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总喜欢升夏侯惇的官职?

历史老先生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名将,曹魏开国元勋,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说起曹操仗下将领,大家都会想到许褚典韦等大将,但他们只能算是很强,却并称不上最强,要说起曹营第一猛将,那非夏侯惇莫属。从曹操起兵,夏侯惇就开始跟着曹操混了,算起来夏侯惇还是曹操的堂弟,两人关系自然亲近,夏侯惇也一直深得曹操器重。

而他也为曹操挖掘了很多人才,有一天夏侯惇上山打猎,看见一个人正在赶着老虎满山跑,老虎看到后面人时满是恐惧,夏侯惇直呼奇人。于是这位奇人典韦就被夏侯惇挖进了曹营,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自己的部下。后来又招来许褚被他安排给了曹操当保镖,许褚典韦大战一天有来有回,二者都是勇猛过人。

那为什么最强的不是这两人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许褚和徐晃曾经联手都被关羽杀退了,但是关羽曾和夏侯惇三次平手。庞德虽然也曾和关羽打平手,但是那时候的关羽已经老了,身上还带着伤,打不过他不足为奇。但是夏侯惇和关羽打的时候关羽正值壮年,正是关羽最强的时候,在那个时候还能和他不止一次打成平手可见夏侯惇的厉害。而典韦和许褚平手,也就是说夏侯惇比这两个人要强。

另外,一流武将高顺,曾经被夏侯惇四十回合就击败了,这说明夏侯惇就是在一流武将中也是最强的那一批,反观典韦许褚连一流武将都没击败过。但是夏侯惇虽然神勇无比但他的军事才能却是不怎么样,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建安三年的时候刘备被吕布将领高顺攻击,夏侯惇奉命去救他,结果中了埋伏被一箭射穿了眼睛,结果他一口把自己眼睛吃了,吓坏了众人。

偏偏夏侯惇还是个爱美的人,平常就喜欢照镜子,后来瞎了眼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的眼睛就会把镜子扔了。再有就是建安七年的时候,夏侯惇被派去抵挡刘备,夸下海口说要把诸葛亮活捉,后来刘备军营着火,夏侯惇却不听劝阻非要强行追击,然后又被埋伏,幸好李典的到来救了他。不过自从夏侯惇眼睛瞎了就没有再带兵了,夏侯惇被曹操安排到了后方,别看他带兵不行,带老百姓倒是带的不错。

之后做了几年地方官,政绩一直不错,有一年发旱灾,旱灾过了又来蝗灾,庄稼都没了,夏侯惇就下令建了一个大水库,甚至亲自到工地干活,这可感动坏了老百姓们。这让老百姓又看到了希望,而且水库非常结实,绝对不是偷工减料,老百姓对夏侯惇都很感激。夏侯惇所作所为曹操看在眼里,知道他有功,后来洛阳被曹操拿了下来,就封了夏侯惇一个河南尹。

经历了战火之后的洛阳不复当年的繁华,多年战火中这座城池早已破败不堪,夏侯惇接手后立即安置流离失所的人民,还给他们找工作,鼓励他们种粮食。没过几年洛阳就在夏侯惇的治理下变了个样子。后来的官渡之战,曹操能赢,夏侯惇功不可没。夏侯惇调配到了粮食,解决了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这就像当时的楚汉争霸中,刘邦和萧何。

刘邦在前线打项羽,萧何在后方管家,虽然不上战场,但我把家里给你治理的井井有条,要什么有什么。初期的刘邦和项羽打仗,打一次输一次,每一次输了萧何都能再给他弄一支军队。没粮食了给他粮食,没兵了给他兵。刘邦之所以赢项羽,正是因为有如此可靠安稳的后方支撑。而现在夏侯惇扮演的正式萧何的角色。正史中夏侯惇不善带兵,但管家却是管的不错。这也是曹操慧眼识人,知道他虽无将才,但却深知治民之道。

