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牛

牛姓,在2017年百家姓排名中為第98位。牛姓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國君主宋微子後裔牛父。

中華姓氏之——牛

姓氏起源

起源一

源於牛國,出自西周時期“牛醫先生”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記載:“當週盛時,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醫先生,封牛國,為太常卿、協律郎。

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該支牛氏始祖為西周初期宋國君主微子啟。

商時紂王殘暴奢侈,荒淫無道,微子多次規勸,他都充耳不聞。眼見國家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於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

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牛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牛人是西周時期所設官位,專職負責飼養國家牛畜,然後按典制貢送諸侯,保障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

牛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職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還設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兩週時期很重要的官職。

起源四

源於改姓,出自尞姓回覆為牛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隋朝時期的牛弘,其父名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時,被賜恢復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稱寮氏、了氏。

另外,還有記載說三國時期,魏國名將牛金被司馬懿毒殺,其家人避難逃亡,因祖先名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賜復本姓後,也都隨著一起改回為牛氏。

起源五

源於民間,屬於以職業技能為氏。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氏,稱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藏族、土家族、東鄉族、回族、朝鮮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牛姓在春秋時發祥於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戰國後期,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

兩漢時期牛姓歷史人物有:張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護羌校尉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牛邯、外黃令隴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兒女親家牛輔等。牛商後又到扶風任職,牛輔為董卓(董為甘肅臨洮人)親信,從其經歷來看,二人也應為陝甘一帶人,可見此際牛姓在隴西已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紛爭,夷族入侵,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帶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數不多。雖隴西之牛姓與他族毗鄰,但遠離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興旺,繁衍昌盛起來,並形成牛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隴西郡。

隋唐之際,隴西之牛姓更勝,可謂名人輩出,高官不斷,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孫後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孫、詞人牛嶠,還有牛嶠之侄牛希濟,皆有名於當世,併名垂青史,此際隴西名人尚有在唐為相的牛仙客等。

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馬亂的無奈困境中,不得不顛沛流離徙奔四方。時陝甘之牛姓有南遷四川,東越黃河進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則播遷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際,山西的牛姓開始昌盛起來。

明初,山西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

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內蒙、河南牛姓闖關東到東北,此際牛姓已廣佈全國各地,並有渡海赴臺,遠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另外,山西亦多此姓。

姓氏名人

牛根生,男,生於1954年,籍貫: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董事會主席。

牛群,著名相聲演員、表演藝術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中華姓氏之——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