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所有的刀枪不入都曾历经沧桑

文 | 幸运儿1010

图 | 来自网络

《至暗时刻》:所有的刀枪不入都曾历经沧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两国为保本国利益对德采取“绥靖政策”,宣而不战。不到一个月,波兰沦陷。此后,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相继攻陷丹麦、挪威、比利时等国。天性烂漫的法国以为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所以躲在其后静观其变。狡猾的德军却越过防线左翼,从后方进入马其诺,迫使40万英法联军紧急撤退到敦刻尔克。

以上是电影《至暗时刻》的背景。希特勒的闪电战遍及整个欧洲,英法两国岌岌可危。英国国内在对敌政策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工党在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带领下胁迫坚持对德采取“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辞去了首相一职。国家内忧外患,困难重重,稍不留神就会沦陷在德国的闪电战之中。就在此时,丘吉尔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至暗时刻》:所有的刀枪不入都曾历经沧桑

丘吉尔能当选首相并不是因为他优秀得能撑起英国当时的大局,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完全没有政治基础。出任首相之前,丘吉尔可以说是声名狼藉,母亲风流成性,情夫数不胜数,父亲又死于梅毒,这些事情在保守的英国无疑是见不得人的丑闻,再加上他自己从政多年,政绩一塌糊涂,在同僚们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丑。不论从哪方面考虑,丘吉尔都是张伯伦心目中傀儡的最佳人选。

《至暗时刻》是英国的至暗时刻,也是丘吉尔的至暗时刻。

但是,丘吉尔上任后并没有像张伯伦期待的那样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在就职演讲中,他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可台下却一片哗然。在那些坚持和谈的议会人员眼里,他的强硬无异于以卵击石,战胜德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不可置否的是刚上任时的丘吉尔对战争形式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是盲目的。他凭着自己对希特勒的一腔愤怒做了一个决定,让4000英军牵制正赶往敦刻尔克的德军。结果不到一天,4000英国全军覆没,无一幸免。这一错误决定直接导致政敌哈利·法克斯子爵以辞职为由威胁他与希特勒和谈。

《至暗时刻》:所有的刀枪不入都曾历经沧桑

盲目的乐观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后,丘吉尔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绝望境地。他开始恐惧,知道政敌有意为难自己,却敢怒不敢言;想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又害怕负责任......内忧外患步步紧逼,他变得不堪一击,只能用抽烟酗酒的方式逃避着现实的压力。尽管依然仇视希特勒,却将报复的方式改成了粗俗的喃喃自语。一个人真正的至暗时刻是在自我放弃的时候,丘吉尔认输了,他人生的至暗时刻到了。


历史总是充满着惊喜。就在此时,一向讨厌丘吉尔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找到了丘吉尔,并为他另辟新径,建议他去群众那边转转。和国王一席对话后,丘吉尔去地铁寻找民意,英国人民永不妥协的精神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于是,1940年5月13日,他发表了演讲,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获得了英国民众对抗战到底的支持。这次演讲不仅改变了战争局势,还让他成功跻身于世界政治家行列,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几个重要人物之一。

《至暗时刻》:所有的刀枪不入都曾历经沧桑

从盲目到绝望,再到绝处逢生,《至暗时刻》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丘吉尔。伟人并非从出生便刀枪不入,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在经历中不断成长而成的。只是他们的经历比我们更复杂,在我们为成绩、为工作而担忧时,他们肩上扛得却是世界格局和人民的安危。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我们看到的刀枪不入都曾历经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