所以,曹操的军营里,夏侯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夏侯惇深得曹操信任,毕竟关系摆在这里。但他也看出夏侯惇带兵打仗的能力确实不行,还不如去后方做点别的。后来曹操建立魏国,各大臣都被任命了新的职务,只有夏侯惇还是以前的官职,虽然两个人关系好,但曹操始终是君,自己是臣,这个关系自己还是分的清的。在早期的时候,曹操是东汉丞相,夏侯惇是前将军。

为了自己的大业,他们需要汉室这杆大旗,不过现在时机成熟,已经可以自立门户了,别人都换了职位,就自己还是以前的,换成谁谁心中都会乱想。夏侯惇很聪明,主动去找曹操说自己想当魏国官,曹操却说,我听说只有把臣子当做老师的君王才是最优秀的君王,和臣子做朋友的君王则稍差一等。我们这尊小庙怕委屈了您这尊大佛啊。说的满满都是敬意。

不过大家仔细听应该能听出来,曹操是话里有话啊。夏侯惇当然也能听出来,于是再三请求曹操,最后曹操终于答应了他,封他做了前将军,后来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上位,夏侯惇更是被封为大将军,真正的万人之上。夏侯惇和曹操本就是表兄弟,对他本就深信不疑,对于曹操这样的人来说,能信任的人不多,无疑夏侯惇就是一个,一个能力卓绝的人远远没有一个另曹操信任的人珍贵。所以当曹操发现夏侯惇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时也并没有嫌弃他,没有就没有,再安排别的工作就是了。夏侯惇会治民,懂谦让,守本分,这才是曹营将士第一人。





讲故事的孟小宝


在曹操起兵的初期,夏侯惇等曹操家族势力是曹操的重要支持者,期间夏侯惇曾经跟随曹操一起去扬州募过兵,这时候的夏侯惇是曹操早期的重要助手。不过从后来夏侯惇的表现看,夏侯惇的军事才能与谋略貌似有点不行。
在曹操东征徐州陶谦的时候,夏侯惇受命给曹操守家,为东郡太守。当时的张邈、吕布等人趁曹操大军出征之际,发动了对于曹操后方的攻击。夏侯惇在战场上不仅不敌吕布,后勤辎重被吕布军队夺取,还中来诈降之计,本人也被劫持。幸亏其部下韩浩处理得当,最终使夏侯惇转危为安,显然夏侯惇不是一个打战的料。

不过由于夏侯惇是曹操的亲戚,并且他对于曹操也十分的忠诚,曹操却对其不断的加官进爵,实际上夏侯惇并没有建立什么军功。接下来我就来举一个例子。
在曹操攻打袁绍的战争期间,夏侯惇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夏侯惇由于没有上前线,所有也就没有立任何的战功。但曹操却给夏侯惇大肆封赏,史书载“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请问夏侯惇到底有什么大的功劳,不就是搞个后勤而已嘛。

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由于人口急剧下降,一次性给了夏侯惇一千八百户绝对是一个大手笔,但也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赏赐,夏侯惇何德何能资格领赏。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夏侯惇和曹操是亲戚关系,而切关系还非常的十分密切,曹老板对于夏侯惇的加官进爵是有点过分了。


浮沉的历史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众所周知,曹操手下谋士和猛将如云。将领有“八虎骑”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纯、曹休、曹真,有“五子良将”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张郃,还有禁卫军统领典韦、“虎痴”许褚,以及李典、庞德、臧霸、满宠等人,谋士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刘晔、司马懿等人。

在曹操的诸多将领和谋士里,夏侯惇的地位很特殊,他始终位于曹操之下,众人之上。曹操对他的偏爱,从三个方面就能看出来。第一,封邑最多。曹操在世时,封赏的食邑并不多,夏侯惇2500户已是当时第一,满宠的9600户、张郃的4300户里绝大部分是在曹操死后才获得的。第二,礼遇最高。公元219年,当时曹操已经称魏王,但却让夏侯惇与他同车出行。曹操手下文臣武将颇多,但享受此待遇的,夏侯惇是唯一的一个。第三,最为信任。曹操生性多疑,尤其睡觉时不许他人靠近,但夏侯惇却享有特权,能够不经过通报,自由出入曹操的卧室。

