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家埃爾德雷德·瓊斯去世,《非洲文學批評史》出版

撰稿丨嚴步耕

據《塞拉利昂電報》報道,享譽世界的非洲文學批評家埃爾德雷德·杜羅西米·瓊斯

(Eldred Durosimi Jones)

,3月21日凌晨1點,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逝世,享年95歲。埃爾德雷德·瓊斯是非洲文學最重要的文化學者和文學批評家,終身致力於向世界推廣非洲文學,是現代非洲文學研究的先驅之一;與此同時,他在莎士比亞研究方面有著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同樣來自於塞拉利昂的維和外交官阿比奧頓·威廉姆斯,近日致信英國《衛報》證實了這一消息,特別為他撰寫了訃告。阿比奧頓·威廉姆斯是埃爾德雷德·瓊斯的學生,是現已解散的海牙全球正義研究所最後一任主席。在訃告中,阿比奧頓·威廉姆斯高度評價了埃爾德雷德·瓊斯在非洲文學推廣和莎士比亞研究兩方面的世界性貢獻,稱他為博學的對話主義者和德高望重的學人。在塞拉利昂的媒體網站上,塞拉利昂人在埃爾德雷德·瓊斯的訃告下面紛紛跟帖告別,將之稱為“塞拉利昂的偉人”。

1925年1月6日,埃爾德雷德·瓊斯出生於塞拉利昂的克里奧爾部落族群,母親擁有牙買加血統。早年就讀於CMS文法學校

( CMS Grammar School )

和福拉灣學院

(Fourah Bay College)

,在當時這裡被稱為“西非雅典”。在1953年,就讀於著名的牛津基督聖體學院

(Corpus Christi College,創立於1517年)

學習英國語言文學專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的當年,埃爾德雷德·瓊斯回到福拉灣學院,在那裡教授英國文學。1964年,當選為英文系教授和主任。福拉灣學院隸屬於達勒姆大學,他在1962年憑藉對伊麗莎白和雅各布戲劇中的黑人研究而獲得博士學位。翌年,出版了對非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奧賽羅的鄉巴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中的非洲人》,將莎士比亞研究引入非洲大地。1966年,獲得第一屆世界黑人藝術界藝術批評獎。1974年,被任命為學院院長。

批评家埃尔德雷德·琼斯去世,《非洲文学批评史》出版

埃爾德雷德·瓊斯

自1968年起,埃爾德雷德·瓊斯成為極富影響力的文學研究雜誌《今日非洲文學》

(African Literature Today)

的首任編輯,並主持編輯工作長達三十餘年。在往後的歲月裡,他終身致力於推介和研究非洲文學,對非洲文學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橋樑作用。隨後,他在非洲、英國和北美洲各所大學裡參與建立了非洲文學研究中心,成為享譽國際的非洲文學批評家。

除去非洲文學研究外,埃爾德雷德·瓊斯從牛津求學回國後,終身致力於塞拉利昂的文化建設。在撒哈拉以南最古老的非洲大學塞拉利昂大學服務了三十餘年,從講師到教授,從主任到副校長。由於近現代史上,塞拉利昂飽受內戰的困擾,埃爾德雷德·瓊斯在大學裡不斷幫助年輕人,成為塞拉利昂乃至非洲最富魅力的大學教授之一。2002年,英國非洲研究協會授予他非洲傑出人才獎。

不幸的是,1985年從塞拉利昂大學退休時,埃爾德雷德·瓊斯幾乎已經失明,他的妻子Marjorie Jones一直幫助著他的文學研究事業。憑藉強大的韌性和適應能力,失明後的他重新學習盲文,繼續著自己的學術追求。除去早期的博士論文作品外,他還著有研究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文學研究著作《論沃萊·索因卡的作品》

(The Writing of Wole Soyinka)

和《伊麗莎白在非洲的形象》

(The Elizabethan Image of Africa)

等。201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個人回憶錄《弗里敦紀事:雙旗下的人生》

(The Freetown Bond: A Life under Two Flags)

,講述了自己在殖民地時期和塞拉利昂內戰時期的個人生涯。

批评家埃尔德雷德·琼斯去世,《非洲文学批评史》出版

《弗里敦紀事:雙旗下的人生》(The Freetown Bond: A Life under Two Flags)

由於埃爾德雷德·瓊斯在非洲文學研究方面的世界性傑出貢獻,他先後獲得了英國語言文學名譽教授、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英國皇家藝術學會銀質獎章,並在2002年當選為牛津基督聖體學院榮譽院士等。

