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今夜無眠,還能穩住?


瑞幸今夜無眠,還能穩住?

4月2日晚,瑞幸終於東窗事發,自曝22億財務造假,坐實了此前渾水對其做空,美股盤前暴跌高達80%以上。截止發稿時,瑞幸市值跌已至17億美元,較上一交易日,縮水了73%。而本次造假事件的“背鍋俠”為該公司COO劉劍和部分員工。

當大家重溫渾水對瑞幸的那份做空報告之際,鯨商正好對其近日殺入數碼電商的“故事”做了分析,故事雖好,但終究經不住推敲。下面,我們一道來鑑賞瑞幸電商畫餅,原文標題《瑞幸帶貨:向左小米,向右ofo》。

作者 | 鄭瑞龍 鯨商(ID:bizwhale)原創


近段時間,飲品界折騰出不少大事件——

星巴克美國門店增設自提區

可口可樂聯合COSTA在中國推出第一款即溶咖啡

喜茶新獲高瓴資本融資,估值漲到160億

瑞幸APP和小程序開始帶貨,銷售數碼配件


最不按常理出牌的,就是瑞幸咖啡。在網友眼裡,又被稱作“民族企業之光”,因為它割華爾街的韭菜,賠錢賣給國人咖啡和小食。如今,它把頭頂的光環又一次放大,上線十餘種數碼配件,比拼多多還便宜。

瑞幸打造的潮品頁面,已經跟電商網站相差無幾,完全是一個自營的垂直周邊版的折扣商城。超級補貼,是潮品商城的特色,裡面的產品開售後就被一搶而空,有幾分當年小米“雷布斯耍猴”的神氣。

那些指望瑞幸挑戰星巴克,實現“民族咖啡”崛起的消費者,卻覺得帶貨是不務正業,盲目多元化將重蹈ofo的覆轍。

2017年縱身跳入咖啡市場時,瑞幸定下了開10000家門店的小目標,目前進度條過半,瑞幸咖啡不僅成功上市,還憑藉4900多家的門店數量,反超星巴克600家,成為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

瑞幸今夜無眠,還能穩住?

上個月,渾水機構的一篇報告,導致瑞幸股價從51美元的高空摔成殘血,從此徘徊在25美元。兩年燒錢補貼後,虧損達到18億,按照開店趨勢,未來要實現目標至少還要虧損40億。

疫情帶來了某些改變。隨著資本市場收縮,只進不出的瑞幸必須提前盈利。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在緊繃的資金鍊壓力下,瑞幸帶貨撲騰的水花或許能給投資人帶來信心。

儘管這“餅”有可能短暫利好,但更大可能是泡沫,如若誠信帶貨,擺在瑞幸面前只有兩條路:小米或ofo。

01帶貨賺錢養咖啡的“新故事”

小米賣手機、瑞幸賣咖啡,在用戶印象上,兩者沒啥交集。透過產品看內部的盈利點和營銷模式,卻極其相似。

小米不靠賣手機(硬件)賺錢,瑞幸也不靠賣咖啡賺錢。強烈的互聯網基因,讓小米通過軟件和廣告收入就能補足硬件上的成本損失。

瑞幸把低價咖啡作為噱頭,吸引用戶在APP購買附加值更高的周邊產品。2019年Q3月均銷量900萬杯,非咖啡類銷售額卻佔比接近50%,同比增長了9倍。

瑞幸今夜無眠,還能穩住?

小米突破手機廠商封鎖,另闢蹊徑的“網絡直銷、飢餓營銷”方式,同樣被瑞幸咖啡複製,成功打破星巴克“第三空間”的侷限。

線下自提+外送

的配送渠道入手,佔比約90%的快取店,改變了咖啡原本的消費場景,更適合長時間處在辦公室環境的年輕消費群體。

限量發售的低價咖啡、折扣潮品及明星代言,讓追求精緻生活的新生代消費群體,原本的即時性消費需求變得頻次更高,在瑞幸APP的下單量和活躍度較高,並且抬升了品牌的圈層價值。

2019年Q3,瑞幸APP註冊用戶數約4000萬,月均交易客戶同比增長400%,流量端的紅利是瑞幸快速擴張的底氣。

瑞幸帶貨與小米優選的跨界路徑也大體一致。目前,小米孵化出的商品生態鏈已經順利突破手機圈,通過“貼牌”賦能廠家手法,行李箱、掃地機器人等配套產品都能變成營收的一環。

短期內,瑞幸的潮品商城雖然破圈,跨出賣咖啡的邊界,但是要達到小米那樣的獨立生態,為時尚早,關鍵在於供給側和物流環節的打通,彌補門店單點的缺陷。

目前,瑞幸和路易達孚合資建立了果汁加工廠,向門店直接供貨。這表明瑞幸開始注重在供應鏈上的佈局,對消費品而言,供應鏈也是門店擴張期間,最容易出現安全風險的地方。

瑞幸潮品只停留在線上銷售渠道,門店並無非飲料產品的服務,配送需要依靠第三方快遞,這一點在自營物流體系成熟前,不會改變。

瑞幸今夜無眠,還能穩住?