夏侯惇

说起来,夏侯惇能力并不出众,为将多年也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曹仁、曹真、夏侯渊、于禁、张辽等都是战功赫赫独当一面的大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也都是旷世之才,为何曹操在世时唯独偏爱能力平平的夏侯惇呢?仔细分析,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曹操

投奔时间。通常来说,越早投奔意味着跟领导关系越铁,这是从古至今的人之常理。从这个角度看,张辽是吕布被曹操斩杀后归顺,徐晃是从杨奉手下转投,张郃是官渡之战从袁绍部投降过来,荀彧、荀攸、程昱、于禁也是曹操当上东郡太守之后才来投奔的,郭嘉是好友荀彧投奔曹操几年之后才举荐的。而曹魏宗亲“八虎骑”里夏侯尚、曹真、曹休三人是曹操的侄子辈,虽然跟随曹操转战南北,但在曹操起兵前期年龄都较小,尚未担任重要职位。自曹操起兵便带兵征战的,只有同辈兄弟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五人。

投奔意义。曹操起兵时,虽然身边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一同追随,但几人的投奔曹操的意义却有所不同。曹仁、曹洪都是曹操的堂弟,曹纯更是曹仁的亲弟弟,是跟着曹仁一起的。曹操作为曹氏的族长起兵,就已经代表了“曹家已起事”,曹操若失败,曹家人自会受牵连。曹仁、曹洪、曹纯募兵相投,只是对曹操在兵力上有所增加。夏侯家虽与曹家世代亲近,曹操也本是夏侯家的人,夏侯惇、夏侯渊更是与曹操自幼交好,但再好的两家也是两家,不是一姓。此时夏侯惇作为夏侯家的族长、代表,率领整个夏侯家族变卖家产追随曹操,其意义远大于同族兄弟、子侄的追随。曹操这时所代表的就不只是一个家族,而是在乱世中自成一股势力了,他的身份、地位从“族长”变成了“主公”。此后不论官位、爵位如何变动,他的身份都将是“主公”。

忠于曹家。曹操称魏王时,给手下各将领都授予了魏国的官,唯独夏侯惇因军中二把手的特殊地位,仍留汉官名号。当时“魏”仅代表一属国,而“汉”代表着天下,同样的职位,汉官地位是要高于魏官的。曹操没给夏侯惇封魏官,也是考虑到夏侯惇身为军中二把手,在汉庭担任要职,怎能屈尊为魏官。但夏侯惇忠心于曹操,为了表明其一心向曹而非一心向汉,强烈要求改任魏官。最终曹操只好答应,封了夏侯惇魏国前将军。当时朝堂上仍有许多官员忠于汉室,反对曹操称王,而夏侯惇一心向魏的做法为曹操积攒了人心,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挺了曹操,让曹家在代汉之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夏侯惇死后,曹丕赐其谥号为“忠侯”。终其一生都忠于曹魏的将领很多,有些甚至战死沙场,但曹丕唯独把“忠”字给了夏侯惇,可见夏侯惇当年表忠心的举动是多么的重要。

人格魅力。夏侯惇能够在家族里一呼百应,说明其在家族内部具有很高的威望。不同于贪财好色的曹洪、刚愎自用的夏侯渊,夏侯惇在军民之中的名誉、声望一直都很好。大旱年间,夏侯惇带领军民截断太寿水,用河水断流形成的池塘作为田基,亲自担土,带领军民开垦、耕种,平稳度过了灾荒,受到百姓的爱戴。夏侯惇一生得到的封赏颇多,但他将所得封赏都分给了手下将士,一生不留私财、不置办产业,至死也家无余财。他也因此受到军人的拥护,在曹魏军中威望甚高。他的种种做法,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曹军的形象,为曹操笼络了人心。这也是曹操在世时,无论曹仁、夏侯渊、张辽、徐晃立了多大战功,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出了何等良策,军中二把手的位置始终都是夏侯惇的原因之一。

欢迎各位小伙伴评论转发关注点赞👍谢谢🙏!










