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經濟、軍事挺強,人口眾多,為何向北方稱臣納貢並最終被滅?

三九天冬泳


兩宋中,南宋的軍事實力不強,因為當時,人口、經濟、文化,重心都在北方。

北宋開國時的軍事實力較強。

宋朝是一個重“精英”輕平民的時代,文人的最愛,但是下面的民眾不堪壓迫,經常造反,宋朝和明朝,農民起義最多最烈,也對國力產生重大的影響。

宋朝皇位是趙匡胤以武將的身份,兵變得來的,再加上五代十國,各種兵變的頻發,使得宋朝吸取經驗,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導致宋朝的軍事實力一直不強。

幽雲十六州的丟失不僅僅是失去了養馬地,騎兵成為珍稀兵種,又沒有了太行山脈的屏蔽,使得宋朝只能憑藉城池來抵禦遊牧民族的襲擾。

宋朝朝政的腐敗是兩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像北宋後期宋徽宗時期,蔡京,童貫等人掌握朝政,一味迎合宋徽宗,不顧民生,追求藝術,百姓民不聊生,民變峰起,使得金國有了可趁之機才會滅亡的。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對掌軍的將領實行不定時的地域輪換。導致軍隊中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即使宋仁宗時期縱有上百萬正規軍,卻缺乏訓練、老弱參雜,而皇帝又不信任武將,最終導致戰鬥力低下,對外連遭敗績。

北宋一旦有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政府賑災的方式就是把百姓編入軍隊吃國家的軍餉,另外北宋還有著名的充軍制度,很多犯人都是充了軍。長期以往,北宋軍隊是多了,可軍隊主要成分不是發配的犯人就是受災的農民,這樣的軍隊有什麼戰鬥力?

向北方納貢,是從北宋時期開始的,當時的遼國與北宋長年戰爭,北宋決定向遼國納歲幣,不過這確實是一個好策略,因為每年的歲幣,比起每年軍費的消耗來說,也不過是冰山一角。

宋代理學興起後,尚武的精神、俠的精神也就消失迨盡了,軍隊的戰鬥力也就會相應下降。

宋朝對外戰爭連連失利,不得不大量輸出歲幣,而大量的歲幣無疑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導致農民起義不斷爆發。頻繁爆發的農民起義又不斷消耗著軍隊的戰鬥力,導致對外戰爭新的失敗。

北宋主要的敵人遼國,早在唐朝滅亡之初就建立起來了,早了北宋幾十年。北宋建立的時候,遼國就已經成了一個體系完備的國家,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國家治理經驗,而並非是一個一般的遊牧民族。這一點可以類比的是明朝末年的後金,這兩者的性質是一樣的。

還有金國,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女真人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明朝也是被女真人搞垮的。

南宋並不是金國的藩屬國,南宋皇帝的身份金國是認同的,而遼國和北宋的藩屬國西夏的皇帝的身份則是不被認同的,著名的後晉石敬瑭也是向遼國稱過臣,可他也不是遼國的藩屬國。

綜上,兩宋內耗嚴重,外敵又一個比一個強悍,因此都亡於外敵入侵。



當代曹植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相關於兩宋時期的一些事情,網絡中有眾多說法,也是眾說紛紜,但是人們往往眼光放在他孱弱的一面,但是殊不知兩宋在眾多領域當中,比絕大多數朝代做的好,只是它的地理位置,讓它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最終被當時的蒙元所滅,到底為何導致這種現象,在說書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自從宋太祖趙匡胤拿下天下之後,它深深的汲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把主要的將領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並且抽調各地精兵強將,補充中央禁軍,重用文職官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稅收只用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有力的杜絕了唐朝以來的地方藩鎮割據,不過這也要感謝當初朱溫,遊走各地,將地方士族門閥給清理了一個乾淨。

兩宋經濟

兩宋時期,河西走廊已經不在宋朝疆域,但是有意思的是,海運逐漸興旺起來,宋朝疆域內出現了五大港口,和當時的世界上將近50個國家開展起了海上貿易,此時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出現,中央政府也算是賺的盆滿缽滿,至於傳統的農業由原來的地主統治,變為了僱傭關係。

