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与小周后的“长恨歌”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巧节,又名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人们还把这个日子当作中国的情人节。

这个日子应该想到一个人,李煜。因为七月七日既是李煜的生日,也是李煜的忌日。

公元937年的七巧节,李煜生于南京(时称金陵)。

公元978年的七巧节,李煜死于开封(时称汴京)。

就是说,李煜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整整41周年。

唐玄宗李隆基与其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由于白居易的《长恨歌》而流传千古。现在我来简要说说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皇后小周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更悲剧,更真情,更感人……

李煜与小周后的“长恨歌”

李煜的亡国是历史的必然

李煜是一个生性纯良、毫无心计的人,但他好像天生就是帝王之命,不想做都不行。

937年,李煜刚刚出生两个月,他的祖父徐知诰即在南京称帝,改姓名为李昪,国号唐,史称南唐。李煜的祖父李昪,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本来是个孤儿,但他从孤儿、养子,经将领、辅臣到皇帝,历经千辛万苦,实现了从一个流浪的孤儿到一国之皇帝的人生跨越。可是李昪称帝才6年,就于943年病逝于南京。同月,李昪的长子李景通即位,并改名为李璟。

李璟继位之初就发誓要兄弟共治,他做了皇帝,就立他的三弟李景遂为“皇太弟”。这样子就让他的大儿子李弘冀很不满意。在一场李弘冀与李景遂争夺储位的斗争中,李景遂被李弘冀下毒毒死,李煜目睹如此惨状,更是绝了当皇帝的想法。

可是,李煜的长兄,这个一心想当皇帝的太子李弘冀,竟于959年病死了,李煜在兄弟之间虽然是排行老六,但此时,在李璟活着的儿子当中,李煜是最年长的。不过还好,这时他的父亲李璟才45岁,虽然李璟把他立为太子,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于东宫,但李煜仍然没有想过当皇帝的事儿。

后来李璟决定把南唐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南昌,为了让李煜有所历练,就让他在南京做监国。这是李煜涉及政治的开始,但是他对政治根本没有兴趣。

961年6月,李煜之父,才47岁的南唐中主李璟病逝于南昌,7月,未满24周岁的太子李从嘉继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煜,把都城从南昌迁回南京。

说明一下,南唐三代国主为什么都是刚一当皇帝就改名呢?因为“避讳”的需要。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连观世音菩萨都改称观音菩萨了,避开一个“世”字。南唐的皇帝取“昪、璟、煜”这三个冷僻字为名,是从体恤百姓、表现仁爱的角度考虑的,是为了规避和减少百姓的“避讳”之难。此后,比如清代皇帝基本上也都是取冷僻字为名,也是这一思路。

总之,作为皇帝的李煜,在继位之前,没有做好当皇帝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做好组织准备,跟他玩的没有一个是政治人才。李煜自己心地善良而又毫无心机,基本没有什么政治才能。

但是,他还是逃脱不了当皇帝的命。

李煜在风雨飘摇中当上了南唐皇帝,天时地利都不在南唐这一边。对于缺乏文韬武略的李煜来说,真是一种历史的嘲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

从唐末到宋初,有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动乱与分裂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907年~960年),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位于中原地区的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宋朝开始。

十国(902年~979年),是指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的割据政权,包括李煜的南唐在内,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进展到960年,宋朝建立,人心思定,统一是大势所趋。因此,北宋建立后,消灭割据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人类在那个时代毕竟还没有发明现代民主政体,要想天下太平,就不能各自为政,就必须统一。

961年,北宋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杯酒释兵权”,从此,权力等一切资源都高度集中在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赵匡胤的手中。就是说:

这一年,赵匡胤掌握了北宋,而北宋基本统一了的北方。赵匡胤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他的经历与李煜的祖父徐知诰相似,但其格局和志向比徐知诰更加雄阔。35岁的赵匡胤,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

