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张伯伦:事实上绥靖政策的终结者



被误解的张伯伦:事实上绥靖政策的终结者

什么叫“张伯伦的绥靖政策”?难道绥靖政策是张伯伦搞出来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英国对日本采取什么措施了吗?不痛不痒的李顿调查团,之后就再无下文。

1934年德国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奥地利纳粹党政变,英国人在做什么?麦克唐纳政府在劝法国跟德国裁军到一个水平!

1935年德国正式打破凡尔赛和约限制发展军备,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鲍德温政府在干嘛?明面上搞斯特雷扎阵线号称要领导国联反对侵略,暗地里却跟德国人达成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海军发展到英国35%的水平。更不用说臭名昭著的《霍尔-赖伐尔协定》,实质上允许意大利的侵略了。

1936年,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干涉西班牙内战,鲍德温政府又在干嘛呢?

1937年上台的张伯伦的绥靖只不过是延续了之前麦克唐纳和鲍德温政府的政策。

而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事实是:张伯伦恰恰是绥靖政策的终结者。

我们捋一捋张伯伦任上所谓“绥靖行动”的时间线。

被误解的张伯伦:事实上绥靖政策的终结者

1938年3月,希特勒占领奥地利,英法对此没有太大反应——毕竟明面上是民族自决的结果。1938年5月,希特勒根据民族自决原则,提出了对苏台德的领土要求,一度引发了所谓的“五月危机”。

1938年9月,经过反复几次——英法一度已经准备动员对付德国,之后张伯伦却突然赶赴慕尼黑,跟法国意大利代表一起开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英法“迫使”捷克把苏台德交给德国。注意,英国本身对捷克没有义务,有义务的是法国,但法国完全是依赖英国而行动的,背信弃义的实际上是法国而非英国。而在这次会议达成了一个保证,希特勒占领苏台德,但保证捷克残余部分的领土完整,按他的话说就是“我不想要一个捷克人”。

1938-39年的冬天英法的行动特别有意思,一方面,张伯伦在国会为绥靖政策辩护,宣扬“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另一方面,英法也都大幅增加了军费开支,法国给了军队高达400亿法郎的军事贷款,占法国当年军备预算的80%;英国也把军事预算从上个财年的2.34亿英镑提高到了3.04亿,并把飞机产量提升了一倍多。张伯伦还专门跑到意大利去跟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以及墨索里尼交好,意图拉拢意大利对付德国。

1939年3月15日,德军违反《慕尼黑协定》,大举侵占了捷克的残余部分,并扶植斯洛伐克“独立”。捷克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方针——失去苏台德的捷克自然没有抵抗能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英国当日尽管表示“遗憾”,但也认为“由于捷克政府的行动,英国的保证不再生效”,承认了德国占领捷克的事实,甚至把捷克政府在英格兰银行中的黄金交给了德国。

1939年3月17日,张伯伦在未与任何人商量的前提下发表了伯明翰演说,确定要制止德国和意大利的侵略,阻止德国任何进一步的领土要求——实际上终止了英国多年来的绥靖政策,并向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多个可能受到德国或者意大利侵犯的国家提出了单方面担保。其中,波兰接受了英国的担保,并在但泽问题上采取了不妥协的立场,由此触发了世界大战。

被误解的张伯伦:事实上绥靖政策的终结者

道义上讲,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是站得住脚的,希特勒拿来当借口的民族自决原则确有道理,莱茵兰,奥地利,苏台德都是德国人占多数的土地,让给德国也并不违反道德原则。然而希特勒占领捷克是无可置疑的侵略行动,明显违反了他一直拿来当借口的“民族自决原则”,这激怒了张伯伦并让他放弃了绥靖政策——但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地方在于,张伯伦不是直接对希特勒吞并捷克的侵略行为作出反应,而是为可能遭到希特勒侵略的国家提出保证。很显然,驱使英国人行动的除了道义原则,也包括实用主义的心态。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上讲,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也有其道理,为英国争取备战的时间,实际上英法也是在这么做的。但很显然张伯伦放弃绥靖的方式太过鲁莽了,英国军队在1939年根本没有可能保卫东欧小国,但张伯伦还是这么干了,并且把他那不值一文的保证向贝克做出了许诺——然后英国就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投入了世界大战。所以,就我个人观点而言,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张伯伦错判了实力的对比,就像汤因比在他那本经典的《战史大全》中所说的那样:

  • 如果英国“核心内阁”判断错误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低估了希特勒道德上的不端正,那么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过高估计了英国的力量。这也是十九世纪英国自由党人的习性;因为自由党人虽然良心上厌恶英国传统性的利用其力量来进行侵略活动,但也并未削弱他们所抱有的传统性的英国人信心——即相信这支力量能够有效地被用来作为一种在国际关系中维持法律和正当的统治的制裁手段。在1939年3月17日到8月24日之间,当张伯伦等人听到俄德条约的消息时,那个“核心内阁”似乎相信,英国这只狮子只要用它的前脚爪站立起来和扬起它的鬃毛就可以制止希特勒,并使希特勒心目中的下一个牺牲者得到安全保障。

当然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战前各国,比如波兰、荷兰、比利时的行为,你会觉得更加不可思议。英国好歹是大国,而且有海峡阻隔,这些国家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时,麻木不仁的程度甚至还要更甚,实在是令人惊讶。

我个人的感受是,经过了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弥漫着一股近乎是

集体无意识的颓丧氛围,在面临战争危险的时候大家都倾向于逃避而不是做果断的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