不能斷,疫情過後航班也要及時恢復,各種對話機制也要重啟。中美兩國的有識之士,在此特殊時刻,更需要排除障礙,保持溝通。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先生接受美國媒體採訪,駁斥病毒來自美軍實驗室的傳言,就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這種實事求是的坦誠態度,對於中美雙方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

樹立國際關係典範。中國在自身疫情緩解後,積極向全球支援中國抗疫經驗和人才、物資。對於中國來說,通過本次全球性團結抗疫,特別是有效輸出中國在預防和治療輕症方面的中醫藥方案,無條件分享在廣東等地開展的社區管理、復工復產等韌性抗疫方案,集中精力幫助全球抗疫,援助上務實肯幹,少辯論,多做事,大氣從容,必將有助於海外民眾更好地瞭解、認識中國。所謂反華浪潮便會淪為一時泛起的小浪花,中國的國際關係必然開創一個新局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在疫情危機之下,也可能引起全球性共鳴,成為世界經濟與政治秩序中的新“剛需”。

中美關係是個鐘擺,而不是自由落體,經過雙方的艱苦努力還能擺到中點,或是接近中點的位置。兩國元首的電話外交是對近期兩國關係出現對抗輿情的一次重要修復,有理由相信,只要雙方拋開成見,精誠合作,團結抗疫,中美兩國能夠帶領世界走出疫情危機,重新建立大國關係的合作典範。

(作者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