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之一的黄帝在华夏文明有什么功绩呢?

铁男春秋


五帝之一的黄帝在华夏文明中的功绩如下:

1.统一华夏部落

本人认为,统一华夏部落的这个功绩,应是黄帝最大的功绩了。

“统一”这个词语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但是其中却蕴有极深的内涵。统一部落之后,势必会有语言文化的统一、主要思想的统一、交易的统一以及部分习俗的统一。所以说统一以后,势必会有一段时间不断涌现出璀璨的文明。

秦始皇为什么能名传千古?就是因为他统一了六国,之后又统一了货币、文字以及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再之后又开始为边境修筑了千里长城。

如果说,他没有统一六国,我想,之后的做法也无从做起。

2.推算历法

3.教导百姓播种五谷

4.兴文字、兴音律

5.制衣物、舟车、弓矢、房屋

6.制军队阵法

7.铸鼎器


墨石坊


精神功绩

精神功绩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功绩

物质功绩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足球)等。



小郎君聊三国


据传说和古书记载,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据说,黄帝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当了部落首领后,教人们建筑房屋、喂养家畜、种植五谷,还发明了车。船、乐器和文字等。黄帝的妻子螺祖(k1Z刘发明了养蚕、抽丝和织锦。炎帝创造了农具,教人们进行农业生产,还亲尝百草,发现了治病的药材。聪明能干、热心为大家办事的黄帝和炎帝,深受人们爱戴,他们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现在,在陕西省黄陵县松柏常青的桥山上,还保留着黄帝陵和黄帝庙;湖南省炎陵县也保留着炎帝陵。黄帝和炎帝的子孙们,世世代代缅怀这两位中华始祖的丰功伟绩。

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内外的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据传说和古书记载,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传说中的一个帝王,姓姜,号烈山氏或神农氏。

据说,黄帝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当了部落首领后,教人们建筑房屋、喂养家畜、种植五谷,还发明了车。船、乐器和文字等。黄帝的妻子螺祖(k1Z刘发明了养蚕、抽丝和织锦。炎帝创造了农具,教人们进行农业生产,还亲尝百草,发现了治病的药材。聪明能干、热心为大家办事的黄帝和炎帝,深受人们爱戴,他们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现在,在陕西省黄陵县松柏常青的桥山上,还保留着黄帝陵和黄帝庙;湖南省炎陵县也保留着炎帝陵。黄帝和炎帝的子孙们,世世代代缅怀这两位中华始祖的丰功伟绩。


一生执念爱不完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足球)等。





华严


黄帝生于三月初三,居于轩辕之丘。战炎帝于阪泉 ,胜蚩尤于涿鹿 。主要功绩:

推历法:《黄帝历》是古六历之一。相传历法元年始于黄帝登基之日算起。黄帝纪年影响深远,农历,道教历法均始于黄帝纪年为元年,为中国传统历法开始之年,史称开元,比西方历法元年早2697年。

作干支:开观象授时之起点,创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成六十干支)。

播百谷草木: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五谷:黍、稷、菽、麦、稻)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

兴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仓颉,轩辕黄帝史官。

制衣冠:《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轩辕黄帝制衣冠,华夏汉服始此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建舟车:《汉书》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

制乐器: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创医学:黄帝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土地管理:实行田亩制。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

古国体制:黄帝建立了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


洪古太荒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黄帝打败了蚩尤,统一了黄河流域的部落,黄帝和炎帝还把蚩尤的九黎部族,全都并入了炎黄部族,从此皇帝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华夏文明由此开始,可以说没有黄帝就没有华夏文明。黄帝结束了部落文明,开启了华夏文明。

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你我皆是中国人,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我们流着一样的血液,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一梦为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水井: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兵械方面,制造刀、长矛、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火灯、床、席、蹴踘等。











两球一根烟


黄帝对于华夏文明所做的功绩在很多古书里都是有记载的。在《淮南子》一书说: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

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黄帝是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还是部落、氏族聚居的状况,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产生。

黄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历史记载各有不同:

  1. 有的说,黄帝曾居住在河北涿鹿县的山弯弯里,史书上叫做“涿鹿之野”。

  2. 也有的说,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名曰“轩辕之丘”。这说明当时大约还没有完全定居,部落经常迁徙,黄帝部落大体活动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线。

黄帝所做的贡献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他既会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历法,又会制造车、船和指南车。而且他还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诊治方法。他和岐伯关于医学的对话,被后人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

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干,她教人民养蚕,总结出一套喂蚕、缫丝、织帛的经验。从此人们既会制衣,又会作冕,还能制鞋,从上到下都装束起来,彻底改变了上古时代穿树叶兽皮的原始习惯。

古代的人受饮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黄帝发明了井,人们才有可能到远离河流的地方去开发。当时的人还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又是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宝,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黄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

  • 文字学家仓颉,造出了象形文字;

