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親愛的讀者們,你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鬼嗎?


不不不,成長在社會主義教育大旗下的堅定唯物主義者Why君我,其實並不是個鬼故事愛好者。我也向大家保證,這篇文章裡不會出現任何靈異照片。我們只聊事實,嗯,或許還有一些八卦。


在各種恐怖文學、影像中,廢棄的醫院或療養院一直都是經久不衰的靈感來源,探靈者們的親身經歷,提供了無窮的素材,娛樂內容又把它們進一步戲劇化。


但是要知道,有些真實發生過的故事,要比鬼怪更嚇人。

真實恐怖故事


1883年,有錢人梅傑·托馬斯·海斯買下了一處地產。


這塊土地位於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傑斐遜縣,雖然自然風光不錯,不過作為居住地來說,並不算很便利。海斯先生有一個女兒,為了讓女兒上學,他在附近建立了一間小小的學校,並聘請了莉齊·李·哈里斯小姐執教。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韋弗利山療養院的繪畫作品。當時的韋弗利山療養院已經成為相對獨立的一塊土地,有自己的郵政編碼、郵局、各種工業設施和便民設施。

在18-19世紀年間,有一位非常受歡迎的大文豪瓦爾特·斯科特,毫不誇張地說他可能是全歐洲頭號流量作家。由於這位蘇格蘭爵士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匿名寫作的,所以熱切的讀者們一般用他的第一部作品Waverley來指代他。


哈里斯小姐也是斯科特的大粉絲,於是把海斯先生建立的學校命名為Waverley School。海斯先生想必非常中意這個名字,直接沿用到了整塊土地上,把整塊地產命名為Waverley Hill,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的發生地,韋弗利山。直到後來這塊土地不再屬於他,名字卻也還是流傳了下來。


20世紀初,一場不幸的天災降臨到了這塊土地。“白色鼠疫”——結核病來了。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圖源:Cristóbal Rojas/Wikimedia Commons

不得不說,這塊地方也實在是倒黴。韋弗利山在地理上臨近俄亥俄河,環境非常潮溼,簡直就是結核病蔓延的理想溫床,路易斯維爾的結核發病率非常之高,市政不得不決定撥專款建立一所結核醫院,把所有結核患者集中管理。


這個項目在1911年初啟動了,韋弗利山被選為醫院的所在地,並建立起一座二層的木結構療養院。此時的建築只能夠容納約40名患者,很快爆滿,療養院不得不繼續擴建。


根據醫院董事會報告的記載,1912年8月31日,城市醫院的所有結核病患者都被轉移到韋弗利山,暫時安置在帳篷裡,等待新醫院大樓的落成。


在此後的數年間,新建築一部分一部分投入使用。1926年10月17日,五層高的主樓正式開放,所有病房加起來能夠容納400人以上的患者。這就是如今的韋弗利山療養院了。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1926年投入使用的韋弗利山療養院主樓

在當時,韋弗利山療養院被認為是全美國最先進的結核醫院,但是你懂的,那個時候結核仍舊屬於不治之症,所以最終還是死去的患者佔了大多數。


那個時候對結核的治療方法,在現在看來簡直是簡單粗暴到可怕。


當時的共識是,新鮮空氣對結核患者有好處,所以整座療養院的結構被設計為最大程度地採光和通風,內部結構非常通透,輕症患者們時常被推到寬闊的走廊上,接受新鮮空氣——就算是嚴冬也一樣。療養院還會用紫外線燈照射患者的胸部,以殺滅病菌。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走廊裡的患者還穿著大衣

圖源:路易斯維爾大學圖書館

至於那些無力迴天的重症患者,療養院會採取一些比較極端的“最終手段”,比如往患者的肺裡塞入氣球,使得肺部儘量漲大,以吸收更多的新鮮空氣;而另外一種治療手段,胸廓成形術,則是完全相反的思路,通過使肺部萎縮斷絕病菌的氧氣。


