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风云——桓温伐秦功败垂成

东晋风云——桓温伐秦功败垂成

(王猛,字景略,前秦苻坚的首席谋士)

殷浩于公元356年,晋穆帝永和12年去世,曾经想和桓温叫板的另一位能人从此淡出了东晋政治舞台。

公平而言,殷浩被司马昱树成典型,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殷浩并不是特别不堪,也不是草包一个,修行十几年之久的人物不能说是一无是处,那么为何殷浩两次北伐都惨败,最后郁郁而终呢?其实,这不能怪殷浩,要怪只能怪会稽王司马昱。

拿桓温的话来讲就是,殷浩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让他参政朝廷,做一方百姓之主,殷浩肯定干得异常出色,也会将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朝廷未将殷浩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人有才但是未能尽其才,反而用他的短处,这才是造成殷浩悲剧的最主要原因。

桓温非常了解殷浩,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朝廷之中实在找不出比殷浩更有名望的人物,司马昱走投无路,只好将殷浩赶鸭子上架。

殷浩两次北伐失败,朝廷中众臣个个唉声叹气,那么现在谁能出来收拾残局呢?没有其他人了,只能是桓温。

东晋风云——桓温伐秦功败垂成

(桓温北伐形势图)

北伐虽然失败,但是光复中原的理想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公元354年的2月份,春天已经悄悄占据了山川、田野和大江、大河。草木葱茏,莺飞燕舞,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绵延千里的大江之中,战船的旌旗遮天蔽日,战舰一艘接一艘,从襄阳出发,向北、再向北,一直进入均口,陆续到达了南乡。与此同时,另一支军队由陆上出发,兵甲齐鸣,铿锵作响,战马嘶鸣之处,烟尘滚滚。

这两支军队,就是桓温精心调遣的水陆两路北伐大军,共计10万余人。在水军开拔到南乡之时,步兵也已经到达了武关,桓温马上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从梁州出发,过子午道,杀往前秦帝国。

在桓温调兵遣将之时,已经背叛东晋王朝的姚襄,率领自己的族人和数万军队投降了前燕王朝。

东晋的北伐大军没多久就兵临前秦帝国的疆域,桓温命令手下的别将发兵进攻前秦的上洛地区,活捉了荆州刺史郭敬。攻下上洛之后,大军一路凯歌,又杀进了青泥县(陕西蓝田县南)。两军一战,青泥县便纳入了桓温的囊中。司马勋带领的另一路大军也逼近了前秦的地域,与此同时,西凉的秦州刺史王擢也发兵进攻前秦的陈仓,来响应桓温的部队。

由此看来,这次讨伐前秦的大军共有三股,一股是桓温亲自率领,另一股听命于司马勋,还有一股就是西凉王擢率领的西北雄军。三路大军杀气腾腾,一路势如破竹,前秦帝国立刻硝烟滚滚,陷入了一场战争的浩劫之中。

东晋风云——桓温伐秦功败垂成

现在,秦王苻键迎来了他建国之后的第一次严峻的生死挑战,这场战争打胜了,前秦无累卵之忧,这场战争一旦失败,国家就有覆亡的危险。因为前秦帝国毕竟建国才短短三年,根基不是特别稳,老百姓原来都是后赵的子民,接不接受前秦的统治还需要时间进行检验,所以,这场战争对前秦真的是生死存亡之一役。

心急火燎的秦王苻健,赶紧派遣军队四面迎敌。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硕,一共率领了5万军队,驻扎在蓝田县南边的峣关等待桓温部队的到来。

春天很快就过去了,炎炎初夏已经降临到了三秦地区。当年的4月份,奔波千里的桓温大军终于到了蓝田县,和前秦守卫的部队展开了一场血战。

那一天,是一个艳阳天,还刚下过雨,三秦大地刚刚从雨水清泠中苏醒过来,便立刻陷入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喊杀声中。

桓温毕竟是远道而来,对方却是以逸待劳,两军一见面也没说上几句话,就立马拔刀相向。在战场上,两军的军队的士气如何,关键是看主将的表现,主将勇猛,士兵的士气就盛,主将怯懦,士兵们定会落荒而逃。现在的前秦部队中,就出现了一位猛将,只见他纵马驰骋犹如进入无人之境,刀光过处,人头滚滚。这个人单骑只马,冲入桓温部队十多次,杀死杀伤很多士兵,令东晋部队纷纷腿脚战栗,眼看就要阵脚大乱。这个人就是淮南王苻生。

