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與小周後的“長恨歌”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巧節,又名乞巧節、七夕節、女兒節。人們還把這個日子當作中國的情人節。

這個日子應該想到一個人,李煜。因為七月七日既是李煜的生日,也是李煜的忌日。

公元937年的七巧節,李煜生於南京(時稱金陵)。

公元978年的七巧節,李煜死於開封(時稱汴京)。

就是說,李煜在這個世界上,只活了整整41週年。

唐玄宗李隆基與其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由於白居易的《長恨歌》而流傳千古。現在我來簡要說說南唐後主李煜和他的皇后小周後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更悲劇,更真情,更感人……

李煜與小周後的“長恨歌”

李煜的亡國是歷史的必然

李煜是一個生性純良、毫無心計的人,但他好像天生就是帝王之命,不想做都不行。

937年,李煜剛剛出生兩個月,他的祖父徐知誥即在南京稱帝,改姓名為李昪,國號唐,史稱南唐。李煜的祖父李昪,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本來是個孤兒,但他從孤兒、養子,經將領、輔臣到皇帝,歷經千辛萬苦,實現了從一個流浪的孤兒到一國之皇帝的人生跨越。可是李昪稱帝才6年,就於943年病逝於南京。同月,李昪的長子李景通即位,並改名為李璟。

李璟繼位之初就發誓要兄弟共治,他做了皇帝,就立他的三弟李景遂為“皇太弟”。這樣子就讓他的大兒子李弘冀很不滿意。在一場李弘冀與李景遂爭奪儲位的鬥爭中,李景遂被李弘冀下毒毒死,李煜目睹如此慘狀,更是絕了當皇帝的想法。

可是,李煜的長兄,這個一心想當皇帝的太子李弘冀,竟於959年病死了,李煜在兄弟之間雖然是排行老六,但此時,在李璟活著的兒子當中,李煜是最年長的。不過還好,這時他的父親李璟才45歲,雖然李璟把他立為太子,以尚書令知政事居於東宮,但李煜仍然沒有想過當皇帝的事兒。

後來李璟決定把南唐的都城從南京遷到南昌,為了讓李煜有所歷練,就讓他在南京做監國。這是李煜涉及政治的開始,但是他對政治根本沒有興趣。

961年6月,李煜之父,才47歲的南唐中主李璟病逝於南昌,7月,未滿24週歲的太子李從嘉繼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李煜,把都城從南昌遷回南京。

說明一下,南唐三代國主為什麼都是剛一當皇帝就改名呢?因為“避諱”的需要。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后,連觀世音菩薩都改稱觀音菩薩了,避開一個“世”字。南唐的皇帝取“昪、璟、煜”這三個冷僻字為名,是從體恤百姓、表現仁愛的角度考慮的,是為了規避和減少百姓的“避諱”之難。此後,比如清代皇帝基本上也都是取冷僻字為名,也是這一思路。

總之,作為皇帝的李煜,在繼位之前,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思想準備,也沒有做好組織準備,跟他玩的沒有一個是政治人才。李煜自己心地善良而又毫無心機,基本沒有什麼政治才能。

但是,他還是逃脫不了當皇帝的命。

李煜在風雨飄搖中當上了南唐皇帝,天時地利都不在南唐這一邊。對於缺乏文韜武略的李煜來說,真是一種歷史的嘲弄!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

從唐末到宋初,有一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動亂與分裂時期:史稱五代十國。

五代(907年~960年),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位於中原地區的依次更替的五個政權,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宋朝開始。

十國(902年~979年),是指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的割據政權,包括李煜的南唐在內,統稱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進展到960年,宋朝建立,人心思定,統一是大勢所趨。因此,北宋建立後,消滅割據政權,實現國家統一,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人類在那個時代畢竟還沒有發明現代民主政體,要想天下太平,就不能各自為政,就必須統一。

961年,北宋發生的第一件大事是“杯酒釋兵權”,從此,權力等一切資源都高度集中在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趙匡胤的手中。就是說:

這一年,趙匡胤掌握了北宋,而北宋基本統一了的北方。趙匡胤是從戰爭中走過來的,他的經歷與李煜的祖父徐知誥相似,但其格局和志向比徐知誥更加雄闊。35歲的趙匡胤,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了。

