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歐洲的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或者和匈奴人有沒有關係?

葉尼塞河林海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于,率部眾到五原塞請求內附,得到東漢朝廷的允許。從此以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

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軍分四路進攻北匈奴,追擊北匈奴至天山和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軍隊出擊北匈奴,北匈奴降者達二十餘萬,漢軍出塞三千里,直至燕然山,命班固刻石而還,這就是“勒石燕然”。

北匈奴被東漢軍隊重創後,東漢的軍事力量在西域對北匈奴造成巨大壓力。隨後,北匈奴開始西遷。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開始從烏孫國向西遷徙至康居國,並在此休養生息,蓄勢蟄伏。經過兩百多年的蓄勢蟄伏,匈奴的勢力不斷壯大。匈奴人隨即展開了其向西的征伐之路。

匈奴西遷路線圖

一、征服阿蘭國和東哥特

公元360年,匈奴向其西北的鄰居阿蘭國發動進攻,阿蘭國王被殺,阿蘭人被迫向西逃亡。至此,匈奴人徹底征服了阿蘭國,震驚了羅馬帝國以及其他西方部族。

公元375年,匈奴人大軍渡過頓河,進入東哥特境內。在強大的匈奴騎兵的進攻下,東哥特的步兵節節敗退,死傷無數。結果年邁的東哥特國王赫曼瑞自殺,同時一部分東哥特人投降匈奴,其餘東哥特人向西逃亡至西哥特境內。匈奴對東哥特的征伐引起了整個日耳曼族的恐慌,導致其向羅馬美國尋求庇護。

二、迫使東羅馬進貢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公元400年,匈奴人在烏爾丁的領導下,又開始大規模向西征伐,佔領了多瑙河盆地,同時攻入意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羅馬帝國的腹地轉移。匈奴的擴張,使眾部族擁入西羅馬帝國腹地,對西羅馬帝國的統治造成極大威脅。

公元422年和公元426年,匈奴人在盧加的率領下,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迫使東羅馬帝國向其進貢。

三、“上帝之鞭”阿提拉

公元436年,阿提拉殺害其胞兄,獨自統治匈奴帝國。與其前輩相比,阿提拉更富野心和侵略性。在阿提拉的統治之下,匈奴帝國實力達到頂峰。阿提拉及其匈奴鐵騎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

“上帝之鞭”阿提拉

阿提拉掌握實權後,發動了針對北歐和東歐的大規模戰爭,日耳曼人額斯拉夫人在匈奴的猛烈進攻下,紛紛投降;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逃亡至英倫三島。經此一戰,匈奴帝國東方和北方得以鞏固。

公元447年,阿提拉率軍大舉進攻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接連戰敗,使匈奴騎兵得以深入東羅馬帝國境內,並直逼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皇帝為緩解匈奴人的威脅,被迫與阿提拉簽訂和約。

匈奴帝國

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裡海,北至波羅的海,南通阿爾卑斯山脈,西達萊茵河。隨後,阿提拉又將目光轉移至西羅馬帝國。公元450年,阿提拉請求西羅馬帝國國王迎娶國王妹妹荷諾利亞公主,遭到拒絕。阿提拉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西羅馬帝國的戰爭。匈奴軍隊勢如破竹,而西羅馬帝國軍隊則節節敗退。面對如此恐怖的匈奴軍隊,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決定聯合抗匈。

公元451年,匈奴大軍於西羅馬和西哥特聯軍展開決戰,結果以匈奴的戰敗而告終。在此戰的兩年後,阿提拉暴病而亡。隨後,在歐洲聯軍的進攻下,匈奴人被迫退回了南俄草原。從此,匈奴人逐漸落寞,不斷被其他民族融合。

縱觀匈奴人的征伐擴張之路,可以說匈奴人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匈奴人卻對歐洲的歷史進程造成巨大影響。傳統的歐洲步兵在匈奴鐵騎的進攻下,不堪一擊,促使歐洲軍隊的騎兵化,推動歐洲騎士時代的來臨!