东晋风云——桓温伐秦功败垂成

(前秦开国皇帝 苻健)

还好,东晋部队毕竟还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况且有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桓温进行指挥,所以士兵们只是稍微乱了一下马上就压住了阵脚,在桓温的死命下呼啦啦展开了强攻,秦兵终于大败。

秦兵败走,东晋军队立刻乘胜追击,桓温就派遣他的弟弟桓冲继续和秦兵作战,同前秦丞相苻雄大战于陕西白鹿原,毫无悬念,秦兵继续大败。

战果来之不易,桓温意气风发,率领大军就杀到了灞上,这个地方,距离前秦的首都长安只有一步之遥。

大兵已经长驱直入进入了前秦的心脏地带,现在,秦王苻健只好收拾老弱病残共6000人驻守在长安的小城里面,战战兢兢,夜不能寐,而太子苻苌则带兵退守到了长安的城南。苻健在小城里面急火攻心,赶紧继续调兵遣将,命令大司马雷弱儿率领精兵三万,同太子苻苌合兵一处,共同抵抗桓温来势汹汹的大军。

桓温的军队一开进三秦地区,三辅郡县纷纷望风投降,桓温表现得还不错,他安抚民众,招纳败兵,禁止士兵抢掠。三秦的百姓一看,东晋的部队很不错啊,赶紧箪食壶浆,赶来犒劳桓温的军队,那些男男女女都夹路欢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拉着官兵的手还没说话就潸然泪下:“没想到在风烛残年,还能有幸看见朝廷的官兵啊!”

东晋风云——桓温伐秦功败垂成

(桓温北伐前秦示意图)

如此看来,桓温的伐秦大业立刻就能成功,就会像伐蜀一样,将前秦灭掉,归入东晋的版图了。可惜,这只是我们的幻想,历史完全不是这样进行的,桓温也不是这样想的,因为,已经成功在即的桓温,在胜利果实唾手可得之时,竟然停止了继续前进的脚步。

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谜,后世千年,对桓温这个奇怪举动进行了无数次猜测,但是得出的不一定是正确的结论,因为真相永远也不可能被人知道了,知道真相的人只有桓温他自己。

很遗憾,很痛心,桓温这一停止进攻,终于让他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最终付之东流。

其实,在当时,就有人看穿了桓温的心思:“桓温啊桓温,你想北伐并不是想要给朝廷光复河山,也不是为了什么黎民百姓,你的北伐之举,完全是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和野心,那就是用北伐之举,来表现自己的强大,用北伐之举,作为自己进一步专权的有力筹码。”

说这番话的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后来帮助秦王苻坚打天下,建立更加强大帝国的谋士王猛。

东晋风云——桓温伐秦功败垂成

(王猛,协助前秦苻坚奠定了国家基业)

王猛,和北海孔融是老乡,少年时代就异常好学,风流倜傥,胸怀大志。应该说,胸怀大志的人对一些婆婆妈妈的琐事就很不关心,所以他的行为只能用不拘小节来形容,他的这种行为,让那些经常危襟正坐,整天板着脸指手画脚并且对一些琐事异常热心的人很是看不惯,“人皆轻之”,不但看不惯,还很看不起他。但是王猛依然故我,悠然自得。是啊!天地都在我的心中,宇宙任我遨游,何必为世间的一些陈谷烂芝麻那么伤脑筋呢?

既然没人发现王猛的才能,他只好隐居在陕西的华山之荫,苦读待命,等待他命中那个重要人物的到来。

王猛同志,你不会等待太长时间的,历史总会将你从幕后推向前台,在纷纷乱世中展现自己的无穷的智慧和魅力,然后打下一片广袤的江山,这江山,其实一直就存在于你的心中。

桓温入关,王猛感觉到自己可能遇上了一位很厉害的主公,良禽择木而栖,就是要寻找一位能合我口味,值得让我辅佐的人,难道,桓温桓大将军就是我苦苦等待的那个人吗?

