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有度 自然天成——讀劉偉其人其畫

劉偉是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的畫家,亦是導師範揚得意弟子之一。入工作室後畫風漸變、品格愈高,在原有的基礎上,畫面更加潤澤、豐厚;線條更加靈動,語言更加準確,立意更加高潔,架構布排,開合轉承更合乎法度。

導師範揚是著名的畫家,其南北融合、獨樹一幟的風格使劉偉在耳濡目染當中,領悟到了創作的玄機,寫生的真諦。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劉偉成績斐然,成為民進會員,晉升為政協委員;赴京深造,聯袂辦展,各地遊歷,結集出書,屢屢見諸報刊。嗟乎!破繭成蝶,該是翱翔的契機了。

我與劉偉相識已久,過從甚密,交情深厚。記得當年山東市美協組織赴太行山寫生,我與劉偉在一處峭壁如削的雲臺之上,仰觀天高雲淡,俯察秋氣嶙峋,豪情滿懷。我倆都愛杯中物,左手把盞,右手執筆,筆走龍蛇,半壺成仙,真個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呀!劉偉可是個大度之人,剛正不阿、不拘小節,眉宇之間透著一股豪氣。他尚武喜佛,號界一,但僅僅只是喜歡佛家學說、禪宗道學在繪畫當中的體現,追求一種境界,而非拘泥於形式。劉偉只是與熟悉的人才健談,幾杯酒下肚,便口若懸河、無拘無束。談詩書畫、談儒釋道、談人生……進而談“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佛理與畫理的關係;力求使自己的畫中充盈著禪的境界。這也是劉偉崇拜導師的地方,他說他進範揚工作室的初衷就是特別喜歡範揚畫中那濃濃的禪意。劉偉從藝的道路,像很多藝術家一樣,可謂艱苦曲折,他沒有置身在良好的藝術氛圍當中,但他化艱難為財富,像在圍城中左衝右突,尋找突破。他在畫室中留下了大量的心得體悟,大量的默默耕耘,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傳統的風骨,這就實現了成功的第一步。後從黃秋園、陸儼少、傅抱石畫法中尋覓到適合自己的圖式和語言,再得成功心訣。近幾年,畫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革、創新是時代的語言,在這個語境中劉偉深感再在小橋流水、可居可遊的創作環境中陳陳相因是不行了,焦慮時時困擾著他,自嘆“齠齡弄墨,迄今無成。”劉偉的焦慮是藝術追求中常有的困惑、徘徊、無助,是突破、蛻變、開悟的前夜,2007年他就毅然踏上了赴京求學的道路。在範揚工作室學習的日子,他說茅塞頓開,悔不早來,零距離地與名家接觸,聆聽教益,接受把手之教,這在此前是不敢想象的。與全國各地的畫家朝夕相處,各取所長,受益匪淺。導師範揚獨到的寫生功夫也使他有了一個全新的感受,從劉偉近期作品中能看出導師獨到的寫生功夫是對他藝術神經的一次觸動。

近期看了不少劉偉的寫生創作作品,能體察出他對導師的心摩,對大自然的酷愛,對天地造化飽遊飫看,挖掘造化自然的變幻無窮以擺脫古人語言束縛上下了不少功夫,在處理點與線的關係,在整體感與局部趣味的關係,宏觀地駕馭整體態勢,而不同以往拘於一筆一點的完美無暇。山水畫作為表達民族語言與形式最成熟的載體,從一開始便與人對自然世界的認識緊密相聯,通過與自然的親合與體驗來體現人的認識觀。他喜歡樹、石、水,更喜歡雲、霧、氣,在雲霧飄渺中靜思人生和畫藝的真諦。雲霧的吞吐之狀也是他思緒移動的記錄,“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正是他追求的理想。當他面對自然時,自能忘卻一切世俗的煩惱,心無掛礙,靜觀萬象、呈現著充實自由的生命博動,這個靜默的自由生命當然會在靜默中吐露光華。劉偉的山水畫有林泉之心,這是師造化之功,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造化自然成為畫家寫生創作的源泉。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劉偉畫風的嬗變是厚積薄發的。他的仁德和他孜孜以求的精神,涵養了他的藝術。陸龜蒙《白蓮》詩云:“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說,月曉風清欲墮時。”要從世俗的功利物慾氛圍中分離出來,昇華自己的畫格,除了學養,還非有欲上瑤池的獨立進求和月曉風清的人格不可,因為前人早說過“畫,心畫也”,風格即人,如斯而已。


(本文作者: 謝景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