從歷史進程來看,當年橫掃歐洲的匈人確實與匈奴人有密切聯繫。但到底是不是匈奴人,今天的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答案,仍待考證!


孤庸書生


匈人是一支生活在東歐、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的古代遊牧民族。最早關於匈人的記載出現在2—3世紀的裡海沿岸,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連續擊敗阿蘭人、日耳曼人等氏族公社時期的民族,併入侵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助推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歐洲奴隸制度的崩潰。

匈人和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無定論,目前研究成果傾向於二者關聯不大。

一種說法是,根據最新的考古論證,匈人系蒙古人種、匈奴人系歐羅巴人種與蒙古人種的混血。

體態特徵上,匈奴人高鼻深目,體毛旺盛,身材高大接近突厥人,匈人皮膚深黯,體毛稀疏,身材矮小;匈奴人前額剃髮,兩側留鞭。匈人頭頂裹布條,後腦勺異常突出。

文化特徵上,匈人名字發音為突厥語族、少部分為波斯語系,匈奴人名字發音更接近葉尼塞語系;匈人的金屬裝飾更接近西徐亞文化,沒有出現匈奴標誌性的器物諸如雙環短劍,動物圖案裝飾牌等;匈人崇拜原始薩滿教,遇事殺牲占卜。匈奴人崇拜天地日月,有宗教聖物休屠金人;外人進匈人氈帳不必以墨黥面,結盟不必喝馬血酒,不用人骨做祭器,繼位不娶父親或兄長的妻女,均與匈奴相反。

軍事技術上,匈奴人的戰甲、弓箭箭頭等製造業水平的產品遠比匈人先進。

另一種說法是從時間推斷,或許兩者有聯繫。

按漢代史書記錄,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聯合南匈奴持續發動了對北匈奴的戰爭,耿夔將一部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被驅逐的匈奴西遷主要分為三支,一是回來投降漢朝,二是遷入阿富汗一帶,三是繼續西進脫離漢人視線。西進的那一支後來沒記錄了,但是從時間看匈人最早出現在歐洲人記載裡是公元一百多年時,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看都是有可能的。那支西遷的不見的不去裡海邊定居。





刺蝟的vlog


想必大家都知道,匈奴是曾經統治中國北方及蒙古高原廣大地區的遊牧民族,相傳是夏桀的後裔。可以說匈奴的歷史與中國先秦及秦漢時期的歷史息息相關,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他們的騎兵鋒銳無比,中國最早的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誕生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學習匈奴的騎射技術。

後來匈奴實時侵擾趙國,秦國等國家的邊境,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派大將蒙恬擊敗匈奴,修築長城,匈奴懾於秦軍的強大,一時不敢南下。楚漢戰爭期間,匈奴趁中原大亂一步步南下,侵佔河套,再次強大起來,曾經圍漢高祖於白登山,漢朝不得已以和親的政策維持與匈奴的關係。後來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的等將深入漠北,沉重打擊了匈奴主力,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後來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南下歸附漢朝,北匈奴繼續與東漢對峙。公元89年,竇憲率領漢軍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北單于大敗,竇憲追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著名的燕然勒功就源自於此。後來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北匈奴再也無法再漢境周圍立足,於是再次西遷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於是匈奴與中原政權大規模的正面對峙基本結束,後來匈奴人逐漸的融入到中國各民族當中。但西遷至康居的匈奴人從此就不再出現於中國的史書中。

再說說匈人,匈人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公元350年一群來自於來自於裡海周邊的遊牧騎兵襲擊了阿蘭國,這群人被稱為匈人。據羅馬史料記載說,匈人的個子矮小、鼻樑扁平、眼睛眯成一條縫、頭大而圓、幾乎看不見頸部、肩膀魁梧,善騎射作戰,因長時間騎在馬上活動,站立於地上時雙腳向外扭曲。後來匈人滅了阿蘭國進入歐洲,建立起了強大的匈人帝國。匈人多次戰勝哥特人與羅馬人,他們的首領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可見當時歐洲各國對匈人的恐懼。後來阿提拉意外身亡,匈人帝國四分五裂,匈人這個民族又神秘地消失了。

那麼匈奴人與稱雄歐洲的匈人有沒有關係呢?