軍事力度

經常有人說弱宋,其實宋朝一點也不弱,縱觀兩宋時期,疆域多在黃河以南,在這裡沒有什麼天然的屏障,不如北方,有高山峻嶺,還有長城阻遏,唯有加固城池,這對軍費開支要求很高的,再加上失去了天然的馬場,兩宋一直處於戰略守勢的狀態,而且細數兩宋的戰爭史,還是勝多敗少。

人口數量

至於人口,北宋末年最為多,達到了1.2億人,最少的時候也在8000多萬,人口最少的時候,也略微比盛唐天寶年間多一點,在古代,一個國家人口數多,確實是一個國家強大的象徵。

總結:至於向北方納貢,那是從北宋時期開始的,當時的遼國與北宋打的正酣,甚至遼國開始出現了敗局,但是在主和派的影響下,北宋決定向遼國納歲幣等等,不過這對於腦瓜子精明的宋人來講,確實是一個好策略,因為這每年30W+的歲幣,比起每年軍費的消耗來說,也不過是冰山一角。

至於南宋的滅亡,首先是高層決策者們的失誤,其次就是南宋的地理位置註定要處於戰略防守態勢,能夠供防守的戰略位置少之又少,諸如荊襄地區一丟,在面對強大的蒙古帝國來說,幾乎等於一邊倒的壓制。


北派說書人


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還是宋朝自己的問題。

公元960年,趙匡胤以契丹入侵為理由,發動陳橋兵變奪得皇位,雖然自己是一名武將,但他深知這個官位對皇位的威脅有多大,所以,他必須挑選一批靠的住的“自己人”,宅心仁厚的趙匡胤不忍心殺掉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官,這就有了後來的“

杯酒釋兵權”。把當時的朝堂進行了一次大洗牌,大大削弱了武官的實力。從這就可以看出,趙匡胤雖說自己出身於武官,但內心還是喜文厭武的,後代子孫也紛紛效仿他,這就導致了整個兩宋時期形成了一股文強武弱,重文輕武之風,武官只能低頭,時不時還要成為“替罪羊”。

宋真宗時期,北宋和遼簽定了“澶淵之盟”,促

成了幾十年的和平,內也己經恢復生產,人口暴增,朝局一片祥和,在這樣的景象下,冗官就此形成了。

冗官、冗兵、冗費。即多餘的官員,多餘的官兵,多餘的經費。

宋朝歷來把內患看作比外敵入侵更為可怕的事情,“先平內寇,然後可以御外侮”的主張在高層很有市場。只要官員不謀反,貪汙受賄,吃喝玩樂什麼都可以做。因為即使100個文官貪汙的銀子,也比不上一次武官叛亂的多,但這也使最底層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據統計,宋朝三百年間,共起義433次,但除了方臘起義外,幾乎也沒有什麼大起義。

最後就是兩宋的戰鬥力極其低下,有些軍隊就連國內的農民起義軍都打不過。而且,宋朝軍隊分配極其不合理,老弱病殘的把守邊境,兵強馬壯的留在大城市。只要周圍少數民族攻打宋朝,都能很輕鬆的越過邊境,但首都卻很難攻破,例如金滅北宋時,北方各鎮大多都是一觸即潰,可首都汴梁用重兵包圍了兩次才攻破。為什麼這樣分配?就是怕五代十國的歷史再次重演。


盛京土著


就整體而言,宋朝是我國曆史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但同時,宋朝卻又是一個在軍事上極其衰弱的時期,宋朝的滅亡原因是非常複雜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缺乏北方屏障。

五代十國時期幽雲十六州等戰略要地的丟失,使得宋朝先天地失去了抵禦北方民族進攻的一道屏障。宋朝建國之初曾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兩次用兵都以失敗告終。

二、宋朝軍事制度的缺陷。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發生唐朝因地方軍閥坐大而最終滅亡的現象,在國家邊患未除的情況下,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剝奪了軍事將領的兵權,以文官帶兵,造成軍中“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荒唐局面,不可避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三、宋朝財政制度的缺陷。

