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啥就是打不赢司马懿?难道真有无形的力量在主导着一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世人就知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还未出山,隆中对定天下三分;出山后辅佐刘备占荆州、取巴蜀、得汉中;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刘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诸葛亮为啥就是打不赢司马懿?难道真有无形的力量在主导着一切?

无论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等哪方面看,诸葛亮都称得上三国第一人,神一般的存在。诸葛亮数次北伐,从战场形势上看,蜀军都占有优势,司马懿刚开始还敢和诸葛亮较量一二,诸葛亮几次用计都战胜司马懿,打的司马懿闭门不出,不得已采用乌龟战术。尤其是第六次北伐,火烧上方谷,司马懿父子三人眼看就要被活活烧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三人,诸葛亮功败垂成。现在,问题来了,诸葛亮打不赢司马懿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历次北伐的具体失败原因:


第一次,诸葛亮收服孟获,稳定了后方后开始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又有上庸孟达准备叛魏,形势大好。关键时刻,司马懿来了,先破孟达,后败马谡,战场形势逆转。这次失败我们可以总结为用人不当。


第二次,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大军粮草不足,北伐失败。


第三次,第四次主要也都是粮草问题。


第五次,诸葛亮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大举伐魏,兵锋逼近渭水,已形成直捣长安之势,关键时刻后院起火了,后主刘禅听信谗言,召回大军。

诸葛亮为啥就是打不赢司马懿?难道真有无形的力量在主导着一切?

第六次,经过数次北伐,蜀国实力被严重消耗,诸葛亮决定采取斩首方案,直接拿下北伐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司马懿,毕其功于一役,可惜天不从人愿,一场大雨救了司马父子三人的性命。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蜀军无力突破魏军的防线,五丈原诸葛亮殒命,北伐失败。


从表面上看,诸葛亮北伐,每次眼看要成功的时候都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导致战事失利,难道冥冥之中真有无形的力量在主导着一切?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双方的实力,自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益州,进取汉中,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到来。根据《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晋书·地理志》、《三国志·孙皓传》和《续汉书·郡国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数大概是:魏国1000万,吴国230万,蜀国95万。当时兵民比例大概是1:10,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各国的兵力为:魏国100万,吴国20万,蜀国最多不过10万。如果各国都拿出三分之一的兵力防守各地要塞,镇压国内反对势力,那么这时三国可以拿出来作战的兵力分别是:魏国70万,蜀国7万,吴国14万。考虑到魏国需要两线作战,则吴国需要面对的魏国兵力是46万,魏国可以用来抵御诸葛亮北伐的兵力为24万。

诸葛亮为啥就是打不赢司马懿?难道真有无形的力量在主导着一切?

东汉末年,全国分为十四个州,曹操统一北方,占了十个州,东吴占据扬州和交州,荆州原来三国各占一部分,由于关羽襄樊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的失败,蜀国所占的荆州一部分也被东吴占领,至此,蜀国只占有益州一个州。


从全国来看,当时的经济中心依然在北方,曹魏的统治区域。


经过对比,蜀吴的实力和魏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从实力上看,诸葛亮的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这一点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他在《出师表》中写道:“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实力对比的悬殊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每每功败垂成的根本原因,比如第一次北伐,为什么失了街亭,就导致北伐失败,因为街亭之战失败,司马懿完成军事部署,对蜀军形成绝对优势,诸葛亮马上安排撤军是明智的选择。其他几次北伐也是这种情况,往往在蜀军取得先机时,却不能趁势扩大战果,让司马懿有喘息之机,从容完成部署。每次交锋虽然看似蜀军占尽优势,但不能对魏军造成根本性伤害,削弱魏军实力。从而导致北伐失败。


可是我们还要看到的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一战灭国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单纯的实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从历次北伐的经过来看,诸葛亮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看来双方的实力对比虽然是诸葛亮北伐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绝不是根本原因、决定性原因。

诸葛亮为啥就是打不赢司马懿?难道真有无形的力量在主导着一切?

看来我们还要探讨一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人,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选手吧。


先说诸葛亮,我们既然是找失败的原因,好评就不说了,直接说缺点,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我们就看看诸葛亮的终极对手司马懿是怎么说的吧,司马懿在给魏帝的奏折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司马懿这话虽然有在老板面前吹牛的嫌疑,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也有些道理。诸葛亮一生谨慎,不论平日政务,还是率军出征,他总是事必躬亲,这样不仅影响他在军事上精力的集中,而且也加重了他体力上的付出。还有就是诸葛亮受到汉家正统思想熏陶,后主刘禅一道撤兵的圣旨,诸葛亮惟命是从,白白丧失了一次胜利的机会。


关于司马懿,我们来看看唐太宗是怎么评价的吧,李世民认为司马懿是天纵英才,善于用人,求贤若渴,城府高深莫测,脾性宽容,行事不露锋芒,善于韬光养晦,应时屈伸。


可见诸葛亮虽然很强,但司马懿也差不到哪去。加上双方实力悬殊,性格差异导致诸葛亮最终没有打败司马懿,取得北伐的胜利,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