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一首祭祀古詩,讓人明白歸宗溯祖、血脈傳承的真正含義

清明時節,喜憂參半。

喜的是春和景明,草長鶯飛;

憂的是野田荒冢,縷縷青煙。

清明節承載了太多,它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被賦予雙重意義的時令:

既是順應物候的節氣又是中華民族踏青、掃墓祭祀的日子。

作為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在歷史長河中引得無數文人哀愁傳頌,

在他們筆下,清明是“春雨紛紛,行人斷魂”,

是“一絲柳,一寸柔情”,

是“陌上青色,心念故人”,

是“鴉啼鵲噪,寒食堪悲”……

本期【宣宣】邀你學習宋代詩人高翥(zhù)的《清明日對酒》,一起感受他筆下的清明哀思和剪不斷的愁緒。


清明日,一首祭祀古詩,讓人明白歸宗溯祖、血脈傳承的真正含義

清明日對酒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詩人簡介】

高翥,初名公弼,後改名翥,字九萬,餘姚(今浙江寧波)人。年少便有奇志,和同年齡的學者不同,他不屑於考取進士,志不在從仕施展政治抱負,更傾向於遊蕩江湖,素有“江湖遊士”之稱,是江湖詩派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專攻詩詞,詩風清麗,筆致淡雅,畫功也很出色。晚年貧困潦倒,在上林湖畔搭一簡陋草屋,小到僅能容下一人,自稱“信天巢”。72歲,不幸染疾,逝於杭州西湖,終與湖光山色為伴,也算是遂了一世心願。

清明日,一首祭祀古詩,讓人明白歸宗溯祖、血脈傳承的真正含義


【文學常識】

江湖詩派

是南宋後期興起的一個詩詞派別,成員多是沒能入仕的遊士,他們遊蕩於江湖,以獻詩賣文維持生計。該派別的詩人在寫作題材上多是女性和戀情,風格婉麗纏綿,這和宋朝詞文高度發達有關。除了寫閨閣之情,他們還寫南國山水的清麗景色、抒發旅途感悟等。當時,有一位名叫陳起的書商,喜廣交文人墨客,其中就有大量江湖詩派的詩人。後來,見他們詩詞出眾卻苦於無處傳播,所以陳起便為上述詩人刻印詩集,總稱《江湖集》。自此,江湖詩派才廣為人知。

清明日,一首祭祀古詩,讓人明白歸宗溯祖、血脈傳承的真正含義


【詩詞賞析】

首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交代清明時節的主要活動——祭祀掃墓。清明悽悽切切,加上細雨霏霏,讓行人哀傷悲痛的心情加重幾分。來到山頭墓陵,放眼望去,四面八方被墳墓佔據,目睹此景,怎不生惆悵?一個“各”字看似有“各掃門前雪”的意味,實則進一步刻畫出掃墓之人的沉痛心情,逝去之人肯定是生者至親至愛的人,掃墓時刻少不了和對方嘮叨幾句,情到深處念及昔日的音容笑貌,不禁悲從中來。此刻,所有的安慰都是枉然,悲傷釋放出來才得以抒懷。正因如此,掃墓之人互不打擾,各自靜穆,一種同樣的苦痛讓他們感同身受,無須多言。

清明日,一首祭祀古詩,讓人明白歸宗溯祖、血脈傳承的真正含義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字面意思很好懂,墓前焚燒的紙錢很多,隨著火苗翻飛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一樣在墳頭周圍盤旋,祭祀者念及逝者,悲痛噴湧而出,眼淚哭幹了,思念成疾,淚水化作鮮血染紅了野田荒冢的杜鵑花。

提到蝴蝶,我們不難聯想到“莊周夢蝶”和梁祝中的“化蝶”橋段,蝴蝶彷彿是連接夢境和現實的介質,成了逝者的靈魂所在,故這裡詩人將紙灰比作白蝴蝶,一來形容紙灰之多,二來將此看作逝者化身,以便安慰自我。

清明日,一首祭祀古詩,讓人明白歸宗溯祖、血脈傳承的真正含義

“血”“杜鵑”這兩個意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杜鵑啼血”的典故,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喉嚨出血才停止,常被用以形容哀痛之極。詩人用“淚血染成紅杜鵑”表達生者對逝者的思念至深,悲痛之情無以言表,達到和“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句同樣的藝術表達效果。

頸聯寫清明黃昏時祭祀的人早已散場,靜寂的墳場一片荒涼,獨有狐狸躺在墳上睡覺。詩人這裡為什麼要寫狐狸?他真的看到狐狸了嗎?想必是虛寫。因為詩人深知“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的道理。鳥兒無論飛多遠,最終都會回到自己的故鄉,如同人落葉歸根;狐狸即使死去也要將頭對準巢穴的方位,暗示人不能忘本,清明祭祀就是為了不忘親人,不忘故鄉,不忘根本。

清明日,一首祭祀古詩,讓人明白歸宗溯祖、血脈傳承的真正含義


孤墳上窩著狐狸,但那些和父親一起上墳的孩童又如何能體會這種悲痛呢,所以夜裡他們照常在燈火下說說笑笑,不懂成人的悲傷。不過,他們終要長大,終會直面死亡,到那時他們同樣會明白清明傳承、祭祀的真正含義。難怪有人說,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小時候不明白,懂得之時早已融入血液,刻骨銘心。

清明日,一首祭祀古詩,讓人明白歸宗溯祖、血脈傳承的真正含義

最後,詩人告誡生者生命苦短,要活出該有的樣子。“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讓人聯想到詩仙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是啊!清明祭祀不僅是告慰逝去之人,同時也教會生者正確對待往後的日子,且行且珍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