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伊甸湖》。是一部老電影了,沒有看過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這是一部恐怖片,我個人很喜歡恐怖片,經常會在網上找片源。說實在的,《伊甸園》在畫面和劇情上的恐怖指數都不是很高,最起碼對於我這種愛看恐怖片的人來說是這樣的。但是這部電影所表現和傳達的信息卻讓人有種不寒而慄之感,兇殘、冷漠、暴躁、自私又懦弱,影片從幾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身上直麵人性的初始和根本。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首先想到的是荀子的性惡論,“人之生也固小人”。人性本惡這一觀點雖然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但我覺得卻基本屬實。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真的需要一個明確的標準,很多人或者說幾乎所有人都沒辦法下這個定義,一家之言也無法服眾。但是如果有一件具體的事情發生了,就比較容易做出判斷,頂多只會因為旁觀者的立場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觀點而已。那判定者對於這些善與惡又是如何確認的呢?在我看來其思考方式來自於一個人成長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生命初生,求生的本能會製造出一些你我眼中的惡;幼童懵懂,他們很容易進行隨意的殺戮,沒有憐憫也沒有善念。有人會說這是因為他們還小,還不懂事。然而正是因為他們還小,還沒有受到周遭環境影響的時候,孩子們所表露出的才是天性、本性。他們也還沒有接受足夠的教育,在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才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善惡觀,他們才會學會用文明去抑制或掩蓋內心的惡。但是不要拿孩子還小不懂事這個理由,沒有經過修飾和隱藏的才叫做天性。生命本身都是充滿殘忍和血腥的,所以才需要有文明來妝點。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性中就沒有善了,我從不否認人性中的憐憫與善意,我也看到過許多來自他人的善舉,但這些種種都是經過後天的教育塑造而成的,這些善念都只是一種習性而不是本性,生物的本能從不曾有過善良,以前如此,以後也這樣。人的天性本性始終是惡的。

在影片開頭,導演借有一段廣播表達了部分觀點“無力的家長無法控制自己孩子的行為”,“要把尊重的思想帶入學校和社區”,“讓家長去參加如何為人父母的課程”“孩子需要學東西”。而這些種種所帶來的後果都在影片裡得以體現。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片中,家長看起來就像是專橫的暴君,全是憑藉咒罵體罰來管教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完全掌控住了自己的孩子,其實這恰恰體現了家長的無力。他們沒有辦法也沒有選擇,除了打罵之外,根本無法與孩子交流。成長環境決定孩子的品信和將來。這種暴力教育,久而久之就會扭曲掉孩子的內心,暴力因子會逐漸滋生並隨著他們的成長而日漸壯大。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突然想到了網絡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為人父母,是大多數人都可以有的體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成為合格的父母呢。很多的家長總是自認為對孩子好,習慣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之前看到過這樣一條新聞“曾被送入網戒學校的16歲少女傷父弒母”,新聞講述的是犯罪嫌疑人因被父母強制送入網戒學校懷恨在心,捅傷父親殺死母親。之所以提到這篇新聞是因為新聞中的父母就是一個和影片中一樣的典型。父母缺少和女兒的溝通交流,在女兒面前維持的都是一副嚴厲的形象。不顧女兒的反駁與拒絕,強行將其送入了網戒學校。對於網戒學校,相信大多數人都有了解。16歲的少女在網戒學校裡經歷了四個多月的折磨,最後從裡面成功逃脫。她心中的怨恨與怒火讓她做出了這種惡。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雙方應該是平等的身份,要有平等的交流。

此外,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就像一句俗話說的那樣: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在電影中,那幾位家長都是一些粗暴自私又蠻橫的人,搶車位、滿嘴髒話、逃避責任。本來可以有說有笑的,當一聽說自己的子女戳破了主角的後車胎,立馬變了一副嘴臉:“不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在最後的場景中,原本還在幫助女主角的大人們,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更是直接撕去了偽裝,“這裡是我們說了算。”有了這種的父母,孩子會成長成影片中的樣子也就絲毫不覺奇怪了。