想想都有點瑟瑟發抖。


死亡的陰影籠罩著韋弗利山。


在一些誇張的表述裡,韋弗利山療養院運營的51年裡,共有6.3萬條亡魂在此安息。不過這個數字實在是太不現實了。根據曾在韋弗利山工作的一位醫生的筆記,某年死去患者的人數為152人,據此估計,真實的死亡人數應該在8000左右;考慮到韋弗利山療養院的床位數量,死亡人數也不可能更多了。


據說,醫生們為了增加患者們的治療信心,不希望他們看到太多的死者,所以死去的患者都是經由一條隧道偷偷運輸下山,這條原本用來搬運生活物資的通道,最終落得了“死亡隧道”的異名。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這段隧道長約500米

圖源:Christopher Drake

1943年,第一種抗結核藥物鏈黴素出現,隨後逐漸建立起的結核病治療手段,讓韋弗利山療養院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1961年6月,韋弗利山療養院正式關閉。


不過這幢建築倒是沒有就此廢棄,而是在次年以伍德黑文老年醫學中心之名重新開張。據傳這裡曾經進行過一些駭人聽聞的試驗,真實性難以確定,不過當時以電擊治療精神疾病還是很常見的。後來,由於預算縮減,院內環境越來越惡劣,再加上被指控虐待患者,肯塔基州於1982年關閉了伍德黑文老年醫學中心。


此後也有開發商計劃將韋弗利山開發成監獄或公寓,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如今,韋弗利山療養院歸私人所有,這幢歷史悠久的建築向公眾開放參觀,供好奇心充沛的旅客開展探靈之旅。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組織者提供的一些活動,還有不同時長的遊覽路線可選,甚至對極端愛好者提供過夜。當然,都不讓帶小孩。

圖源:https://www.therealwaverlyhills.com/

是的,韋弗利山療養院如今是著名的全球十大鬧鬼地,靈異愛好者們和探靈節目曾拍攝到多個飄忽的鬼影,比如一個叫做蒂米的喜歡拍球的小男孩,曾在院內工作的女護士,飽受虐待的老婆婆,誤入鬼地的流浪漢……


包括那條死亡隧道在內的韋弗利山,今天也靜靜地等待著新的來訪者。


深深影響人類的白色鼠疫


圍繞著韋弗利山療養院的恐怖陰影,最大的一部分還是來自所謂的“白色鼠疫”——結核病。


結核在人類歷史中出現得非常之早。根據結核分岐桿菌的進化學研究,這種疾病可以追溯到一萬七千多年前。考古學家們在古埃及的木乃伊脊柱中發現了結核性腐爛,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肺部也有結核鈣化灶。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不過結核真正“深度參與”還要數19-20世紀,因為,死得人夠多。1815年,英格蘭有四分之一死亡人口歸因於結核,直到1918年,法國的死者仍有六分之一命喪結核之手。


從某個角度來說,正是這樣大規模的傳染病加速了現代醫學的進化,包括當時英國對傳染性疾病通報的規定,對公共場所衛生的要求,以及如韋弗利山療養院這樣的“專科醫院”的出現。


療養院(sanatorium)在當時的定義,已經與現在不相通了。在有效的抗生素出現之前,療養院就是治療結核等長期疾病的主要場所。


符合這個語義的第一個療養院,可能是喬治·博丁頓。1836年,他開設了一間療養院,並根據自己的實踐撰寫了一篇有關肺結核治療的文章,不過這篇文章被《柳葉刀》雜誌批為“粗糙且沒有證據支持的”,博丁頓的療養院也很快就轉型成了一所救濟院。


1863年,德國醫生赫曼·布雷默成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療養院。其實在抗生素出現之前,療養院還是為消除結核貢獻了很多努力的,畢竟條件合適的療養院可以為患者提供非常舒適的治療環境,患者的休息、營養和治療也能夠得到保障。