唐代時地方收入一部分解歸中央,一部分留歸地方自用,而宋代則要求地方財政收入全部解入中央,地方毫無積存。這樣,當發生外敵入侵時,地方便無錢無糧組織抵抗,只能坐等中央救援。

四、士族制度的衰落。

經過唐朝之後,士族制度可以說從根本上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科舉取仕,凡要進入官場,必先經過寒窗十載的苦讀。士族制度有其先天缺陷,但也具有一定優勢,士族家庭子弟在從政前,受家族的薰陶,大多具有一定的政治經驗。而科舉取仕使得一部分毫無政治經驗的寒門子弟一夜之間身居高位,難免目光短淺,造成吏治混亂。

五、理學的發展。

在傳統儒家理論裡,講究的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所以民間大多不受禮儀約束,而崇尚勇武。宋代理學興起後,更強調禮對世俗社會的約束,要求禮制從一家一戶,一言一行做起,要求禮下庶人,“熟講勉行,切於人倫日常之用”,從而實現崇化導民的目標。當民間生活也被納入到禮的範圍內以後,尚勇的精神、俠的精神也就消失迨盡了,軍隊的戰鬥力也就會相應下降。

六、歲幣導致的惡性循環。

宋朝對外戰爭連連失利,不得不大量輸出歲幣,而大量的歲幣無疑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導致農民起義不斷爆發。頻繁暴發的農民起義又不斷消耗著軍隊的戰鬥力,導致對外戰爭新的戰敗。戰敗——賠款——百姓負擔加重——農民起義暴發——鎮壓農民起義——戰鬥力削弱——對外戰爭失利,在這樣一個不斷地惡性循環中,宋朝的國力、軍隊的戰鬥力被消耗殆盡,必然要走向最滅亡。

七、外交上的顢頇。

這方面主要表現在南宋時期,面對日益強大的蒙古,宋朝始終在蒙古“我們一起消滅它,然後平分”的謊言下,充當蒙古的打手。南宋時期,蒙古無疑是各種勢力中實力最強的,南宋的正確選擇應該是合縱抗蒙,而不是與蒙古連橫結盟,這樣才能維持一種平衡。八、國防資源的缺乏。中國的地形特徵決定了北方作戰,必須要以騎兵為主,但由於塞北及西北出產良馬的地區,都不在宋朝手中,結果宋朝只能把馬寄養在民間,平時耕種,戰時出征。這就造成馬的品種低下,缺乏訓練,一到戰場上,很容易戰死


歷史餘韻


宋朝經濟文化繁榮是沒有錯的,但宋朝軍事能力一直是被後世所詬病的,也正是因為軍事能力弱,最後宋朝才一次次受辱。

宋朝為什麼軍事能力這麼弱呢?這其實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內因也有外因。

宋朝是由後周軍隊主力禁軍的統領——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的,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職業軍人建立的朝代。但諷刺的是,這個由軍人建立的朝代,反而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軍事實力弱小的朝代。

宋朝之前是唐末的藩鎮,五代其實也是藩鎮的延續,只不過是一個巨大的藩鎮而已,五代政府本質上也是軍人政府。藩鎮軍官驕眾不法,五代皇帝稍有不稱武官的心,馬上就會有兵變廢除舊皇帝擁立更稱心的新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外後晉石敬瑭也是作為藩鎮反叛奪得天下的,後漢劉知遠,後周郭威也都是走的這條路,哪怕趙匡胤本人也是這樣被擁立的。怕啥防啥,趙匡胤實在是不想再有人走這條路了,於是有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並且極力分權,搞了一堆官員互相掣肘,兵將分離,搞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強幹弱枝。

但趙匡胤本意其實是好的,他會打仗,他兒子也會打仗,北宋禁軍更是經歷五代的洗禮。他自己覺得軍隊哪怕搞這樣的制度,戰鬥力依然也是很強的。在趙匡胤一朝,禁軍百戰百勝,基本一統中國,只不過他沒想到,接他班的不是他兒子而是他弟弟,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