這一年,李煜剛剛當上南唐皇帝,作為一個勢力較大的割據政權存在於南方。李煜是典型的“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而且他根本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準備,甚至從小就對當皇帝有恐懼心理。他剛剛25歲,漫說他沒有政治才能,即使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25歲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因此,這個歷史條件下,雖然理論上任何一個政權都有統一天下的理由,但只有趙匡胤的北宋才具備統一天下的力量。何況南唐自從李煜的祖父立國開始,就從來沒有徵服天下的想法。實際上在李煜當太子之前,南唐就已經臣服於後周和北宋了。他只是繼承遺志,苟延殘喘,所以也只能苟且偷安,最後投降。

我認為李煜對南唐的滅亡,並不需要承擔什麼歷史責任。就算李煜的政治軍事才能可以與趙匡胤一決高下,也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也只會讓南唐及至天下的百姓承受更多的戰爭苦難。安史之亂,唐玄宗是要負責任的,因為安史之亂不具備歷史的必然性。但南唐的滅亡,李煜只是順應了歷史潮流。

李煜與小周後的“長恨歌”

李煜,一個天才的文藝家

生活在五代十國這個劇烈動盪時期的李煜,不具備扭轉乾坤的志向和才能,卻是一個天才的文學藝術家。

李煜的父親和兄弟們幾乎個個是詩人。《全唐詩》和《全五代詩》收有李煜父親李璟和七弟從善、九弟從謙的詩。

父親李璟不僅是個詩人,還是一個文藝活動家,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像“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就是他的流芳千古的名句。他還喜歡組織君臣詩酒聯誼一類的活動,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

當然在這一群父子兄弟之間,最厲害的還是李煜。請看: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這首《長相思》,是李煜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典型的情景交融、情真意切。如此水平的詞還有很多,僅憑這些詞,就已經可與以溫庭筠、韋莊為代表的花間詞人們比肩了。

需要插一句的是李煜還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這裡簡述一下李煜的書法。

李煜的書法初學唐柳公權;繼學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諸家;最後歸根於魏晉女書法家、王羲之的業師衛鑠。李煜認為衛鑠最得書道真諦,是書法之極致,他以衛鑠的書法為正源,融會眾長、標異領新,形成了自成一體的“金錯刀”書法。他的行書,落筆瘦硬,風骨嶙峋,後人將其書法喻為“倔強丈夫”。他的書法手跡,曾在世間盛傳一時。宋徽宗趙佶詔令編纂《宣和書譜》,內府還收藏李煜的行書墨帖二十四種。

李煜與小周後的“長恨歌”

李煜不僅是一位書法家,而且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對他最崇拜的衛鑠老師的書法理論進行了闡發,對他之前的歷代書法家進行過評論,從他對王羲之的評價和推崇,就可以看出他的書法理論高度,歷史也證明了他的眼光。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李煜還有一項特別的貢獻,這就是他對文房四寶的改進。使得南唐的諸葛筆、李廷墨、澄心堂紙和龍尾硯,時稱天下第一。

言歸正傳。作為詞人的李煜,當然最終還得看他的詞的成就。李煜的詞,到底好不好,有多好?還是要看作品,讓讀者自己來判斷。這裡列出幾首代表作品:

前期在南京時,2首:

【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鳳簫吹斷水雲閒,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更漏子】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

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重幕,惆悵謝家池閣。

紅燭背,繡幃垂,夢長君不知。

這個時期,李煜的詞大概可以從上列2首而窺“全豹”,辭豔情濃,水平較高,但並不特別突出,我看並不比馮延巳的成就高。

李煜詞作的質變,發生在國破家亡之際,在從南京乘船去開封的路上的作品,選2首: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

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閒坐細思量。

一個帝王之家國的沉淪,正是一個詞人之作品的崛起。以至於在軟禁於開封之後,李煜的作品的成就,“甩出馮延巳好幾條街”了,以下3首,是李煜終身文學成就的代表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與小周後的“長恨歌”

李煜與小周後的愛情


人們都說李煜是失敗的帝王、成功的詩人,誠然。李煜還有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他與小周後的愛情。

954年,李煜17週歲的李煜被封為吳王,同年娶司徒周宗長女18週歲的周娥皇為妃,夫婦情深篤好。周娥皇,史稱大周后。

10年後的964年,娥皇突然病倒在床,久治不愈。李煜像唐明皇李隆基一樣,也是一個專情的帝王,儘管皇帝身邊從不缺少女人,但此時李煜深愛的女人只有一個,就是大周后娥皇。但是在娥皇病中,出現了這一場愛情故事的女主角小周後。

小周後是大周后的親妹妹,比姐姐小14歲。因為姐姐生病,她從老家揚州前來南京進入宮中看姐姐,為了方便照看姐姐,她被安排在瑤光殿別院的一座幽靜畫堂裡下榻。這時的小周後15歲,已經是一位風姿綽約、嬌豔欲滴的芳齡少女,她的天真爛漫,給愁苦的李煜和病中的姐姐都帶來了快樂。