这一年,李煜刚刚当上南唐皇帝,作为一个势力较大的割据政权存在于南方。李煜是典型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且他根本没有做好当皇帝的准备,甚至从小就对当皇帝有恐惧心理。他刚刚25岁,漫说他没有政治才能,即使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25岁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因此,这个历史条件下,虽然理论上任何一个政权都有统一天下的理由,但只有赵匡胤的北宋才具备统一天下的力量。何况南唐自从李煜的祖父立国开始,就从来没有征服天下的想法。实际上在李煜当太子之前,南唐就已经臣服于后周和北宋了。他只是继承遗志,苟延残喘,所以也只能苟且偷安,最后投降。

我认为李煜对南唐的灭亡,并不需要承担什么历史责任。就算李煜的政治军事才能可以与赵匡胤一决高下,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只会让南唐及至天下的百姓承受更多的战争苦难。安史之乱,唐玄宗是要负责任的,因为安史之乱不具备历史的必然性。但南唐的灭亡,李煜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李煜与小周后的“长恨歌”

李煜,一个天才的文艺家

生活在五代十国这个剧烈动荡时期的李煜,不具备扭转乾坤的志向和才能,却是一个天才的文学艺术家。

李煜的父亲和兄弟们几乎个个是诗人。《全唐诗》和《全五代诗》收有李煜父亲李璟和七弟从善、九弟从谦的诗。

父亲李璟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一个文艺活动家,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像“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就是他的流芳千古的名句。他还喜欢组织君臣诗酒联谊一类的活动,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

当然在这一群父子兄弟之间,最厉害的还是李煜。请看: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这首《长相思》,是李煜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典型的情景交融、情真意切。如此水平的词还有很多,仅凭这些词,就已经可与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人们比肩了。

需要插一句的是李煜还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这里简述一下李煜的书法。

李煜的书法初学唐柳公权;继学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诸家;最后归根于魏晋女书法家、王羲之的业师卫铄。李煜认为卫铄最得书道真谛,是书法之极致,他以卫铄的书法为正源,融会众长、标异领新,形成了自成一体的“金错刀”书法。他的行书,落笔瘦硬,风骨嶙峋,后人将其书法喻为“倔强丈夫”。他的书法手迹,曾在世间盛传一时。宋徽宗赵佶诏令编纂《宣和书谱》,内府还收藏李煜的行书墨帖二十四种。

李煜与小周后的“长恨歌”

李煜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对他最崇拜的卫铄老师的书法理论进行了阐发,对他之前的历代书法家进行过评论,从他对王羲之的评价和推崇,就可以看出他的书法理论高度,历史也证明了他的眼光。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李煜还有一项特别的贡献,这就是他对文房四宝的改进。使得南唐的诸葛笔、李廷墨、澄心堂纸和龙尾砚,时称天下第一。

言归正传。作为词人的李煜,当然最终还得看他的词的成就。李煜的词,到底好不好,有多好?还是要看作品,让读者自己来判断。这里列出几首代表作品:

前期在南京时,2首: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

这个时期,李煜的词大概可以从上列2首而窥“全豹”,辞艳情浓,水平较高,但并不特别突出,我看并不比冯延巳的成就高。

李煜词作的质变,发生在国破家亡之际,在从南京乘船去开封的路上的作品,选2首: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一个帝王之家国的沉沦,正是一个词人之作品的崛起。以至于在软禁于开封之后,李煜的作品的成就,“甩出冯延巳好几条街”了,以下3首,是李煜终身文学成就的代表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与小周后的“长恨歌”

李煜与小周后的爱情


人们都说李煜是失败的帝王、成功的诗人,诚然。李煜还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与小周后的爱情。

954年,李煜17周岁的李煜被封为吴王,同年娶司徒周宗长女18周岁的周娥皇为妃,夫妇情深笃好。周娥皇,史称大周后。

10年后的964年,娥皇突然病倒在床,久治不愈。李煜像唐明皇李隆基一样,也是一个专情的帝王,尽管皇帝身边从不缺少女人,但此时李煜深爱的女人只有一个,就是大周后娥皇。但是在娥皇病中,出现了这一场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小周后。

小周后是大周后的亲妹妹,比姐姐小14岁。因为姐姐生病,她从老家扬州前来南京进入宫中看姐姐,为了方便照看姐姐,她被安排在瑶光殿别院的一座幽静画堂里下榻。这时的小周后15岁,已经是一位风姿绰约、娇艳欲滴的芳龄少女,她的天真烂漫,给愁苦的李煜和病中的姐姐都带来了快乐。

