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貨幣——布幣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

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前人也有的認為布即錢鎛之鎛的同音字。布幣分空首布和平首布。

布幣,出現於春秋早期,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週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

把銅用來作為貨幣,也許是從仿鑄貝開始的。銅貝也有幾種:有些凸起得更像真貝,鋸齒紋成曲線;有些則比較扁平,鋸齒紋成直線。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生產工具日益顯得重要,於是人們在交換時就將刀、鏟、紋輪等作為貨幣一樣使用。一個地方對一種生產工具用得最多的話,這種生產工具就變成了這一地區的貨幣。

從農業工具演化而來的貨幣,到了戰國時就形成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幣錢。 “布幣”乍一聽,好像是由布料製作而成的,但其實它也是一種金屬貨幣。古代有一種農具叫做鎛,布幣的形狀就很象鎛,由於“鎛”、“布”同音,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很象鎛的錢幣叫做“布幣”了。

布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重要的階段——鏟形階段,這是第一個階段,首空可以納柄,所以稱之為空首布。第二個階段,布首已不空,變成平實,所以又叫平首布。而空首布也有很多種類,最早的空首布特別粗大,科就是農具鏟。這大概是由正式農具演變成貨幣的過渡形態,可以說這是最早的布幣。

還有一種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兩面大都沒有文字。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這種又可以分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種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空首布中有些比較小型的,上面有兩個字,如濟釿、艴、釿、東周、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個字的。

布幣的形制到了戰國時代發生很大的變化,已由空首變為平首、由大變小;這時的布大致在可分為四類: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和雜形布。

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後變為平首布,無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后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

到戰國晚期,隨著圓形錢的出現,布幣出現衰退趨勢,至秦統一,圓錢、布幣也完成了其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兩漢之際的王莽政權時期,又曾鑄行平肩方足布幣,但為時很短,可視為一種返祖現象。

古代貨幣——布幣


布幣是先秦同期貨幣中流傳期較長的品種,它的形制是仿照當時的生產工具“鏟”。自殷周時期,便已有尖足空首布流通;莽漢之後,布幣完全退出社會錢幣系統。布幣初期製作粗糙,空首無銘刻,形制肖仿鏟工具;後期製作益精,首為實首進而為平首;足由尖足漸變為平足,繼而為圓足,並且考慮到錢幣的流通便利,出現單孔布、三孔布等幣型。幣孔的開鑿,便於繩穿提攜,易於流通。

布幣可分為兩大類,即空首布與平首布。其中空首布可分為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聳肩尖足空首布;平首布可分為釿布,銳角布,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三孔布。

古代貨幣——布幣

五蓮縣博物館館藏的一件戰國布幣,1974年,在五蓮縣潮河鎮丹土遺址出土。高5.5釐米,寬3.7釐米,厚0.3釐米。銅質,圓肩橋襠布。正面鑄有陽文:“梁充釿五十二尚寽”。背面為素面。

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布、刀等幣。王莽曾一度仿製布幣通貨。布幣在春秋戰國時通貨550餘年,為國家興旺發達作出了貢獻。

布幣錢文對稱還應用於建築上,如明朝建築北京天安門左右兩邊格局是相對稱的。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第三套人民幣2元券右上有古布幣圖案水印、示意祖國貨幣文明史遠源流長。第三套人民幣2元古布幣水印,曾一度被收藏錢幣愛好者以30倍價格換取。

布幣反映了我國錢幣文化豐富多彩,是我國貨幣史星光燦爛的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