今年的1月6日,是埃爾德雷德·瓊斯95歲生日。在他生日之際,非洲學者泰居莫拉·奧拉尼央和阿託·奎森主編的《非洲文學批評史稿》收錄了他的文章,該書中譯本由陸建德作序推薦,蔣暉進行長篇導讀。在蔣暉的長篇導讀中,特別提及了《史稿》收錄的埃爾德雷德·瓊斯《學術問題與批評方法》一文。在蔣暉看來,埃爾德雷德·瓊斯撰寫於1964年的那篇文章,代表了非洲學人在非洲民族主義高漲時期急於建立非洲本土的美學體系的熱切渴望。在文章中,埃爾德雷德·瓊斯分析了非洲文學的境況和大學教育的困境,寄希望於非洲本土的人文學者和科技精英,呼籲非洲文學批評研究的教育紮根,尋找和穩固非洲本土的審美品位,建立非洲文學的美學標準。

《非洲文學批評史稿》是由非裔學者編纂而成的第一部非洲文學研究成果著作,收錄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論和批評文章,囊括了法農、桑戈爾、索因卡、恩古吉、阿契貝、馬哈福茲、戈迪默等人關於非洲文學的重要論述,不僅系統地呈現過去幾十年非洲文學研究取得的業績,也探討了非洲文學及其研究內部的深刻分裂。

在這部上下兩卷的文化批評史稿中,既可以讀到非洲本土知識分子為民族獨立運動所激發的深入思考——何為非洲文學?非洲文學應該由什麼語言寫作?“非洲作家”應該具有怎樣的身份意識與責任感?反獨裁小說與社會現實主義小說產生了怎樣的批判效果?如何於籠罩在非洲文學之上的後殖民、後現代理論的迷霧森林裡穿行,從非洲學者對日益破碎的西方理論話語的批判中,辨識出重建整體視野的可能。

或許,在埃爾德雷德·瓊斯去世之際,重讀他在1965年撰寫的《學術問題與批評方法》,能夠感受到非洲學人們和作家們對非洲文學及其研究的努力與困境,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非洲文學及其研究方面的來龍去脈和歷史進程。下文選自《非洲文學批評史稿》,由出版方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授權刊發。

批评家埃尔德雷德·琼斯去世,《非洲文学批评史》出版

《非洲文學批評史稿》,[尼日利亞]泰居莫拉·奧拉尼央、[加納]阿託·奎森主編,姚峰等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學術問題與批評方法

作者丨埃爾德雷德·瓊斯

譯者丨尹晶;校譯丨姚峰

現在是重新定義英語文學這一學科的時候了,新定義要把所有英語文學收入旗下。英語大學的傳統教學大綱並不甘願承認此舉的必要性,或許我們可以理解其中的不情不願。不過,即便在非英語地區,仍有很多人使用陳舊狹隘的定義,將英語文學定義為英國文學。在這所大學學院,我們已將一些非洲英語文學引入了學位課程的早期教學大綱,並正在考慮使其佔有更重要的一席之地。若想維持文學與生活的重要關係,這勢在必行。

因為長期以來,對我們而言,文學意味著研究這樣的作品:這些作品發生在陌生的背景中,脫胎於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文學給人虛假之感,似乎與真實生活毫無瓜葛——至少對許多學生而言是這樣的。長久以來,他們努力瞭解環境和傳統,因此常常錯過主要內容。我在這裡說的,不是我們大學裡的好學生,而是普通學生。如果我們對脫胎於熟悉環境和熟悉生活境遇的文學作更多研究,就會建立一種至關重要且容易錯失的聯繫。這種方法絕不會否認偉大文學的普世性,絕不會否認非洲以外的文學與非洲大學課程大綱的相關性。

我們一旦開始思考非洲英語文學,甚至非洲法語文學,便很快認識到讀者主要不是非洲人。大多數出版商居住地和工作地是在產生了非洲文學的環境之外,而決定出版或不出版哪些作品的,正是他們。大多數批評家也不在這些作品的誕生地生活。因此,非洲作家的地位主要在非洲之外決定。這就造成了一些評價幾乎會讓許多頗有見識的非洲讀者驚恐萬分,比如,他們認為非洲以外的批評家對圖圖奧拉過譽了,他的地位肯定配不上那些鋪天蓋地的讚譽。

當然,非洲之外的人完全有權參與非洲文學批評,應該也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如果主要的批評聲音來自非洲之外,就會帶來危險,作家們可能會逐漸強調那些外國讀者需要的價值觀念。這就會產生非洲人創作的僑民文學

(expatriate literature)