北漂山东小肖


夏侯惇表忠心的方式是不做汉臣,只做魏官,和曹操同朝为官,好大面子,还是曹操争取来的名额,夏侯惇不干,什么献帝?汉什么帝?汉献什么?论条论头还是论斤?不去。在夏侯惇看来,汉献帝的位子就该是曹操的,不过支持归支持,他还是劝曹操先灭蜀吴再称帝。

曹操在现实生活中,包括很多细节也都体现出“性节俭”,“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帏帐屏风,坏则补纳······”他和夏侯惇的脾性相近,夏侯惇这样的人,身无余财,有钱也都分给别人了,不置产业,忠心耿耿,更谈不上什么野心了。

典韦和许褚都是夏侯惇推荐给曹操的,这两人都骁勇善战、勇猛无比,是不可多得的虎将,为曹氏家族做出过重要贡献,也成为了曹操的心腹。典韦三次救过曹操的性命,第三次时,寡不敌众,英勇献身。早些年,征西凉时,许褚与马超大战三百回合,实力不在马超之下。

爱民如子,与曹操性格相同。三国志记载,“时大旱,大蝗起,惇乃断太寿水作坡,身自负士,输出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夏侯惇在位济阴太守时,身先士卒,亲自背土挖沟,率领将士们种田,解决了民生问题,可谓是从基层做起。

夏侯惇识大体,知进退。 在曹魏政权中可谓是位高权重,但他却能善待他人,从不居功自傲,性格清俭,家无余财。曹操封魏王之后,手下将官都已经接受魏国的官职时,唯独夏侯惇还是汉朝的官职,此时夏侯惇主动请求要做魏国的官,这在曹操看来就非常的知情识趣了,因为夏侯惇是汉献帝任命的前将军,如果曹操直接撤掉他的官职就会失去大义,但是夏侯惇多次请求,就给了曹操急需的台阶了。试问这样的下属有哪个上官会不喜欢?


纪录片展播区


夏侯惇很多会被他的独眼误解为一个勇猛的武将,其实他可是个文武双全的大将军,他是夏侯家的老大所以在曹操集团里的二号人物,曹魏集团人才很多但是山头也多,但是曹操最依靠的还是家族势力的集团,这是他最更本的实力,所以必须有强有力的人物来掌控,夏侯惇就是这个人物,所以他的官职一直做到大将军


也就是随便看看


首先咱们先看看夏侯惇的履历!夏侯惇字元让,是魏武帝曹操的族弟(曹操本姓夏侯氏)勇猛善战,十四岁时有人羞辱其师,他便将那人杀死。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后与吕布军交战时,被流矢射瞎左眼。自此后便多为镇守之将,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亲自担土,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220年病逝。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纵观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廉洁奉公,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由此可以看出夏侯惇为人做事的特点!他被曹操屡次升迁原因有六:

其一,有人辱其师,而杀之。在此我认为其老师并不是武师而是文人,必受其大辱,恰巧被夏侯惇撞见或者知道。为老师而杀了此人。可见夏侯惇尊师重道,义气深重。此曰为礼

其二,夏侯惇虽为宗族血亲,但不以权谋私,一生奉献给军队。奉公廉洁,一生不置产业。此曰为廉。

其三,在任职济阴太守时,当时大旱,蝗灾,夏侯惇截断了太寿水,形成了一个池塘,亲自担土,率领士兵种稻耕田,避过了缺粮的危险,百姓皆受益。此为仁

其四,夏侯惇忠于曹操,当时各将领都授予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受汉朝官职,便上书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属于汉朝同僚,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号,可夏侯惇依然强烈请求,最终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封其为魏前将军。此为忠。

其五,他为人俭朴,曹操每有战功都会给夏侯惇很多财物,但是他一分不留,全部赏赐分给将士,此为义

其六,夏侯惇勇猛善战。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因此失去左目。此曰为勇。

夏侯惇无论是军功还是个人魅力,曹魏一朝无人能出其右。论军功一有定鼎基业之功,早期冲锋陷阵,后期都督后方,保障后勤供给。还曾都督青徐,保障东南稳定,张辽亦在其管辖之内!论人格魅力,内有宗室血亲之身份,外有奉公廉洁,一生不置产业,死后无余财之品格。不管是军中还是在族中夏侯惇都是长者,是曹魏军中的柱石之臣。族中的威信最高者,似此样人,曹操不升他的官升谁的官。这就是曹操为什么屡次升迁夏侯惇的原因。而且升迁速度是最快的。仅比曹操低一级。





老孙历史讲评


夏侯惇简介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开国元勋,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

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死后谥为忠侯。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在演义中,夏侯惇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悍将,拔矢啖睛让读者印象深刻。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在正史当中,夏侯惇名位很高,可说是曹营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狠角色。可是,夏侯惇凭什么享有高官厚禄呢?