王猛终于离开了自己的草庐,赶到东晋大营来面见桓大将军。

王猛见到桓温之后,不拘小节的行为依然没有改变,当时已经是初夏了,天气变得比较炎热,王猛还穿着一件过冬的破棉袄,这件破棉袄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已经成了虱子的乐园。

王猛见到桓温,也不客气,先将破棉袄脱了下来,边屠杀成窝的虱子,边和桓温侃侃而谈,旁若无人,意气自若。桓温一看,这是哪里来的叫花子啊,本来一直想把他轰出去,但是一想自己毕竟需要各色人等来辅佐自己,于是就忍了下来,等和王猛聊上了这么一段时间,桓温彻底傻了:这哪里是叫花子啊,这是埋没于草民中的天才和能人啊!马上边开始对王猛恭敬有加。

宾主二人落座言谈,相见恨晚,桓温便问王猛一个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举天子之命,将十万锐兵北上为百姓扫除残贼,而三秦的豪杰猛士却没有一个响应,这是为什么呢?”

王猛微微一笑:“桓公你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长安近在咫尺,你却不渡过灞水继续进攻,老百姓不知道你的真正用意,所以也继续持观望的态度,不来响应。”

王猛的这番话算是一箭命中了桓温心中最隐秘的地方,他听完后嘿嘿一笑:“江东地区没有一个人的才华和见识能和你相比啊!”于是就让王猛做了军事祭酒。

既然桓温带兵不进,那么战机稍纵即逝,现在,已经唾手可得的胜利变得异常遥远了。因为,桓温不进军,就给了疲于奔命的前秦部队喘口气的机会,趁着这段时间,前秦重新进行了战略部署,将各地强兵纷纷感到长安来救驾。

东晋风云——桓温伐秦功败垂成

(白鹿原)

等前秦的军队集结得差不多了,立刻就向桓温的部队发起了猛攻,桓温的部队再次和苻雄血战于白鹿原,这次,桓温的军队大败,死亡一万多人,部队的十分之一算是彻底歇菜了。

这不能怪前秦,只能怪桓温自己,你难道不知道兵贵神速这个成语?你难道不知道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本来士兵们连战连捷,斗志昂扬,现在你却让他们停下前进的脚步,每天逗鸟玩,时间一长,士兵们的士气早就跌到谷底了,失败,那是桓温咎由自取。

本来,桓温刚开始的计划不是打败仗,而是打胜仗,况且,兵行千里,粮草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旦粮草不济,士兵们就会陷入万劫不复。桓温就想趁着夏季,前秦的小麦马上就要成熟,只要麦子成熟,立刻带兵就抢粮,这样军粮就有了。可惜啊,桓温这么算计前秦,前秦也不傻,也继续算计桓温,没等到小麦成熟,前秦就狠下心来,将刚刚抽穗的麦田全部割了个精光,坚壁清野,让你桓温喝西北风去吧!

这下子,算是将桓温彻底逼上了绝路。不过,前秦这种行为也给国家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到最后,那些牛马饿得互相肯吃对方的毛,老百姓更是首当其中,饿殍遍野。

桓温现在是孤军深入险地,战机也已经贻误,感觉到再这么耗下去,没准就会全军覆没,在危急时刻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赶紧撤军!

东晋风云——桓温伐秦功败垂成

匆忙败退的桓温,顺手牵羊劫走了关中地区人口三千多户回到了江东。在走之前,桓温想让王猛当高官督护,但是被王猛给拒绝了。因为聪明的王猛已经明白,桓温这个人不是明主,而是一个自私的奸贼而已,辅佐奸贼,王猛不干那种缺德事。

按照桓温的的性格,看见王猛这么能干,全江东没有一个人能赶得上他,难道就眼看着王猛从容离开?为什么没杀掉他?其实,不是桓温不想杀他,而是大军败退的太匆忙,桓温来不及举起屠刀而已。

幸运的王猛,终于逃脱了桓温的魔爪,继续回到华山脚下,等待另一个人的到来。

桓温败走,前秦一路痛打落水狗,从长安一直猛追到潼关,整整好几百公里,败退之军是不可能打胜仗的,所以桓温一路惨败,每次被打败都死亡一万多军队。只因为桓温的私心,酿成了如此惨烈的后果。

在桓温败退的同时,前秦丞相苻雄带兵出击司马勋,大破之,司马勋退守女娲堡。雄心勃勃的桓温伐秦壮举,就此彻底落下帷幕。

而不久的将来,桓温大将军将重整军队,继续北伐,不过,这次北伐的目标是前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