當年對結核的治療共識是,潔淨、寒冷的山區空氣是治療肺部疾病的最好方法,所以在瑞士、芬蘭等國家曾經有許多家療養院。這些療養院一般被設計為擁有寬闊的陽臺,以及屋頂露臺,這樣患者可以整天接觸陽光和新鮮空氣。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1978年發行的芬蘭郵票,內容是由阿爾託·阿託瓦設計的Paimio結核療養院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由此還產生了一種專為結核病患者設計的椅子,Paimio椅。設計者認為椅背的角度是最方便患者呼吸的理想角度。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至今仍在家居品牌Artek售賣的由阿託瓦設計的Paimio椅

圖源:Artek

結核還對藝術和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結核還被稱為“浪漫疾病”,這與它所影響的藝術家之多不無關係。著名詩人濟慈、雪萊、愛倫·坡,作曲家肖邦,劇作家契訶夫,小說家卡夫卡、勃朗特姐妹、陀思妥耶夫斯基、毛姆、喬治·奧威爾、畫家蒙克等等等等,皆是結核的裙下之臣,要麼自己患病,要麼身邊有人罹難。


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結核能夠幫助藝術家們的創作。


結核是否讓天才們的才華更加耀眼已經無從得知了,但它的確給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藝術創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包括《茶花女》在內的文學作品中,淑女往往是蒼白、孱弱、有事沒事就暈倒的女性形象,這從結核患者外在形象得來的;數不清的畫作和音樂作品以結核病為題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的代表作《魔山》正是發生在一家療養院裡的故事。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畫家蒙克作品《病童》,畫中病人是他的姐姐索菲亞。索菲亞在蒙克14歲的時候死於肺結核,隨後他的母親也同樣死於這種疾病。蒙克就是那個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的蒙克。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這些藝術作品反映出的時代,是一個人類對結核束手無策的時代。所幸,隨著抗生素的出現,這個時代也和療養院一樣,逐漸成為落滿灰塵的歷史了。


鏈黴素


1943年10月19日,羅格斯大學的三位科學家從灰鏈黴菌中分離得到了鏈黴素,項目受到默沙東的資助,主持者是塞爾曼·瓦克斯曼。值得一提的是新黴素也由這個團隊發現。這個團隊在次年1月發表了論文,並很快和梅奧診所建立了合作,希望能夠開展一項針對結核的人類臨床試驗。


這項嘗試如此緊迫,以至於實驗室甚至還沒有找出能夠大規模生產鏈黴素的方法。科學家們拿出僅有的10g藥物,在實驗動物上證明了藥物的治療潛力,這才說動默沙東從青黴素的生產計劃中調撥一部分資源,來生產鏈黴素。

真實恐怖故事:療養院和殺死億萬人的傳染病

鏈黴素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直到二戰結束之後,密歇根州的一家軍事醫院才第一次嘗試使用鏈黴素治療致死性感染。第一個接受治療的人死去了;第二個人雖然存活下來,卻因為鏈黴素的副作用失明瞭;第三個人治療效果不錯,迅速好轉,這位羅伯特·多爾後來當了政客,差點當上美國總統。


1946年-1948年間,首個鏈黴素抗肺結核的隨機試驗啟動,這次試驗不是雙盲的,也不是安慰劑對照的,但它證實了鏈黴素能夠治癒結核病,終結了結核的不治之症歷史。


1952年,瓦克斯曼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它發現了第一種抗結核抗生素鏈黴素。


今天,我們已經有了更好的治療結核的方法,如今的一線方案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藥效更強、毒性更小,鏈黴素可能只在其他藥物產生耐藥的情況下才有用武之地。不過它仍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基本藥物目錄中,被認為是衛生系統所需的最安全和最有效的藥物之一,對人類的醫學至關重要。


小結


回看過去的醫學故事,起初感到矇昧可笑,越瞭解卻越深感慨。萬物的前行均是一腳探索、一腳試錯,我們今天所做的不過是隔著屏幕看了看那些故事,故作悵然罷了。


最後,韋弗利山療養院題材的娛樂節目很多,美恐也有一集取材,想了解有哪些鬼故事的可以看參考資料8和9,就是那個叫《死亡隧道》的電影,太爛了,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