宋太宗本人能力不夠還不修改制度,自己不會打仗還偏偏搞御駕親征,結果高粱河一戰,宋太宗獲得著名的“高粱河車神”的稱號,北宋禁軍幾乎全軍覆沒,自己也中箭受傷。要知道這支部隊在之前可是吊打契丹國的,北宋也從此從吊著契丹打變成了被契丹吊著打。

除了北宋制度問題外,北宋軍事實力弱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軍隊素質低。北宋在王安石變法前,軍隊將近百萬,可以稱的上歷代之最,但軍隊戰鬥力十分弱。這是為什麼呢?這就要提到北宋賑災制度了,北宋一旦有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政府賑災的方式就是把百姓編入軍隊吃國家的軍餉,另外北宋還有著名的充軍制度,很多犯人都是充了軍。長期以往,北宋軍隊是多了,可軍隊主要成分不是發配的犯人就是受災的農民,這樣的軍隊有什麼戰鬥力?

以上都是宋朝的內因,另外還有宋朝的外因

北宋主要的敵人遼國早在唐朝滅亡之初就建立起來了,早了北宋幾十年。北宋建立的時候,遼國就已經成了一個體系完備的國家,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國家治理經驗,而並非是一個一般的遊牧民族。這一點可以類比的是明朝末年的後金,這兩者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北宋打不贏遼國是情有可原的,唐朝不也打不過南詔和吐蕃這兩個成了國家的的遊牧民族嗎?

還有金國,有句俗話就是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女真人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明朝這麼強不也是被女真人搞垮的?

另外再說說南宋向金國稱臣的事,首先得說明一下,南宋並不是金國的藩屬國,南宋皇帝的身份金國是認同的,而金國和北宋的藩屬國西夏的皇帝的身份則是不被認同的,著名的後晉石敬瑭也是向遼國稱過臣,可他也不是遼國的藩屬國。

還有南宋只有宋高宗稱過20多年臣,其他皇帝都不是臣,而是叔侄


百勝軍節度使


宋朝被滅,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這個大帝國是冷兵器的巔峰,是典型的國家終結者,宋朝已經傾盡所有,還是擋不住蒙古鐵騎。

宋朝從未實現真正的統一,當時的長城一線,一直在別人在手中,西域更是無法染指。真正保有的面積只有長城以南區域,南宋更是退到淮河南岸。

也正因為這樣,宋朝總是面臨著外部的壓力,從宋初的遼、西夏,再到北宋末期的金,這些遊牧民族都想要吞併宋朝,但是都沒有實現。宋與遼、金實力相當形成對峙,雙方無法迅速消滅對方,便訂立盟約,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向金稱臣。於是才有了宋朝320年的江山。

直到蒙古人出現,本來宋與蒙古人結盟一同滅金,公元1234年金滅亡,然後蒙古大軍馬上開啟征服南宋的戰爭。蒙古帝國鐵騎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力量,所到之處全部攻陷,在歐亞大陸橫行無忌,鼎盛時期甚至掌控著全球一半的陸地,可見蒙古之強大。

而面對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對手,南宋堅持抵抗了45年,與蒙古帝國之間進行了長期嚴酷的鬥爭,甚至讓蒙古大汗戰死。直到1279年,南宋“崖山海戰”大敗,南宋軍民20萬人投海自盡,南宋也宣告滅亡。

宋朝總被人說弱,那是與它的經濟比起來確實軍事稍差,但宋朝是唯一一個超過300年的王朝,僅此一點便強過其他任何鼎盛王朝。


史知今


兩宋中,南宋的軍事實力不強,因為當時,人口、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在北方。

北宋立朝的軍事實力,還是較強的,可惜宋太宗當皇帝后,文恬武禧,表面光鮮,實際上,以文制武,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北宋是一個重“精英”輕平民的時代,下面的民眾不堪壓迫,經常造反,北宋和朱明朝,是農民起義最多最烈,也對國力產生重大的影響。