不幸的是,到了十月,李煜與娥皇之次子仲宣夭亡,年僅4歲。加重了大周后的病情,至十一月,大周后就病逝了。李煜寫了數千字誄文悼念,哀毀過度,竟至“哀苦骨立,杖而後起”的地步。

周娥皇死後4年,李煜立其妹妹為後,是為小周後。李煜與小周後的愛情故事,曾經感動過無數人。

李煜與小周後的第一次相見,是在迎娶大周后的時候,那時小周後才5歲,開始對小周後萌情,則是在10年後大周后病中。李煜有一首《菩薩蠻》,表現了他對妻妹小周後初次動情的細節:

蓬萊院閉天台女,畫堂晝寢無人語。拋枕翠雲光,繡衣聞異香。潛來珠瑣動,驚覺銀屏夢。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這是說李煜看見了正在畫堂晝寢的天台女,即妻妹,看到了她的睡姿,聞到了她的異香,驚醒了她的好夢,這一巧遇,引起了“相看無限情”。

這首詞說明李煜在大周后生病時,就與小周後“相看無限情”了,而且,根據相關史料和演義,大周后還在病榻上的時候,李煜已經與小周後“春江花月夜”了。這使得李煜與小周後的愛情受到不少人的詬病。須知,那是一個一夫多妻制的時代,而且李煜作為帝王可以有很多女人,甚至應該有很多女人,此其一。其二,小周後與大周后畢竟是親姐妹,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李煜愛上小周後,之中可能也有愛大周后的心理因素。

968年,趙匡胤的宋朝想以其宗室之女,嫁給李煜繼南唐的國後。在這種情況下,李煜仍然堅持不接受這個政治婚姻,毅然把周皇后的妹妹繼立為國後。小周後這才成為真正的小周後。

小周後作為南唐的國後,與李煜共度了7年的好時光,其角色與她的姐姐沒什麼不同,在李煜需要排解苦悶的時候,她同李煜一道寄情聲色,在燈紅酒綠中盡情享樂,直到南唐滅亡。

公元975年,趙匡胤派曹彬、潘美等率大軍圍攻南京,李煜君臣肉袒出降。

976年農曆正月初二李煜抵達汴口。趙匡胤的四弟、秦王趙廷美會見李煜。二人以文會友,評詩論詞,談得頗為投機。正月初二趙匡胤作為北宋皇帝接受了南唐的投降,並給了李煜、小周後以及南唐的舊臣相應的封號。

趙匡胤對當時那些割據政權的亡國君臣還是很優待的,甚至可以說是禮遇,只是到了十月,趙匡胤就死了,弟弟趙光義即皇帝位。

歷史的車輪滾到這一年,趙光義不再對亡國君臣們禮遇了。因為隨著北宋統一的進程,政治上已經不再需要,經濟上也不想養著他們,更重要的文化上,李煜的詩詞依然在民間流傳,諸如“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類的情緒,肯定是不利於趙光義的統一集權意志的。

李煜的悲劇由此而來,不能說這不是歷史的必然。

趙光義先是下旨要小周後去他的宮中陪酒侍寢,有時一去就是多日。小周後每次入宮都會叫罵尋死,被放歸來,就撲到李煜的懷中痛哭。在小周後的心目中,色與愛是完全不同的,趙匡義與李煜相比,實在不過一介草莽。趙匡義為逼小周後就範,以殺李煜相威脅。小周後為了李煜的苟活,也只好在受著趙匡義的凌辱。

李煜與小周後的“長恨歌”

978年農曆七月初七日,李煜在慶賀41週歲壽辰時,趙光義派遣經常與李煜一起談詩論詞的秦王趙廷美送來藥酒,李煜被毒死,追贈太師,追封吳王,埋葬於北邙山,小周後為他送葬。

李煜一死,小周後就自覺失去了活著的意義,臨終之前留下遺囑,與李煜同穴下葬北邙,隨後自殺。

前有唐玄宗與楊貴妃,後有李煜與小周後,唐與南唐這兩個君王與后妃,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白居易為唐玄宗與楊貴妃寫下了千古名作《長恨歌》,而李煜與小周後的故事,千年以來,並沒有多少演繹,戲曲界認李隆基為梨園鼻祖,多有戲劇,後者的戲曲則很少見,更沒有產生《長恨歌》同一級別的詩歌作品,原因當然很多,遺憾實在也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