大家都知道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曹腾自然无后,其子曹嵩是过继的夏侯家的孩子。夏侯惇就是曹操的亲堂兄弟。但是曹操的兄弟很多,比如夏侯渊、曹洪、曹仁,都和曹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何唯独夏侯惇最受曹操尊重、信任呢?

夏侯惇也曾经率军作战,但是屡战屡败。

那一年,曹操为夺取徐州,解除后顾之忧,假借为父报仇,进攻徐州。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可没想到好兄弟张邈勾结吕布从身后捅了曹操一刀。曹操急忙撤军,大军回归需要时间。在兖州境内主持政事的有两个人,文官以荀彧为首,武将以夏侯惇为首。

当时变乱突起,各位官员态度不明,许多人在徘徊观望,准备背叛曹操投降吕布。吕布节节胜利,攻占兖州绝大多数的城市。曹操的家人住在鄄城,随时可能陷落,夏侯惇从濮阳出发,率领军队轻装前进,没想到半路上遇上吕布主力。夏侯惇下令死战,勉强击退吕布。可吕布攻占鄄城只是虚晃一枪,真正的目的是夺取兖州重镇濮阳。濮阳是曹军储存粮草铠甲军器的地方。濮阳一失,夏侯惇军心大乱。混乱之中,堂堂一军首领夏侯惇竟然被吕布手下的奸细绑架。正史当中用比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这次绑架。可惜主人公夏侯惇默默无言,整场秀中都没有任何出彩的言行。反倒是夏侯惇部下韩浩挺身而出,斥责劫匪,表示绝对不会因为绑架的是将军,就不抓捕敌军奸细。幸好劫匪胆小,被韩浩一番恐吓之后弃械投降。

后来,曹操听说了这件事情,不但没有安慰夏侯惇,反而对罔顾夏侯惇性命的韩浩多番表彰,认为“卿此可为万世法”,规定以后凡是有被劫持的事件发生,大家不必顾忌人质的性命,尽力杀掉劫匪就好了。曹操对夏侯惇为将能力的不满和轻视,从这件事中略微可以窥见。

之后,夏侯惇跟随曹操出战吕布,被流箭射伤了左眼,性命垂危。虽然后来夏侯惇终于康复,曹操心中却多少有些愧疚,于是没有追究夏侯惇战败的罪责,让夏侯惇继续担任陈留、济阴地区的长官,但从此之后就没有让夏侯惇领军作战了。

(关于夏侯惇的瞎眼,史书描述得非常生动。“拔矢啖睛”让独眼将军夏侯惇名满天下。可是,正史中的夏侯惇对于瞎眼,不像演义那样坦然,更没有吃掉自己眼睛那么夸张。当时军中有夏侯惇,夏侯渊两位名将,大家为了好区别,就称呼夏侯惇为“盲夏侯”。夏侯惇很不满这个外号,心理压力很大。每次照镜子的时候就会生气,夏侯惇一生气就把镜子摔在地上。幸亏那时候的镜子是铜镜,不然夏侯惇不知道要毁掉多少镜子。)

夏侯惇指挥军队不行,管理百姓倒是一把好手。

在担任地方官的几年,夏侯惇政绩出色。有一年大旱,大旱之后蝗虫四起,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粮食一断,前方作战的军队就无以为继。夏侯惇就截断大寿河水,建造了一个大型水库。夏侯惇亲自到工地上挖土背泥,让老百姓很是感动。水库建好之后,夏侯惇督促百姓栽种粟米,让老百姓又有了活路。夏侯惇的水库修建的很牢固,直到魏国灭亡的时候依然还在使用。老百姓都很感念夏侯惇。

