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文|琪雪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小姨多鶴》是嚴歌苓2008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和嚴歌苓其他作品一樣,這部小說的側重點在於關注特殊歷史時期女性的命運。

小說主要講的是,日本女子竹內多鶴艱難曲折的人生經歷。戰爭結束後,張儉父母買下日本孤女午內多鶴為其家庭傳宗接代,以彌補張儉之妻朱小環無法生育的遺憾。從那之後,多鶴就加入了一個特殊的家庭,在這個家庭裡多鶴為張儉生兒育女,並與他們相依為命,最後成為了家人。

正如作家李敬澤評論的那樣:這樣的一部小說,它會感動人、觸動人,會讓我們想——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設身處地地想,想的時候或許是矛盾的、困難的,但正是在這矛盾和困難之中,我們免於僵硬和乾涸,我們發展出更為充沛的道德想象力。

《小姨多鶴》這本小說給我帶來太多的觸動和反思,在小說中多鶴和朱小環身上我看到了當時那個時代女性的縮影,也看到了現代女性的身影。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對女人而言,有的事情是不會改變的。就像人們一提到女人就自然想到孩子、愛情、婚姻家庭一樣。

在我看來,《小姨多鶴》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家”。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孩子既是親情的傳遞,是精神的寄託,更是對溫暖家的嚮往

多鶴是一個可憐的女人,她和眾多代浪村村民一樣是戰爭的犧牲品。在那段經歷中,她失去了所有的親人,被當作牛羊一樣進行買賣。最後,以七塊大洋被張家買回去當作生孩子的工具,從那時起多鶴在張家存在的意義那便是給張儉生孩子。

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麼多鶴會願意在張家當一個生孩子的工具?畢竟在很多電視劇中,可以看出日本人是很崇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一套的。倘若多鶴不願意如此卑微活著,她完全可以選擇自盡。

直到我看到書中這一段對多鶴心裡的描寫:“世上沒有多鶴的親人了。她只能靠自己的身體給自己製造親人。她每次懷孕都悄悄給死去的父母跪拜,她肚子裡又有了一個親骨肉在長大。”

我才明白,原來孩子對於多鶴是親人,多鶴之所以無怨無悔地給張儉生孩子,是想要給自己製造親人。如果說張儉把多鶴當成生育工具,多鶴又何嘗不是利用張儉呢?

語言不通的多鶴註定融不進張儉他們的世界。沒有親人的孤獨,以及代浪村村長派人槍殺村民的心理創傷,讓多鶴無所適從。想要活下去,她需要親人的溫暖,需要親情的滋潤,所以她願意和一個不愛她的男人生孩子。孩子於她不是風花雪月下的浪漫,而是孤獨下渴望獲得溫暖的灼熱的心。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多鶴劇照

孩子對於張家而言,是傳宗接代,傳遞親情的作用。於多鶴而言,也是如此。一場戰爭,讓她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女。她想念家人,想念代浪村,想念遠在千里的故鄉。而孩子便是她最好的精神寄託。所有人都認為多鶴成了張家生孩子的工具,可我卻認為張儉才是多鶴生孩的工具,她和張儉不過是互相利用罷了。

而將孩子作為精神寄託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多鶴那個年代,在現在社會也普遍存在。

還記得《小歡喜》中陶紅飾演的宋倩和英子爸爸離婚後,獨自一個人拉扯大英子。在她心裡,英子就是她的全部。只要英子好,她做什麼都願意。

在生活,其實有很多“宋倩”們,她們大多經歷過失敗的婚姻,或者一個不那麼滿意的婚姻。她們內心情感需求無法在婚姻中得到滿足。於是,將所有的希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他們是最希望自己孩子幸福快樂的人,卻不自覺地想要控制孩子的一切,因為控制孩子會讓她們更加有安全感。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她們對孩子表現出的控制慾,無非是由於太過在乎,太害怕失去,她們將孩子看成她們的唯一。其實,與其說是孩子依賴她們,不如說過是她們依賴孩子。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大學後會產生強烈空虛感的原因。

有時候,血緣真的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將每個獨立的個體串聯成家。而一個小小孩子不僅僅是親情傳遞的媒介,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寄託。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愛情是可望不可及的遙遠,面對愛情和家的抉擇,需要有“湊合”的智慧。

多鶴被買回張家後,就面臨著一個奇怪的三角關係。在三角形的每個頂點,分別站著多鶴,張儉還有朱小環。作者一開始就將朱小環刻畫成一個刁難潑辣的女人,這樣的形象讓所有人都為多鶴接下來的命運而擔憂。

朱小環一開始確實對多鶴是恨的,是嫉妒的,可是當她知道多鶴身世之後,又對多鶴充滿的同情。那種愛恨交織的情感,想來也是不好受的。

其實,在張家委屈的不僅僅是多鶴,還有朱小環。要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和別的女人生孩子,這樣的痛又豈是常人可以受的?