其實現在也是說法不一。

1.匈人即匈奴說。

這種說法主要是從時間方面來推算的,最早源自於18世紀時法國的歷史學家德金的猜想,他在他的著作《匈奴通史》中提出了“匈人即匈奴人”的猜想。這種說法後來隨著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得到廣泛傳播。並且還得到了中國學者章太炎等的支持。

其根據在於,

第一,歐洲歷史資料中記載了匈人滅阿蘭國,而《北史》中關於粟特國的記載曾提到:“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文中記載的粟特國的地理位置與《三國志》中記載的奄蔡國的地理位置近似,而《後漢書》又有記載:“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所以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奄蔡國即為西方史書中的阿蘭國。

第二,匈人在祭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獻血為盟、脫帽致謝等風俗與匈奴人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有學者認為匈人即匈奴人。

2.匈人非匈奴人說

這種說法是通過對比匈人和匈奴人的體貌特徵和習俗得到的。

第一,匈人存在人工顱骨變形的風俗,而匈奴人沒有。

第二,匈人是鼻樑低,眼睛小,沒有鬍子。而據晉書的對十六國的漢國主劉淵相貌是這樣的

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餘,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

可見劉淵身材魁梧高大,與匈人大有不同,倒是不知道劉淵是不是代表了整個匈奴人的特徵。

所以關於匈人是否為匈奴人,在史學界一直備受爭議,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隨著考古的深入,匈人和匈奴人的真正關係將會呈現於世間。


閃電侯爵


對橫掃歐洲,且間接滅掉西羅馬帝國的匈人,是匈奴人的後代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趣歷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4世紀,歐洲大陸崛起了一個遊牧民族——匈人。

  這支遊牧民族在與阿蘭人、日耳曼人的鬥爭中逐漸取得優勢,迅速壯大,並且在首領阿提拉在位時期(448年至450年)達到鼎盛,控制了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廣大區域,並不斷入侵東、西羅馬帝國,給這個統治歐洲五百多年的霸主帝國帶來了巨大威脅,整個歐洲為之震動,阿提拉也由此得到了一個稱號“上帝之鞭”。

  由於長年遭受自然災害和漢朝的軍事打擊,匈奴內部混亂不堪,於公元48年,分裂為分別由日逐王比為單于和蒲奴單于統領對峙的南北兩部分。

  南匈奴後來內遷河套地區之後依附於東漢王朝,其後代參與了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後全部融入漢族。

  而北匈奴則在東漢、南匈奴和鮮卑的相繼打擊之下生存唯艱。

  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率軍大破北匈奴,並登燕然山刻石記功,這便是著名的“燕然勒功”。經此一戰,北匈奴徹底一蹶不振,後來又遭受漢軍的幾次追剿,殘餘勢力已無法在東方立足,便大約在160年左右西遷,從此在中國的歷史上消失了。

  以上是東西方的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但近年來民間、尤其是網絡上流傳很廣了一個說法——橫掃歐洲、滅亡了西羅馬帝國的匈人是漢朝的手下敗將北匈奴西遷過去的,進而得出了一個極其自豪感的關係式:軍事實力是漢朝 > 匈奴 > 歐洲。那麼,這個說法真的成立嗎?