不幸的是,到了十月,李煜与娥皇之次子仲宣夭亡,年仅4岁。加重了大周后的病情,至十一月,大周后就病逝了。李煜写了数千字诔文悼念,哀毁过度,竟至“哀苦骨立,杖而后起”的地步。

周娥皇死后4年,李煜立其妹妹为后,是为小周后。李煜与小周后的爱情故事,曾经感动过无数人。

李煜与小周后的第一次相见,是在迎娶大周后的时候,那时小周后才5岁,开始对小周后萌情,则是在10年后大周后病中。李煜有一首《菩萨蛮》,表现了他对妻妹小周后初次动情的细节: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琐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这是说李煜看见了正在画堂昼寝的天台女,即妻妹,看到了她的睡姿,闻到了她的异香,惊醒了她的好梦,这一巧遇,引起了“相看无限情”。

这首词说明李煜在大周后生病时,就与小周后“相看无限情”了,而且,根据相关史料和演义,大周后还在病榻上的时候,李煜已经与小周后“春江花月夜”了。这使得李煜与小周后的爱情受到不少人的诟病。须知,那是一个一夫多妻制的时代,而且李煜作为帝王可以有很多女人,甚至应该有很多女人,此其一。其二,小周后与大周后毕竟是亲姐妹,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李煜爱上小周后,之中可能也有爱大周后的心理因素。

968年,赵匡胤的宋朝想以其宗室之女,嫁给李煜继南唐的国后。在这种情况下,李煜仍然坚持不接受这个政治婚姻,毅然把周皇后的妹妹继立为国后。小周后这才成为真正的小周后。

小周后作为南唐的国后,与李煜共度了7年的好时光,其角色与她的姐姐没什么不同,在李煜需要排解苦闷的时候,她同李煜一道寄情声色,在灯红酒绿中尽情享乐,直到南唐灭亡。

公元975年,赵匡胤派曹彬、潘美等率大军围攻南京,李煜君臣肉袒出降。

976年农历正月初二李煜抵达汴口。赵匡胤的四弟、秦王赵廷美会见李煜。二人以文会友,评诗论词,谈得颇为投机。正月初二赵匡胤作为北宋皇帝接受了南唐的投降,并给了李煜、小周后以及南唐的旧臣相应的封号。

赵匡胤对当时那些割据政权的亡国君臣还是很优待的,甚至可以说是礼遇,只是到了十月,赵匡胤就死了,弟弟赵光义即皇帝位。

历史的车轮滚到这一年,赵光义不再对亡国君臣们礼遇了。因为随着北宋统一的进程,政治上已经不再需要,经济上也不想养着他们,更重要的文化上,李煜的诗词依然在民间流传,诸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类的情绪,肯定是不利于赵光义的统一集权意志的。

李煜的悲剧由此而来,不能说这不是历史的必然。

赵光义先是下旨要小周后去他的宫中陪酒侍寝,有时一去就是多日。小周后每次入宫都会叫骂寻死,被放归来,就扑到李煜的怀中痛哭。在小周后的心目中,色与爱是完全不同的,赵匡义与李煜相比,实在不过一介草莽。赵匡义为逼小周后就范,以杀李煜相威胁。小周后为了李煜的苟活,也只好在受着赵匡义的凌辱。

李煜与小周后的“长恨歌”

978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李煜在庆贺41周岁寿辰时,赵光义派遣经常与李煜一起谈诗论词的秦王赵廷美送来药酒,李煜被毒死,追赠太师,追封吴王,埋葬于北邙山,小周后为他送葬。

李煜一死,小周后就自觉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临终之前留下遗嘱,与李煜同穴下葬北邙,随后自杀。

前有唐玄宗与杨贵妃,后有李煜与小周后,唐与南唐这两个君王与后妃,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白居易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写下了千古名作《长恨歌》,而李煜与小周后的故事,千年以来,并没有多少演绎,戏曲界认李隆基为梨园鼻祖,多有戏剧,后者的戏曲则很少见,更没有产生《长恨歌》同一级别的诗歌作品,原因当然很多,遗憾实在也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