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歷史——李鴻章的家國情懷》

提起李鴻章,我猜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他覆滅的北洋水師和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吧,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把他當賣國賊來看待。

《不一樣的歷史——李鴻章的家國情懷》


那現在我就反問大家一個問題,不平等條約是他主動去簽訂的嗎?

他也不想做歷史的罪人,更不想做抗旨不尊的亂臣賊子。放眼整個朝廷,只有他去談判和簽訂條約再合適不過。他曾經也說過,“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他已經完成,雖然結果很糟糕。


李鴻章被稱為晚清重臣,更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他的對手都這樣評價和欣賞他,我們自然也應該重新去認識他。

《不一樣的歷史——李鴻章的家國情懷》


他早年追隨曾國藩,在湘軍裡面做幕僚,後來憑藉自己的能力建功立業,創建淮軍,輔佐清王朝鎮壓起義和叛亂,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後來在洋務運動中積極與西方接觸和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促進了洋務運動的發展,提高了清王朝的國力。後來他又建立北洋海軍,積極推進中國近代海軍的建設,他對中國的近代化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一樣的歷史——李鴻章的家國情懷》


雖然他在甲午戰爭中的責任不可推卸,但是他也是受害者。本來撥給北洋水師改進裝備的銀兩都被慈禧太后拿去過大壽了,他根本就沒有辦法,更別說提高北洋水師的戰鬥力了。後來第一輪海戰失利,他下令全艦撤退,雖然最後在威海被日本全殲,但是他出發點是好的,打不贏就撤,沒必要讓他們都去送死。

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是他出面周旋,與列強商討,也是他簽下了一個個條約,揹負了一身的罵名。可他不在乎這些,他在談判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維護清王朝的利益。在去日本進行甲午談判的路上,被日本人開槍打中臉龐,他將此作為把柄,讓賠款由三億兩白銀變為了兩億兩白銀。後來他還說,讓日本人多打他幾槍,然後賠款就免了吧。他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此話一出,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不一樣的歷史——李鴻章的家國情懷》


在甲午條約簽訂後,他一生再未踏足日本一步。有次船在日本停靠,他需要下船換乘另一艘船,他讓人在兩艘船之間放一塊木板,自己寧願冒著危險,顫顫巍巍地走在木板之上,也不願觸碰日本的國土一分一毫。


在辛丑條約簽字儀式上,面對列強的侮辱,悲痛的他將自己的名字合寫在一起,儼然成了另一個字“肅!”

《不一樣的歷史——李鴻章的家國情懷》


1896年清王朝受邀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萬國運動會,李鴻章作為清王朝的代表出席了運動會。當時要求參與國都升起自己國家的國旗,並且要唱各自國家的國歌。在當時大清是沒有國旗和國歌的,面對周圍西方人的嘲笑,他讓人升起了大清的黃龍旗,他顫顫巍巍地走到黃龍旗下唱起了家鄉的小調《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丫,又香又白人人誇……”他飽含深情的歌唱讓周圍在嘲笑的西方人都安靜了下來。他用自己的方式維護了清王朝最後的尊嚴,保全了民族氣節,贏得了世界列強的尊重!

《不一樣的歷史——李鴻章的家國情懷》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客觀公正,不要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他做過的那些事,我們要把人物放到當時的背景中去分析,才能得出不偏不倚的評價。他拼盡全力提高國家的近代化能力,處處維護清王朝的尊嚴,從這一點出發,他就對得起祖先,就無愧於天地。他的家國情懷,值得後世的我們去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