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之一的黃帝在華夏文明有什麼功績呢?

鐵男春秋


五帝之一的黃帝在華夏文明中的功績如下:

1.統一華夏部落

本人認為,統一華夏部落的這個功績,應是黃帝最大的功績了。

“統一”這個詞語看起來簡簡單單的,但是其中卻蘊有極深的內涵。統一部落之後,勢必會有語言文化的統一、主要思想的統一、交易的統一以及部分習俗的統一。所以說統一以後,勢必會有一段時間不斷湧現出璀璨的文明。

秦始皇為什麼能名傳千古?就是因為他統一了六國,之後又統一了貨幣、文字以及開創了中央集權制的政治制度。再之後又開始為邊境修築了千里長城。

如果說,他沒有統一六國,我想,之後的做法也無從做起。

2.推算曆法

3.教導百姓播種五穀

4.興文字、興音律

5.製衣物、舟車、弓矢、房屋

6.制軍隊陣法

7.鑄鼎器


墨石坊


精神功績

精神功績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功績

物質功績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製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鍊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裡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足球)等。



小郎君聊三國


據傳說和古書記載,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姓姬,號軒轅氏或有熊氏。

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當了部落首領後,教人們建築房屋、餵養家畜、種植五穀,還發明瞭車。船、樂器和文字等。黃帝的妻子螺祖(k1Z劉發明了養蠶、抽絲和織錦。炎帝創造了農具,教人們進行農業生產,還親嘗百草,發現了治病的藥材。聰明能幹、熱心為大家辦事的黃帝和炎帝,深受人們愛戴,他們一直被當作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現在,在陝西省黃陵縣松柏常青的橋山上,還保留著黃帝陵和黃帝廟;湖南省炎陵縣也保留著炎帝陵。黃帝和炎帝的子孫們,世世代代緬懷這兩位中華始祖的豐功偉績。

黃帝和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內外的中國人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據傳說和古書記載,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姓姬,號軒轅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傳說中的一個帝王,姓姜,號烈山氏或神農氏。

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當了部落首領後,教人們建築房屋、餵養家畜、種植五穀,還發明瞭車。船、樂器和文字等。黃帝的妻子螺祖(k1Z劉發明了養蠶、抽絲和織錦。炎帝創造了農具,教人們進行農業生產,還親嘗百草,發現了治病的藥材。聰明能幹、熱心為大家辦事的黃帝和炎帝,深受人們愛戴,他們一直被當作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現在,在陝西省黃陵縣松柏常青的橋山上,還保留著黃帝陵和黃帝廟;湖南省炎陵縣也保留著炎帝陵。黃帝和炎帝的子孫們,世世代代緬懷這兩位中華始祖的豐功偉績。


一生執念愛不完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製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鍊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裡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足球)等。





華嚴


黃帝生於三月初三,居於軒轅之丘。戰炎帝於阪泉 ,勝蚩尤於涿鹿 。主要功績:

推曆法:《黃帝歷》是古六歷之一。相傳曆法元年始於黃帝登基之日算起。黃帝紀年影響深遠,農曆,道教曆法均始於黃帝紀年為元年,為中國傳統曆法開始之年,史稱開元,比西方曆法元年早2697年。

作干支:開觀象授時之起點,創制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組成六十干支)。

播百穀草木: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五穀:黍、稷、菽、麥、稻)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

興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倉頡,軒轅黃帝史官。

製衣冠:《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軒轅黃帝制衣冠,華夏漢服始此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建舟車:《漢書》載:“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

制樂器: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創醫學:黃帝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土地管理:實行田畝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

古國體制:黃帝建立了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


洪古太荒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黃帝打敗了蚩尤,統一了黃河流域的部落,黃帝和炎帝還把蚩尤的九黎部族,全都併入了炎黃部族,從此皇帝成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

華夏文明由此開始,可以說沒有黃帝就沒有華夏文明。黃帝結束了部落文明,開啟了華夏文明。

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你我皆是中國人,希望祖國早日統一。

我們流著一樣的血液,我們有著共同的祖先!

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一夢為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週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製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鍊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兵械方面,製造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











兩球一根菸


黃帝對於華夏文明所做的功績在很多古書裡都是有記載的。在《淮南子》一書說:

“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幫助)后土(管土的神),執繩(法)而制四方。”

這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用科學的觀點來解釋,黃帝是屬於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還是部落、氏族聚居的狀況,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生。

黃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歷史記載各有不同:

  1. 有的說,黃帝曾居住在河北涿鹿縣的山彎彎裡,史書上叫做“涿鹿之野”。

  2. 也有的說,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名曰“軒轅之丘”。這說明當時大約還沒有完全定居,部落經常遷徙,黃帝部落大體活動在今天陝西、河南、河北沿黃河一線。

黃帝所做的貢獻

在傳說中,黃帝是個非常聰明能幹的人物。他既會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國最早的歷法,又會製造車、船和指南車。而且他還精通醫術,和神醫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診治方法。他和岐伯關於醫學的對話,被後人編成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

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幹,她教人民養蠶,總結出一套喂蠶、繅絲、織帛的經驗。從此人們既會製衣,又會作冕,還能製鞋,從上到下都裝束起來,徹底改變了上古時代穿樹葉獸皮的原始習慣。

古代的人受飲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黃帝發明了井,人們才有可能到遠離河流的地方去開發。當時的人還不會蓋房子,穴居野處,構木為巢;又是黃帝教給人們“伐木構材,築作宮寶,上棟下宇,以避風雨”。

黃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

  • 文字學家倉頡,造出了象形文字;

  • 音樂家伶倫分出十二音階,配成樂曲;