  要想驗證這個結論,就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匈人和匈奴人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image.png

  關於匈人就是匈奴人的說法其實很早就有,而且最早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是18世紀法國的歷史學家德揆尼在其著作《匈人,突厥,蒙古人及其他西方韃靼人的通史》中首次提出來的,不過德揆尼本人並沒有舉出相關證據,主要還是依據匈奴西遷的大體位置和時間推測出來的。然而,之後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經典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引用了這個觀點,使這個結論開始傳遍歐洲。

  至於中國史學界,最早認可並提出這個觀點的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和章太炎。章太炎在《匈奴始遷歐洲考》中寫道“匈奴為漢所驅,皆轉入歐洲”。然而,隨著二戰以後考古科技的進步以及研究的深入,這個結論越來越被質疑。

  首先是前蘇聯考古學家伯恩施坦發掘的墓葬中屍骨的人種界定和墓葬年代的劃分有錯誤,被後繼的考古研究者發現,進而推翻墓葬主人是帶有蒙古利亞血統的匈人的結論。

  此外,通過大量的史籍對比會發現,匈人與匈奴人在從體貌特徵、生產生活技術等方面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

  身材上,羅馬歷史學家威格爾就描述匈人“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

  史學家阿密阿那斯則說“他們天生醜怪,四肢粗短,軀幹壯碩,大腦袋,羅圈腿。”

image.png

  雖然這其中存在著故意抹黑的成分,但也基本確定匈人的身高矮,而匈奴人的根據史籍對劉淵、赫連勃勃等人的描述來看,匈奴人應當是身材高大的。

  毛髮上,匈人剃髮,而匈奴人大多留長髮。從目前出土的匈人頭骨上來看,其頭顱長長的跟怪物一樣,這是因為匈人盛行自幼纏頭的習俗,導致顱骨變形。而中國古代記載中的匈奴人並沒有這個怪異的特徵。體貌特徵的差異十分明顯,不是簡單的一句基因突變就能解釋得了的。

  還有一項重要的差異就是生產技術,匈人十分落後,不僅衣著習慣原始,還沒有金屬盔甲、沒有冶金工藝(箭簇都是骨頭做的);而且居住方式十分原始,根本不懂得建屋修城。

  反觀匈奴人,雖然早期也十分落後,但在與漢朝的長期戰爭和交流之後,學習和掌握了中原地區的冶金、建築等工藝,郅支單于所部在被漢朝擊敗時就曾康居國,在那裡定居的匈奴人就會建造城池。關於這方面的差異就很難解釋,總不能說北匈奴西遷以後的兩百多年裡,把已經掌握的先進技術全部丟掉,又集體退化回到了原始社會了吧。

  總之,目前並沒有任何比較準確的證據可以證明匈人是匈奴人的後代。

image.png

  匈人憑藉著遊牧民族天生的騎射技術,確實在在四世紀的時候橫掃了歐洲:

  350年,滅亡阿蘭國;

  374年,征服東哥特人;

  378年,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

  4世紀末,又征服日耳曼人,奪取了潘諾尼亞平原;

  395年冬,匈人攻入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大肆掠奪,迫使東羅馬帝國每年交納貢稅;

  450年,阿提拉率軍進攻西羅馬帝國,雙方展開了大決戰,史稱沙隆之戰,戰爭結果是雙方損失慘重,西羅馬帝國中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一世戰死,但匈人也被趕到萊茵河以東;

  451年,在沙隆之戰中遭受失敗的阿提拉不甘心,轉而入侵意大利,攻陷了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但因為糧食供給出現問題,又迅速被擊退;

  452年,“上帝之鞭”阿提拉離奇去世,而他死後僅僅兩年,匈人帝國便土崩瓦解了。

  應當看到的是,匈人的確橫掃歐洲,但這並不代表匈人帝國的軍事實力強於歐洲,至少在阿提拉執政之前是這樣。而且匈人崛起的過程中,敗績也相當多:

  408年,匈人國王烏爾丁率軍入侵東羅馬帝國,結果軍隊被東羅馬帝國用外交手段輕易瓦解,撤退時被羅馬軍隊追擊,全軍覆沒;

  427年,西羅馬帝國收復了潘諾尼亞行省,驅逐了該地區的匈人;

  430年,匈人王阿普塔羅斯進攻萊茵河上游的勃艮第人,結果勃艮第人以少勝多,大勝匈人;