因为管理地方有功,在曹操夺取洛阳等地之后,夏侯惇被任命为河南尹。洛阳本是东汉国都,富庶繁华,可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早就残破不堪。夏侯惇招抚流民,安排就业,鼓励耕作,几年下来,洛阳地区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后来,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夏侯惇负责后勤工作,从牙齿缝中给曹操调配到了足够的粮食,成功渡过了军粮匮乏全军败退的危机。也因为这个功劳,在袁绍被攻破之后,夏侯惇以河南尹的身份被任命为伏波将军,在曹军众将领之中第一个拥有了便宜从事的权力。

在楚汉争霸之时,刘备和项羽在前线作战,屡战屡败。可是每次败归关中,萧何总能够为刘邦重新组建一只部队,给刘邦提供足够的钱粮支持,让刘邦能够放手作战,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当刘备评定功臣的时候,认为萧何功劳第一。

正史中的夏侯惇作战能力平平,没有拿的出手的战绩,唯一的一次独立领兵作战还以失败告终。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夏侯惇没有为将之才,却有治民之才。曹操在兖州之时,夏侯惇管理陈留、济阴,为曹军提供军粮,成绩斐然。曹操对阵袁绍之时,又是夏侯惇负责后方调度,解除曹操后顾之忧。曹营之中,夏侯惇堪比刘邦手下的萧何,是个很好的管家。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上表朝廷,前后加封夏侯惇一共两千五百户,为曹营众将第一人。建安二十一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征讨孙权,被任命督全军二十六支部队。大战结束之后,为了表彰夏侯惇的功劳,曹操特意赏赐给夏侯惇歌姬和乐器。曹操在命令中说,当年春秋时代的魏绛因为提出和“和戎”之策,和晋国附近的一些少数民族结盟,双方停战,就能够接受歌姬乐器的赏赐,何况是将军您呢!

当然,曹操此举还有深意。曹操一方面很信任夏侯惇,毕竟两人是兄弟关系,夏侯惇为人也稳重谨慎,另一方面是曹操了解夏侯惇将才不足,虽然担任全军都督,但并不适合率军出战,只要稳住后方就好。

这一年的五月,曹操被封为魏王。魏国建立之后,军中众将都接受了曹操任命的职务,唯独夏侯惇依然是东汉的官职。夏侯惇心中不安,虽然说曹操对夏侯惇非常好,经常在百官面前,和夏侯惇同乘一辆车,让夏侯惇可以随意出入曹操的卧室,但是君臣关系一定要明确。

当时,夏侯惇是汉献帝任命的前将军,曹操是汉献帝任命的丞相,二者同为汉献帝的臣子,两人官阶相差不大。多年之前,曹操需要有尊崇汉室这样一件外衣,可现在曹操羽翼丰满,已经独立建国,诸位将领都已经在曹操手下担任官职了。唯独一个夏侯惇依然还是汉朝官职,自然显得格外另类。

夏侯惇是个聪明人,自然看得懂朝局。如坐针毡的夏侯惇主动求情出任魏国官职。接到夏侯惇的请求,曹操开始还不同意,曹操说:“我听说最优秀的君王是把臣子做老师,次一等的君王是和臣子做朋友。将军您是尊贵而有德行的人啊。像我这个小小的魏国,怎么能够委屈您,让您来做臣子呢?”曹操的回复中满是对夏侯惇的敬意,不过仔细品味却也有弦外之音,毕竟夏侯惇再怎么优秀,曹操再怎么谦逊,依然是君臣关系。

当夏侯惇再次请求之后,曹操答应了夏侯惇,任命夏侯惇为魏国的前将军(当时军中的最高将领)。等到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夏侯惇更被任命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夏侯惇和曹操有兄弟关系,有治民之才,又懂得谦逊退让,明白臣子的本份,夏侯惇才能成为曹营众将第一人。


胡乱看一点东西


忠厚,英武,廉洁,英勇,亲民


戎飞向前冲


任贤不避亲。


大虫197538578


因为曹操打野,夏侯惇辅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