  • 精通數學的隸首,制定了各種度量衡。

當然,這些發明摻雜著許多神話傳說的成份,實際上任何一項發明,都絕不會是一兩個人的功勞。歷史上的這些記載,只不過反映了黃帝那個時代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

皇帝也是正義力量的代表

因為是古代學者一致承認黃帝是華夏的始祖,所以人們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於他。黃帝還是古代主持正義力量的代表。古書上說,他辦事公道,受到了周圍許多鄰近部落的擁戴。

當時有一個南方部落的首領蚩尤,勇猛善戰,常常憑藉自己的強大力量,進攻別的部落,燒殺搶掠,使得人們不能安定生活。蚩尤把矛頭指向了曾與黃帝結成聯盟的炎帝部落,把炎帝部落趕到了黃帝控制的河北省涿鹿地區。蚩尤乘勝追擊,又跟蹤到了涿鹿。在這裡,終於和黃帝部落展開了一場惡戰。涿鹿之戰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次相當激烈的戰爭。

傳說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突然間風雨大作,使黃帝部眾迷失了方向。黃帝佈下出奇制勝的陣式,又利用了風后所製造的指南車,辨別了風向,才把蚩尤打敗。黃帝乘勝追到山東,捉住蚩尤殺掉,把蚩尤的頭帶回涿鹿,埋在那裡。

黃帝戰勝蚩尤後,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為共同的領袖。後來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併,統稱為華夏族。華夏民族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黃子孫”。


閒來聊史


你好!說起人文始祖,那麼大家首先要想到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會想到炎帝和黃帝,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

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黃帝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之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部族整治,其在這個時候所做的一些事情,對於推動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

1.文化貢獻

古代記錄天文曆法方面的《世本》一書中記載:“黃帝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也。”

古時候的人,天天和大自然相處,對於白天晝夜的轉化自然疑問頗多。而要解開這種種疑問,自然就要先知道它們是如何變化的,於是天文學、曆法便由黃帝引導推衍而來。另外,黃帝還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在黃帝的統治下,天文、數學、軍隊、音樂、醫藥、文字等都開始有了最初的雛形。

另外,據說黃帝元妃西陵氏女名叫嫘祖,她帶領族人開始養蠶。而衣裳最早便是黃帝之臣伯余作的。

2.精神貢獻

在黃帝的組織下,人們發明了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3.政治貢獻

黃帝建立了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一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一州,全國共分九州。

黃帝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

黃帝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

黃帝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等。


a葉澄


一、強化中央集權,結束了因諸侯紛爭而使百姓慘遭塗炭的局面;在阪泉之野,與當時的國家元首炎帝展開戰鬥,並取得最後的勝利,取代炎帝而成為國家元首。後來蚩尤發動變亂,不聽黃帝命令,於是徵調四方諸侯軍隊,與其在涿鹿山前決戰,生擒並殺死蚩尤。①

二、開山通路,擴大疆域。東至渤海,西至空桐,南至長江,北至釜山;奠定了中華民族最初的國家疆域和版圖。②

三、歷史上記載的最先設置官吏,通過官吏來監督諸侯。設置左大監、右大監,監督各地諸侯,確保了各地和順太平。而且還設置了百官,百官都用雲來命名。③

四、祭祀山川鬼神,為後世在民眾中確立信仰問題指明瞭道路;黃帝時代,登臨名山祭祀山川鬼神的事情最多,比他之前的歷朝歷代都要多。黃帝還獲得了一個寶鼎,這更堅定了黃帝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崇敬之心。④

五、推算曆數,預測節氣朔望變化,為後世進一步研究天文曆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黃帝時,開始依靠“耆”來推算曆數,預測未來節氣朔望變化。⑤

六、最先開始任用官員來治理民眾,提高和發展了生產力。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官員來治理民眾。⑥

七、開展廣泛的文化、科學研究活動。如哲學、天文、礦產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順應天地四時綱紀,預測陰陽變化;研究生死制度,考究國家存亡道理。按季節種植百穀草木,馴養鳥獸蠶蛾,廣泛地研究日月星辰運行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黃帝更是帶頭用心思考,用力實行,用眼觀察,用耳傾聽。⑦

八、注重環境保護,有節制地使用山林川澤物產;⑧

九、大力加強軍隊建設,穩定了國家,有力地保衛了百姓的勞動成果;親自操練士兵,以征討不來朝貢的諸侯;整頓軍旅,把士兵訓練成如熊羆貅貔虎豹般勇猛善戰;軍隊統稱為雲師;都邑和黃帝住所周圍,都環繞駐紮著軍隊以自衛。⑨

十、勤於政事,忘我工作,為後世君王樹立了勤政愛民的典範。史書記載黃帝繼位後,披荊斬棘,開山通道,披星戴月,從沒有安逸地生活過。他東到過渤海,登上丸山和泰山,西邊到達空桐,登上雞頭山,南邊到達長江,登上熊山、湘山;北邊驅逐葷粥,在釜山召集諸侯,驗證符契。在涿鹿山下平原上建立都邑,帶領部下遷徙往來於各地,沒有固定住所。可以說,黃帝一生都在辛勤勞作之中。⑩

註釋:

①【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令。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史記正義·龍魚河圖】:“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是也。林渭人云:“九黎者,今黎族之祖先也。”

②《史記·五帝本紀》:

③《史記·五帝本紀》

④《史記·五帝本紀》

⑤《史記·五帝本紀》

⑥《史記·五帝本紀》

⑦《史記·五帝本紀》

⑧《史記·五帝本紀》

⑨《史記·五帝本紀》

⑩《史記·五帝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