  439年,匈人被西哥特人在圖盧茲一戰中打敗,主帥李托里烏斯被俘虜處死……

  所以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匈人正是在與敵人作戰的不斷失敗中吸取教訓,改進了自身的作戰方式,才能逐步強大起來,但將匈人的強大說成是在與漢朝的鬥爭經驗中得到的就顯得十分無知了。

image.png

  至於匈人帝國滅亡了西羅馬帝國的說法,也不能完全算錯。

  匈人奪取潘諾尼亞平原之後,導致大量日耳曼人南遷進入西羅馬帝國充當僱傭軍,日耳曼僱傭軍很年快便在羅馬站住了腳,於476年滅亡了西羅馬帝國,開啟了歐洲長達一千年之久的中世紀。從這個過程上來看,匈人帝國應當是間接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不過,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原因非常複雜,是內部腐朽糜爛、社會矛盾叢生、異族入侵、氣候異常(小冰河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匈人帝國在這其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總的來說,漢朝的手下敗將匈奴跟匈人大概率地沒有關係最多隻能證明相互之間是來自亞洲北部的遊牧遠親罷了。

  退一萬步講,即使兩者有關係,甚至劃等號,也不能證明“漢朝 > 匈奴 > 歐洲”的關係式,因為國家的力量不是單純的靠這種不著邊際的歷史對比得出來的,與社會的發展規律息息相關,並且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種拿“我祖上也曾經闊過,所以我比你有錢”來提升自豪感的做法不僅幼稚可笑,而且跟清朝人自詡天朝上國、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做法是一丘之貉!!





史大大歷史課


  公元4世紀,歐洲大陸崛起了一個遊牧民族——匈人。

  這支遊牧民族在與阿蘭人、日耳曼人的鬥爭中逐漸取得優勢,迅速壯大,並且在首領阿提拉在位時期(448年至450年)達到鼎盛,控制了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廣大區域,並不斷入侵東、西羅馬帝國,給這個統治歐洲五百多年的霸主帝國帶來了巨大威脅,整個歐洲為之震動,阿提拉也由此得到了一個稱號“上帝之鞭”。

  由於長年遭受自然災害和漢朝的軍事打擊,匈奴內部混亂不堪,於公元48年,分裂為分別由日逐王比為單于和蒲奴單于統領對峙的南北兩部分。

  南匈奴後來內遷河套地區之後依附於東漢王朝,其後代參與了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後全部融入漢族。

  而北匈奴則在東漢、南匈奴和鮮卑的相繼打擊之下生存唯艱。

  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率軍大破北匈奴,並登燕然山刻石記功,這便是著名的“燕然勒功”。經此一戰,北匈奴徹底一蹶不振,後來又遭受漢軍的幾次追剿,殘餘勢力已無法在東方立足,便大約在160年左右西遷,從此在中國的歷史上消失了。

  以上是東西方的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但近年來民間、尤其是網絡上流傳很廣了一個說法——橫掃歐洲、滅亡了西羅馬帝國的匈人是漢朝的手下敗將北匈奴西遷過去的,進而得出了一個極其自豪感的關係式:軍事實力是漢朝 > 匈奴 > 歐洲。那麼,這個說法真的成立嗎?

  要想驗證這個結論,就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匈人和匈奴人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關於匈人就是匈奴人的說法其實很早就有,而且最早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是18世紀法國的歷史學家德揆尼在其著作《匈人,突厥,蒙古人及其他西方韃靼人的通史》中首次提出來的,不過德揆尼本人並沒有舉出相關證據,主要還是依據匈奴西遷的大體位置和時間推測出來的。然而,之後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經典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引用了這個觀點,使這個結論開始傳遍歐洲。

  至於中國史學界,最早認可並提出這個觀點的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和章太炎。章太炎在《匈奴始遷歐洲考》中寫道“匈奴為漢所驅,皆轉入歐洲”。然而,隨著二戰以後考古科技的進步以及研究的深入,這個結論越來越被質疑。

