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历史——李鸿章的家国情怀》

提起李鸿章,我猜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他覆灭的北洋水师和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吧,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把他当卖国贼来看待。

《不一样的历史——李鸿章的家国情怀》


那现在我就反问大家一个问题,不平等条约是他主动去签订的吗?

他也不想做历史的罪人,更不想做抗旨不尊的乱臣贼子。放眼整个朝廷,只有他去谈判和签订条约再合适不过。他曾经也说过,“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已经完成,虽然结果很糟糕。


李鸿章被称为晚清重臣,更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的对手都这样评价和欣赏他,我们自然也应该重新去认识他。

《不一样的历史——李鸿章的家国情怀》


他早年追随曾国藩,在湘军里面做幕僚,后来凭借自己的能力建功立业,创建淮军,辅佐清王朝镇压起义和叛乱,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后来在洋务运动中积极与西方接触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提高了清王朝的国力。后来他又建立北洋海军,积极推进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一样的历史——李鸿章的家国情怀》


虽然他在甲午战争中的责任不可推卸,但是他也是受害者。本来拨给北洋水师改进装备的银两都被慈禧太后拿去过大寿了,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更别说提高北洋水师的战斗力了。后来第一轮海战失利,他下令全舰撤退,虽然最后在威海被日本全歼,但是他出发点是好的,打不赢就撤,没必要让他们都去送死。

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是他出面周旋,与列强商讨,也是他签下了一个个条约,背负了一身的骂名。可他不在乎这些,他在谈判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清王朝的利益。在去日本进行甲午谈判的路上,被日本人开枪打中脸庞,他将此作为把柄,让赔款由三亿两白银变为了两亿两白银。后来他还说,让日本人多打他几枪,然后赔款就免了吧。他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此话一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不一样的历史——李鸿章的家国情怀》


在甲午条约签订后,他一生再未踏足日本一步。有次船在日本停靠,他需要下船换乘另一艘船,他让人在两艘船之间放一块木板,自己宁愿冒着危险,颤颤巍巍地走在木板之上,也不愿触碰日本的国土一分一毫。


在辛丑条约签字仪式上,面对列强的侮辱,悲痛的他将自己的名字合写在一起,俨然成了另一个字“肃!”

《不一样的历史——李鸿章的家国情怀》


1896年清王朝受邀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运动会,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代表出席了运动会。当时要求参与国都升起自己国家的国旗,并且要唱各自国家的国歌。在当时大清是没有国旗和国歌的,面对周围西方人的嘲笑,他让人升起了大清的黄龙旗,他颤颤巍巍地走到黄龙旗下唱起了家乡的小调《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他饱含深情的歌唱让周围在嘲笑的西方人都安静了下来。他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清王朝最后的尊严,保全了民族气节,赢得了世界列强的尊重!

《不一样的历史——李鸿章的家国情怀》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他做过的那些事,我们要把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分析,才能得出不偏不倚的评价。他拼尽全力提高国家的近代化能力,处处维护清王朝的尊严,从这一点出发,他就对得起祖先,就无愧于天地。他的家国情怀,值得后世的我们去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