有人說朱小環這種“湊合”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自欺欺人,可我卻認為,她的“湊合”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

多鶴隱忍內斂,又有令人嘆息的遭遇,這樣的女人會絕大部分男人產生強烈的保護欲,對於像張儉這樣富有同情心的男人更是一種致命的吸引。形影不離地相處使的多鶴和張儉真的擦出了愛情的火花。苦命的多鶴也擁有了值得一生回味的愛情。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多鶴和朱小環劇照

可是,這段情感對多鶴有多甜蜜,對朱小環就有苦。她和多鶴分享張儉的身體那是迫不得已,這樣的迫不得已在她心裡難受時候,還能用張儉曾經一心一意來讓自己感受一些。可是,當她發現多鶴和自己丈夫偷偷約會時,她是真的傷心了。因為,這意味著丈夫的主動背叛。

朱小環的這段遭遇和《安家》中的闞太太遭遇是一樣的。

闞太太從闞文濤落魄時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為了讓闞文濤事業有起色她一邊帶著孩子,一邊四處奔波,為了讓闞文濤能夠有穩定的後方,她心甘情願當他背後的小女人。卻沒想到自己心甘情願的付出,遭到了丈夫出軌的背叛。

女人和男人不同,女人是情感的動物,比起物質,她們更加註重感情的需求,尤其是愛情的專一。所以當闞太太發現闞文濤不忠後,她沒有選擇沉默而是選擇反擊。不動聲色地調查家裡的財產,默默找好離婚律師,一切準備妥當後才找闞文濤攤牌。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闞太太的這種行為和現代獨立自主的新女性形象相符合。可是,朱小環畢竟不是闞太太。面對丈夫的背叛,她選擇的是與闞太太迥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她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湊合”,因為她明白“張儉和多鶴那段情斷不了,只是暫擱在那裡。或許生生去斬斷它是不對的,反而幫著它生了根。所有的兒戲你不能去生生地斬斷,本來兒戲自生自滅,你一斬,它疼了,它反而至死不渝了。”

朱小環雖然沒有現在女性的獨立張揚,可是看事情卻看得很透徹,正是因為她看得清楚,也心裡明白,才選擇“難得糊塗”的處事態度。這樣的態度,保全了多鶴和張儉,保全了她和張儉,也保全了她們那個小家。試想想,倘若朱小環也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直性子,她們那個家怕是早就散了。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人生啟示:生活需要盡善盡美的執著,更需要難得糊塗的“湊合”

在《小姨多鶴》這本書中,作者嚴歌苓描寫了兩種不同處事態度的女人。

  • 竹內多鶴:做什麼事都要盡善盡美,倘若事情做不好,她寧可不做。
  • 朱小環:做什麼事都湊合了事,這裡補補,那裡修修,眼睛睜一隻閉一隻,什麼都可以馬虎烏糟地往下拖。活得不好,可也能湊合著活得不太壞。

而她們迥異的處事態度,也是她們生活快樂與否的根源。

在小說裡,多鶴那種至善盡美的態度,雖然讓她在張家贏得一席之地,可是卻讓她內心備受煎熬。

她曾多次想要自殺,第一次是發現孩子不再喝她的奶水,她認為她和孩子之間那種不可分割的親密關係不再存在了,所以想要拿一根繩子結束自己和孩子生命。

第二次是張儉和多鶴的愛情突然熄滅之後,她感受到絕望和孤獨,她無法容忍張儉突然不愛自己,於是想要結束自己生命。

第三次是在張儉進入監獄之後,家開始變得不像家,這讓多鶴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包袱,覺得自己被親人們拋棄了,於是絕望的想要回和死去的家人團聚。

多鶴的痛苦一部分是不可阻擋的外界環境導致的,還有一部分確實因為自己盡善盡美的態度所致。這種凡事將做到極致的態度,雖然可以讓我們在工作取得一定成就,可是卻也會讓我們陷入視角的盲區。讓人們將目光聚焦在自己不足的地方,而忽略了自己原本的優勢

長期如此,會讓人對自己產生不信任,變得不自信。面對讓人的誇獎,總覺得他人是言不由衷。這種容不得半粒沙子的性格,更是會讓人對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格外在意,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和享受生活過的機會。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而朱小環“湊合”的處事態度,卻處處透露著難得糊塗的大智慧。

朱小環在剛開始知道多鶴存在時候,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讓多鶴能在張家有了一席之地,而她也甘願守著張儉的心,安穩過日子。

在知道張儉和多鶴偷偷約會的時候,她也為丈夫變心而難過,可是她清楚自己深愛張儉,她無法離開張儉,也知道離開張家的多鶴無法生存。所以選擇“湊合”,給三個人彼此一條活路。

當張儉蒙冤入獄,孩子各自都離心時,她還是選擇湊合,和多鶴好好在家過日子,這才有了後面的一家團聚。

在朱小環“湊合”的背後,隱藏著朱小環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她知道要及時享受生活費美好,也知道需要珍惜生活的所有不易。她的“湊合”就像是生活的膠粘劑,將家裡的每一個人都粘在一起。

這種得過且過的處事風格,與其說是欺騙自己,不如說是放過自己。畢竟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都是可以用理來說清楚的,因為理之外還裹狹著界限不明的感情。

《小姨多鶴》|兩個女人,兩種生活態度,卻收穫了同一種的幸福

結束語

多鶴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她經受了那麼多的苦難,幸運的是她遇到了朱小環。在多鶴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的堅韌,我體會到了女性的脆弱。而在朱小環的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的寬容、隱忍。張儉的那個小家之所以在風雨飄搖時候還沒有倒,靠的就是朱小環“湊合”的大智慧。

多鶴的故事是那個時代荒誕的產物,我們雖然不會經歷過多鶴的經歷,卻可以從多鶴和朱小環故事中得到啟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在生活我們不僅需要盡善盡美的執著,更需要難得糊塗的“湊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