  首先是前蘇聯考古學家伯恩施坦發掘的墓葬中屍骨的人種界定和墓葬年代的劃分有錯誤,被後繼的考古研究者發現,進而推翻墓葬主人是帶有蒙古利亞血統的匈人的結論。

  此外,通過大量的史籍對比會發現,匈人與匈奴人在從體貌特徵、生產生活技術等方面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

  身材上,羅馬歷史學家威格爾就描述匈人“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

  史學家阿密阿那斯則說“他們天生醜怪,四肢粗短,軀幹壯碩,大腦袋,羅圈腿。”

  雖然這其中存在著故意抹黑的成分,但也基本確定匈人的身高矮,而匈奴人的根據史籍對劉淵、赫連勃勃等人的描述來看,匈奴人應當是身材高大的。

  毛髮上,匈人剃髮,而匈奴人大多留長髮。從目前出土的匈人頭骨上來看,其頭顱長長的跟怪物一樣,這是因為匈人盛行自幼纏頭的習俗,導致顱骨變形。而中國古代記載中的匈奴人並沒有這個怪異的特徵。體貌特徵的差異十分明顯,不是簡單的一句基因突變就能解釋得了的。

  還有一項重要的差異就是生產技術,匈人十分落後,不僅衣著習慣原始,還沒有金屬盔甲、沒有冶金工藝(箭簇都是骨頭做的);而且居住方式十分原始,根本不懂得建屋修城。

  反觀匈奴人,雖然早期也十分落後,但在與漢朝的長期戰爭和交流之後,學習和掌握了中原地區的冶金、建築等工藝,郅支單于所部在被漢朝擊敗時就曾康居國,在那裡定居的匈奴人就會建造城池。關於這方面的差異就很難解釋,總不能說北匈奴西遷以後的兩百多年裡,把已經掌握的先進技術全部丟掉,又集體退化回到了原始社會了吧。

  總之,目前並沒有任何比較準確的證據可以證明匈人是匈奴人的後代。

  匈人憑藉著遊牧民族天生的騎射技術,確實在在四世紀的時候橫掃了歐洲:

  350年,滅亡阿蘭國;

  374年,征服東哥特人;

  378年,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

  4世紀末,又征服日耳曼人,奪取了潘諾尼亞平原;

  395年冬,匈人攻入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大肆掠奪,迫使東羅馬帝國每年交納貢稅;

  450年,阿提拉率軍進攻西羅馬帝國,雙方展開了大決戰,史稱沙隆之戰,戰爭結果是雙方損失慘重,西羅馬帝國中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一世戰死,但匈人也被趕到萊茵河以東;

  451年,在沙隆之戰中遭受失敗的阿提拉不甘心,轉而入侵意大利,攻陷了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但因為糧食供給出現問題,又迅速被擊退;

  452年,“上帝之鞭”阿提拉離奇去世,而他死後僅僅兩年,匈人帝國便土崩瓦解了。

  應當看到的是,匈人的確橫掃歐洲,但這並不代表匈人帝國的軍事實力強於歐洲,至少在阿提拉執政之之前是這樣。而且匈人崛起的過程中,敗績也相當多:

  408年,匈人國王烏爾丁率軍入侵東羅馬帝國,結果軍隊被東羅馬帝國用外交手段輕易瓦解,撤退時被羅馬軍隊追擊,全軍覆沒;

  427年,西羅馬帝國收復了潘諾尼亞行省,驅逐了該地區的匈人;

  430年,匈人王阿普塔羅斯進攻萊茵河上游的勃艮第人,結果勃艮第人以少勝多,大勝匈人;

  439年,匈人被西哥特人在圖盧茲一戰中打敗,主帥李托里烏斯被俘虜處死……

  所以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匈人正是在與敵人作戰的不斷失敗中吸取教訓,改進了自身的作戰方式,才能逐步強大起來,但將匈人的強大說成是在與漢朝的鬥爭經驗中得到的就顯得十分無知了。