,導致錯誤的藝術價值觀念。

非洲大學的任務是培養一批具有鑑別力的非洲文學讀者。將非洲作家列入專業教學大綱,只是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一要求。我們的工程師、化學家、經濟學家、神學家和他們的孩子應該成為批評大眾

(general critical public)

的中流砥柱。大學教學大綱的各個部分均認識到一點,即需要指導學生閱讀其專業領域之外的書籍。每次課程改革,都應讓所有非洲學生注意到這樣的作品——這些作品通過想象探討非洲生活方式的影響。通過校外進修部門

(extra-mural department)

和教育部門,大學還可以設法使大學之外的人,對非洲文學作品產生更強的興趣。

批评家埃尔德雷德·琼斯去世,《非洲文学批评史》出版

埃爾德雷德·瓊斯

英語專業學生還有一項任務,以特別的方式將自己的才華用於非洲文學的批評和探討工作,展現單部作品的特徵,確立一般的批評標準。評價非洲以外的作品時使用的許多方法也適用於這一任務,但我認為,我們應該清楚非洲文學創作的獨特狀況。

我們討論的雖是一種新興的文學,卻深深紮根於過去。這一新興文學一出現,便直接與其它地區的文學競爭,那些文學久負盛名,是評價非洲文學的標準。我們談到英語詩歌時,面對的是大量久負盛名的作品,已被許多批評家探討了很長時間。我們很難將非洲文學視為一個整體。

我們來看看詩歌。我們可以在一些選集中,看到那些觸手可及的詩歌,如巴錫爾(Bassir)的《西非詩歌選集》

(Anthology of West Africa verse)

、蘭斯頓·休斯的《非洲文萃》

(African Treasury)

和佩吉·魯絲·富爾德

(Peggy Roother Foord)

的《黑暗與光明》

(Darkness and Light)

。他們根據自己接觸作品的感受或通過複雜的傳播渠道選擇詩歌。但是,讀者並未因此有了評價單個作家作品的機會,而且錯誤地呈現了非洲詩歌的狀況。非洲需要的是大量單個作家的詩集單行本薄冊,每個作家的作品可藉此被視為整體。我們應該根據這些詩集來編制選集。我明白,為某些詩人創造市場時,編制選集的方法頗為有用,我們應心存感激。穆巴瑞出版社

(Mbari Publications)

現在開始出版單個詩人的詩集,這是我們亟需的。選集確實應該晚些出。無論大學出版社能為出版單個詩人的詩集做些什麼,都是對非洲文學的巨大貢獻。這是批評家們用來從事批評的材料。

我們討論的是一種大有前途的新興文學,但尚未取得多少成就。因此,批評應審慎而明智,不可自命不凡,應盡力展現作品的潛能,而非任其被冷漠的批評毀掉。這可能會傷害許多學者的感情,但我要盡力說明我的意思。就以尼日利亞為例。

當今,非洲一些最好的作品來自尼日利亞。我認為尼日利亞在非洲文學中的領導作用與以下事實密切相關,即尼日利亞仍支持廉價小冊子構成的大市場。有人告訴我,不管哪天在奧尼查

(Onitsha)

的市場上,都能數得出60多種不同的小冊在售,囊括了所有主題。瓊斯-誇泰

(K.A.B. Jones-Quartey)

目前正在撰寫一部阿齊克韋

(Azikiwe)

博士的傳記。他最近告訴我,光寫總督的小冊子就不計其數。此外,還有用尼日利亞語言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所有這些作品的文學質量也許很高,也許不高,但人們如果沒有這種寫作實踐,那麼優秀作品可能會隨之消亡。

優秀作品需要肥料,就像植物需要肥料一樣。這些數不勝數的廉價小冊子,都是值得學者關注的,而在這種關注中,還應有一絲同情。這種文學讓文學作者的道路變得順暢,能夠克服寫作經常會給讀者和作者帶來的限制。學者至少可以與各個層次的文學作品保持聯繫,提煉出其中的精華。我們往往埋頭於研究精裝書中的材料,卻忽視了廉價的寬幅報紙。我所提倡的就是平衡。

我在薩瑟蘭夫人

(Mrs Sutherland)

於阿克拉建立的戲劇工作室的運轉中,看到了這種平衡的意味。在逐步建立國家劇院的過程中,工作室上演了各種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只要作品有用,就不會拒絕。探討一種新興文學時,這種態度至關重要。批評應該寬容,出版應該自由。

不過當然,若我們對低劣文學讚譽有加,也會扼殺優秀文學。我們因同胞創作出的作品感到自豪,往往不吝溢美之詞。我們應該始終對我們的批評有所控制。

作者丨嚴步耕

校對丨陳荻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