為人父母從來都是人生所必須學習的課程。

影響孩子的除了父母,還有就是那些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在影片中一起行動的有六個孩子,五男一女,算是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有一個負責發號施令的統治者——布萊特,還有三個追隨者以及兩個懦弱的從屬者。這就構成了一種比較穩定持久的階級結構,即某種強權結構。這使得男主角史蒂夫在被孩子們抓住折磨的時候,哪怕有個別孩子認為這件事情不太好但也不會出面阻止,反而在布萊特的威脅之下所有人都成為了幫兇成為了參與者。這個場景也是整部電影最為壓抑的地方,前期雖然雙方有矛盾,但是衝突並沒有上升到這種傷人性命的程度。這個地方可以說的東西有很多,強權引導下的集體之惡也開始向集體自發的作惡轉變。在之後,原本還需要布萊特強制要求的幾個人已經開始自發墮落。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強權引導下的集體之惡是最能凸顯人性中的懦弱與自私的。如果其他幾個一開始沒有想傷害男女主角的孩子能夠勇敢地拒絕布萊特,那麼故事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可是他們並沒有,他們也不可能會有。因為人都是自私的,為什麼要冒著與布萊特反目甚至是被欺負的代價去拒絕傷害陌生人呢?哪怕為此會要了男女主角的命?影片中將這一點表現到極致的是那個六人群體之外被孤立和欺負的小男孩亞當。

在女主角珍妮一個人想要逃出伊甸湖去求救的時候,剛好碰到了亞當,因為傷勢以及不認路,珍妮求助了亞當,希望亞當能讓他的母親帶珍妮進城。但亞當卻欺騙了珍妮,並將其帶入了與布萊特等人約定好的埋伏圈中。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這一個情節我特地反覆看了多遍,就是為了觀察亞當的表情。當珍妮問道“我們為什麼不跟著路標走?”的時候,亞達沒有任何猶豫“這條路更快一點。”第一次看的時候不瞭解,還在想這個被弱弱的小男孩是要爆種的節奏。之後的每一遍,看到這裡我心裡的寒意就加深一分。亞當會不清楚珍妮被抓到的後果嗎?就算他真的不清楚,也可以選擇假裝沒有看見過珍妮,反正又沒有人能知道,但可能是找不到就會被布萊特等人毆打吧,所以他選擇了欺騙珍妮。讓珍妮落入了布萊特等人的手中,面臨被燒死的危險。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在珍妮從火場逃脫的時候,布萊特用亞當當做人質,想要脅迫珍妮回來,並威脅說珍妮要是不回來就燒死亞當。然後亞當就大聲地向珍妮呼救。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對亞當的怒火上升到了頂點。如果珍妮為了救他回來了,那麼情況很明顯——珍妮會被活活燒死。亞當會不知道嗎?不可能不知道的。但他還是喊了,因為珍妮死了和他無關,哪怕是因為他而死。慶幸的是珍妮沒有回來。

人性中的懦弱與醜惡不管是哪個民族都一樣,這是人類共通的天性。

全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句話,一句是布萊特說的“你知道監獄是什麼樣子的嗎?你進去過嗎?你老頭進去過嗎?”教育不足的後果在這裡表現的淋漓盡致。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另一句就是結尾處那位死去了女兒的媽媽說的

“他們還只是個孩子。”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這又讓我想起02年的藍極速網吧事件和06年的北京少年虐殺案。前者造成了24人死亡、13人不同程度受傷,但4名青少年中一人因不滿14歲而免於刑事責任,另外三人也因未成年僅分別被判兩人18年和一人7年,其中有一人更是在法庭上拒絕道歉。整整24條生命,用總共43年的牢獄之災就抵消了。後者是四名青少年殘忍虐殺了一位36歲的婦女,而後分別被判17年、14年、17年、和9年,其中兩人為17歲,另兩人則分別為19歲和16歲,哪怕年齡已滿18週歲,也僅僅被判17年,別說死刑了,連無期也沒有。

他還只是個孩子……他的本性其實並不壞……他也不是故意的……他還不懂事……我看到過太多這樣的話語,乍一聽感覺挺可伶的,但錯了就是錯了,不管是誰,做了惡就要承擔,自己或者其他人,總要有人來擔著,而不是把責任丟給年齡。想到了一句很喜歡的話:上帝創造的世界一定是公平正義的,如果有人犯了錯,他就該支付代價,當斷手的斷手,當斷腳的斷腳。如果人犯了錯又能不支付代價,那誰還相信上帝的榮光呢。我不信上帝,但我選擇信這句話。


性本惡——《伊甸湖》觀後感

最後我要做一點聲明,在我前文所提及的一切善與惡都是建立在人類道德觀念之上的。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那麼一切都是為了生存,是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演變。因為我們都想更好的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