  至於匈人帝國滅亡了西羅馬帝國的說法,也不能完全算錯。

  匈人奪取潘諾尼亞平原之後,導致大量日耳曼人南遷進入西羅馬帝國充當僱傭軍,日耳曼僱傭軍很年快便在羅馬站住了腳,於476年滅亡了西羅馬帝國,開啟了歐洲長達一千年之久的中世紀。從這個過程上來看,匈人帝國應當是間接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不過,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原因非常複雜,是內部腐朽糜爛、社會矛盾叢生、異族入侵、氣候異常(小冰河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匈人帝國在這其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總的來說,漢朝的手下敗將匈奴跟匈人大概率地沒有關係最多隻能證明相互之間是來自亞洲北部的遊牧遠親罷了。

  退一萬步講,即使兩者有關係,甚至劃等號,也不能證明“漢朝 > 匈奴 > 歐洲”的關係式,因為國家的力量不是單純的靠這種不著邊際的歷史對比得出來的,與社會的發展規律息息相關,並且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種拿“我祖上也曾經闊過,所以我比你有錢”來提升自豪感的做法不僅幼稚可笑,而且跟清朝人自詡天朝上國、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做法是一丘之貉!!






八零零三


關於匈奴人就是匈奴人的說法,其實很早就有,而且最早不是中國人提出的。但是主要還是依據匈奴西遷的大體位置和時間推測出來的。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經典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引用了這個觀點,使這個結論開始傳遍歐洲。

中國史學界最早認可這個觀點的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和章太炎。張太炎在《匈奴史遷歐洲考》中寫到“匈奴為漢所驅,皆轉入歐洲”。然而,隨著後來考古科技的進步以及研究的深入,這個結論越來越被質疑。

此外,通過大量的史籍對比會發現,匈人與匈奴人的體貌特徵,生產生活技術等方面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身材上,歷史記載的匈人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這些都充分的說明匈人的身高矮,而匈奴人的身高根據史籍的記載,應該來說是相當高大的。從髮型來看,匈人剃髮,而匈奴大多留長髮。從目前出土的匈人頭骨上來看,他們的頭顱長長的跟怪物一樣,這是因為匈人從小就纏頭,導致頭顱骨變形。而中國古代的記載當中,匈奴人並沒有這種特徵。從生產生活方式來看,匈人十分落後,不僅衣著簡陋,還沒有金屬盔甲、沒有冶金技術,而且居住房屋非常原始,根本不懂得建屋修城。然而匈奴人,雖然剛開始也十分落後,但在與漢朝的長期戰爭和交流後,學習和掌握了中原地區的冶金建築等工藝。總不能說北匈奴西遷以後的200多年裡。把已經掌握的先進技術又全部丟掉,這是不可能的。

總之,目前並沒有任何比較準確的證據可以證明匈人和匈奴是完全有關係的。


奶牛貓1988天下行


縱橫歐洲的匈人不能等同於匈奴人:1946年2月1日匈牙利共和國成立

很多人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或者說阿提拉的匈人就是匈奴人,這都是不正確的。

首先,匈奴並不能當做某一個種族,而是一些民族的混合體。

匈奴本來就是無數部落的聯盟體,單于也只是名義上的盟主而已。

在漢代,我們知道的匈奴內部民族,至少有七八個之多。

這些部落成分各異,白種人、黃種人什麼都有,是人種的大雜燴。

所以,匈奴的概念並非民族,而是部落的大聯盟性質。

而漢代,匈奴人被打敗以後,91年西遷至西域,151年由西域再度西遷,從此再也沒有回到中國人的視野中。

然而,阿提拉大帝的匈人,是在200年後的公元350年,才出現在歐洲。

就時間上來說,有很大的差距。

一般認為,匈人也許就是匈奴人的分支,但兩者並不能劃等號。

匈奴人到了中亞同當地民族不斷混血後,一部最終到了歐洲。

此時的匈人,血統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現代DNA的分析,匈人和最初的匈人,就人種上面有很大的變化。