安平144796971


兩宋時期的經濟確實很強,甚至是全球經濟最強的國家。但兩宋的軍事看上去是很強大,但其軍隊的戰鬥力卻很弱小,幾乎和周邊國家的所有戰爭都是敗績,不管是北方強大的遼國、西邊弱小的西夏還是南邊的大理和交趾都打不贏,而且每年還要給它們歲幣。其原因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目睹唐末時期頻煩的軍事政變和軍閥割據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對掌軍的將領實行不定時的地域輪換。導致軍隊中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即使宋仁宗時期縱有上百萬正規軍,卻缺乏訓練、老弱參雜,而皇帝又不信任武將最終導致戰鬥力低下,對外連遭敗績。不得不說兩宋經濟是最值得後人稱道的地方,即使各個宋朝的皇帝一心只想對外求和給周邊各個國家送歲幣,其經濟也沒能拖垮它


凱信涅槃


在歷史上,宋朝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到達了一個鼎盛的時期。但是在軍事上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總結起來,宋朝向北方稱臣納貢,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還是很複雜的。

一、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在宋太祖趙匡胤得到天下之後,他便吸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將手裡的兵權全部收回來,之後便有了杯酒釋兵權的經典故事。不僅如此,他還將各地的精兵強將全部用於中央禁軍。開始重用文職官員,由中央挑選文官去地方擔任長官,還設有通判負責監督。地方收上來的稅只能有一部分作為地方使用。這一方法從根本上杜絕了從唐朝演變而來的地方藩鎮割據。

宋太祖趙匡胤讓文官帶兵,造成了非常荒唐的局面,也削弱了軍隊的戰鬥能力,也就是這種中文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的決策,造成了宋朝走向滅亡。

二、兩宋時期的經濟發達,財政制度卻有缺陷

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

“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

在這一時期,海運已經變得興旺起來了,宋朝的疆土範圍內已經出現了5大港口,和世界的50個國家有了海上貿易,這時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了,中央政府賺了很多的錢。在農業方面也是有所轉變的,由原來的地主統治變成了僱傭關係。但是在宋朝是要求地方的財政收入全部納入中央,也就造成了地方几乎沒有任何的錢財積蓄,當有外敵侵入的時候,沒有錢財可支配,沒有辦法組織力量去抵抗,只能坐等中央救援。

三、軍事力度強,卻丟失了戰略要地

有很多人都說過宋朝很弱,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宋朝所處的地理位置是黃河以南,在這裡沒有天然的屏障,不像北方有很多的高山峻嶺,還有長城作為屏障。宋朝處於這樣的地理位置,只能通過加固城池來防止外敵,這對於軍費的開支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所以在戰爭的過程當中,兩宋一直處於守的狀態。

因為丟失了幽雲十六週,戰略要地丟失,這時宋朝失去了一道屏障,在最初也是嘗試過用兵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了。

在《禮記·曲記》當中有記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在宋代時理學興起,有了這方面的約束以後,人們的言行就需要注意,民間的生活也被納入了範圍之內,慢慢的人們崇尚勇敢的精神和狹義精神也就消失了,導致軍隊的戰鬥能力下降。

四、土族制度的衰落

唐朝滅亡之後,土族制度基本上就沒有任何作用了,之後便出現了科舉制度。想要進場圍觀,只能通過寒窗苦讀的辦法。雖然說土族制度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也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在還沒有從政之前,就已經受到了周圍人的薰陶,家人也會從小讓他學習,也就有了政治經驗。而通過科舉制度進入朝廷的寒門弟子並沒有過這方面的經驗,一夜之間身居高位,目光短淺造成政局混亂。

總之,在那一時期兩宋的經濟非常強,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盛狀況,但是卻沒有將自己的經濟條件利用好。軍事能力雖強,但失去了戰略要地以後,少了一道屏障,導致北方民族進攻變得容易多了,最終沒有辦法,只能向北方稱臣納貢,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

參考文獻:

《宋史》


金張許史


北宋時期北方的主要強大對手是遼國,北宋與遼的戰爭長達25年。1004年宋正宗到澶州督戰。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史稱澶淵之盟,兩國結為兄弟國家並未分君臣。而且宋遼兩國關係來往密切。宋真宗駕崩遼國也舉朝痛哭。宋遼兩國和平相處長達百年。南宋初期也未向金稱臣但是在岳飛被害後,南宋才向金稱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