  • 音乐家伶伦分出十二音阶,配成乐曲;

  • 精通数学的隶首,制定了各种度量衡。

当然,这些发明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份,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只不过反映了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皇帝也是正义力量的代表

因为是古代学者一致承认黄帝是华夏的始祖,所以人们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于他。黄帝还是古代主持正义力量的代表。古书上说,他办事公道,受到了周围许多邻近部落的拥戴。

当时有一个南方部落的首领蚩尤,勇猛善战,常常凭借自己的强大力量,进攻别的部落,烧杀抢掠,使得人们不能安定生活。蚩尤把矛头指向了曾与黄帝结成联盟的炎帝部落,把炎帝部落赶到了黄帝控制的河北省涿鹿地区。蚩尤乘胜追击,又跟踪到了涿鹿。在这里,终于和黄帝部落展开了一场恶战。涿鹿之战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次相当激烈的战争。

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式,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黄帝乘胜追到山东,捉住蚩尤杀掉,把蚩尤的头带回涿鹿,埋在那里。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民族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


闲来聊史


你好!说起人文始祖,那么大家首先要想到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会想到炎帝和黄帝,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

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黄帝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部族整治,其在这个时候所做的一些事情,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1.文化贡献

古代记录天文历法方面的《世本》一书中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古时候的人,天天和大自然相处,对于白天昼夜的转化自然疑问颇多。而要解开这种种疑问,自然就要先知道它们是如何变化的,于是天文学、历法便由黄帝引导推衍而来。另外,黄帝还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在黄帝的统治下,天文、数学、军队、音乐、医药、文字等都开始有了最初的雏形。

另外,据说黄帝元妃西陵氏女名叫嫘祖,她带领族人开始养蚕。而衣裳最早便是黄帝之臣伯余作的。

2.精神贡献

在黄帝的组织下,人们发明了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3.政治贡献

黄帝建立了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一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一州,全国共分九州。

黄帝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

黄帝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

黄帝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等。


a叶澄


一、强化中央集权,结束了因诸侯纷争而使百姓惨遭涂炭的局面;在阪泉之野,与当时的国家元首炎帝展开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取代炎帝而成为国家元首。后来蚩尤发动变乱,不听黄帝命令,于是征调四方诸侯军队,与其在涿鹿山前决战,生擒并杀死蚩尤。①

二、开山通路,扩大疆域。东至渤海,西至空桐,南至长江,北至釜山;奠定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国家疆域和版图。②

三、历史上记载的最先设置官吏,通过官吏来监督诸侯。设置左大监、右大监,监督各地诸侯,确保了各地和顺太平。而且还设置了百官,百官都用云来命名。③

四、祭祀山川鬼神,为后世在民众中确立信仰问题指明了道路;黄帝时代,登临名山祭祀山川鬼神的事情最多,比他之前的历朝历代都要多。黄帝还获得了一个宝鼎,这更坚定了黄帝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崇敬之心。④

五、推算历数,预测节气朔望变化,为后世进一步研究天文历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黄帝时,开始依靠“耆”来推算历数,预测未来节气朔望变化。⑤

六、最先开始任用官员来治理民众,提高和发展了生产力。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官员来治理民众。⑥

七、开展广泛的文化、科学研究活动。如哲学、天文、矿产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顺应天地四时纲纪,预测阴阳变化;研究生死制度,考究国家存亡道理。按季节种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蛾,广泛地研究日月星辰运行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黄帝更是带头用心思考,用力实行,用眼观察,用耳倾听。⑦

八、注重环境保护,有节制地使用山林川泽物产;⑧

九、大力加强军队建设,稳定了国家,有力地保卫了百姓的劳动成果;亲自操练士兵,以征讨不来朝贡的诸侯;整顿军旅,把士兵训练成如熊罴貅貔虎豹般勇猛善战;军队统称为云师;都邑和黄帝住所周围,都环绕驻扎着军队以自卫。⑨

十、勤于政事,忘我工作,为后世君王树立了勤政爱民的典范。史书记载黄帝继位后,披荆斩棘,开山通道,披星戴月,从没有安逸地生活过。他东到过渤海,登上丸山和泰山,西边到达空桐,登上鸡头山,南边到达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驱逐荤粥,在釜山召集诸侯,验证符契。在涿鹿山下平原上建立都邑,带领部下迁徙往来于各地,没有固定住所。可以说,黄帝一生都在辛勤劳作之中。⑩

注释:

①【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令。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正义·龙鱼河图】:“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是也。林渭人云:“九黎者,今黎族之祖先也。”

②《史记·五帝本纪》:

③《史记·五帝本纪》

④《史记·五帝本纪》

⑤《史记·五帝本纪》

⑥《史记·五帝本纪》

⑦《史记·五帝本纪》

⑧《史记·五帝本纪》

⑨《史记·五帝本纪》

⑩《史记·五帝本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