就中國附近遺留的匈奴人墓葬分析,當時匈奴人主要還是黃種人、蒙古利亞人。

對於入侵歐洲的匈人墓葬分析,則有很多白人、尤其是高加索人的血統,可見混血是很厲害的。

而今天的匈牙利人,同匈人也不是一回事。

匈牙利目前的主體民族,是馬扎爾人。

馬扎爾人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的烏拉爾地區,在公元9世紀才南下進入歐洲腹地,最終形成了今天匈牙利的主體民族。

而在馬扎爾人南下的時候,匈人因為人數太少,已經在匈牙利消失了400多年。

匈人留下的,只是保加爾人這種混血後裔。

不過,阿提拉大帝的惡名,仍然在歐洲廣為流傳。

其實,當時匈人這種騎兵軍團入侵歐洲,無論是東哥特還是東羅馬帝國,都是難以應付的。

數萬匈人的騎兵大軍,可進可退,可攻可守。

面對歐洲步兵集團,匈人騎兵幾乎是立於不敗之地。

當時歐洲國家都比較小,能夠拿出數萬軍隊作戰的國家寥寥無幾。

一些中等國家遇到匈人軍團,不是屈膝投降,就是被徹底消滅。






愛歷史者


首先我們先要說一下匈奴人的起源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也就是說史記中所記載的匈奴人是夏朝遺民。

匈奴人在漢朝初立時期稱霸中原以北,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時期,相當於中原從秦二世元年到漢武帝元朔元年。自從冒頓單于繼位後,匈奴走向了擴張的過程。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徒。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漢初前201年,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4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漢朝採納了劉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漢室宗女嫁與單于,並贈送一定數量的財物以及開放關市准許雙方人民交易。後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滿足,不時出兵侵擾邊界。

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

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佔領河套地區。前124年派衛青等擊敗入侵的九萬匈奴騎兵。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漢降將趙信勸匈奴把王庭遷徙到漠北,以避免受攻擊,以地理的優勢,以逸待勞擊敗漢軍。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漢軍共獲俘七萬多人,伊稚斜單于及左賢王帶少數人逃走。

漠北之戰後匈奴逐漸走向衰落,已經威脅不到強大的漢王朝。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明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北匈奴被擊敗後逐漸西遷,北匈奴西遷大致路線是蒙古高原;伊犁河流域;錫爾河流域;頓河以東、裡海以北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佔據南俄羅斯草原。然後,匈奴烏爾丁單于帶領下興起建立匈奴帝國,後來歷史上有名的阿提拉單于使匈奴帝國達到鼎盛,入侵高盧和西羅馬。阿提拉死後,匈奴帝國的瓦解,這一民族在歐洲當地定居融合,形成了匈牙利民族。

但也有反對者說其實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匈人而並不是匈奴人,近代,很多文章認為,匈奴跑到了歐洲。其實這種觀點沒有實際根據,僅僅因為推測和臆測,為了迎合好奇心而已。


扶蘇與魚


公元四世紀,歐洲大陸上崛起了一個叫“匈人”的遊牧民族。這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作風彪悍,驍勇善戰,他們在首領阿提拉的率領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很快控制了歐洲大部分土地。整個歐洲十分震驚,並給阿提拉取了一個“上帝之鞭”的名字。

那麼這支橫掃歐洲的遊牧民族與我國東漢時期的匈奴人有沒有關係呢?國外歷史學家最早提出這個問題,並一度在歐州盛行這種說法。我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和章太炎也提出過這種觀點。

二戰以後,隨著考古科學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這種觀點被否定,也就是說歐洲大陸上掘起的遊牧民族與東漢時期匈奴人無關。原因是1.考古學家通過考古研究發現,兩者沒有血統關係。2.體形特徵上差異很大,歐洲匈人身材矮小,而蒙古匈奴人體形高大。3.生產生活方式方面差異明顯,歐洲匈人近似於原始狀態,沒有冶金技術,而匈奴人則先進很多。生活習慣上差異也很大,歐洲匈人自幼纏頭,導致頭骨變形,長相怪異,而匈奴人沒有這種習俗。

綜上所述,歐洲匈人不是匈奴人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