如果瑞幸能實現物流體系、供應鏈和門店的順利結合,形成商業閉環,把面向終端客群的

萬家門店轉型為前置倉,利用效率將翻倍,履約成本將比電商公司低,而這個邏輯放在瑞幸賣生鮮的故事上,吹著更帶勁。

02燒錢開店,止損無期

瑞幸從0到1的起家速度比小米還猛,兩年就超過了星巴克20年的門店數量,堪稱在資本市場創造了一個風口。而在產品投放和消費入口上,揮金如土的敗家勢頭與ofo難分伯仲。

咖啡門店、瑞划算無人零售機是瑞幸主要的線下佈局。根據用戶消費頻次和地點信息,在某個地區需要開相應服務類別的門店,比如外賣為主的快取店、堂食為主的旗艦店。

投放無人零售機從B端、學校和加油站等特殊場景試水,到城市社區逐漸鋪開。這些市場佈局的方式和ofo如出一轍。

基於用戶需求和大數據分析,進行產品投放,好處是有了效益更高的開店依據,決策成本相對降低,能夠在最短年限內形成規模優勢

壞處是消費選擇時,人並非都是理性經濟人,很多是

沒有質量的增長,造成資源浪費;而且投放點往往會扎堆同一地區,變成“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二”的價格戰。

瑞幸今夜無眠,還能穩住?

燒錢開店的路已經走了一半,停不下來。市場競爭上,瑞幸沿著控股集團神州出行“先破壞後建設”的老路,和五年前搶市場的ofo情況幾乎相同。

靠著優惠券等活動壓低價格,

維持流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獲客成本居高不下。2019年Q3,瑞幸的市場、銷售和管理費用支出21億,淨利率是-62%,止損還遙遙無期。

通過高頻帶動低頻的帶貨模式,把用戶價值最大化,在O2O電商中收效明顯,甚至ofo退押金後期,也推出過購物返現,嫁接京東天貓的商品,打算進行渠道分銷,再收割一波殘留的流量,只是用戶信任已經崩塌了。

換成講“潮牌電商”的故事,請先問問yoho!中間有多少坑。

03變身電商,比流量變現還難

瑞幸帶貨既是眼下的無奈之舉,也存著幾分對資本和消費者的試探。

國內喝咖啡的消費習慣尚未養成,存量市場較小。人均5杯的年飲用數量遠低於200杯以上的日美。尤其在疫情中,咖啡行業關店率83%,復工後,相對於快餐正餐,咖啡消費增長几乎停滯,市場承載力薄弱。

瑞幸今夜無眠,還能穩住?

瑞幸咖啡想要穩定變現,必須解決的問題是:一旦失去低價補貼,這些用戶還能否留得住?

目前星巴克佔中國咖啡市場份額超過50%,高端市場的商務客源幾乎被其壟斷,APP會員數量超過800萬,單店投資回報率達到70%。

瑞幸咖啡只能切入毛利薄弱的中低端市場,這部分人群對價格變化最敏感,由於前期拉新優先,沒有差異化服務的基礎,會員體系難以建立。

為了實現門店盈利,瑞幸咖啡的預期單價會逐漸漲到16元,而用戶的留存和活躍度,也將成為一個未知變量。

作為連鎖咖啡經營品牌,提供穩定的、可預期的消費體驗是第一位。瑞幸帶貨是在盈利性上的一次嘗試,在加碼潮品商城後,APP的使用體驗更像是外賣+快遞的複合型電商平臺,咖啡業務的品牌辨識度相對弱化。

瑞幸今夜無眠,還能穩住?

但是瑞幸自身的短板卻導致其無法做成電商。咖啡是瑞幸在消費者心智上的第一印象,作為一種即時性消費需求,沒人會在想到購物時先去一個“下午茶”平臺。所以,瑞幸才賠錢搞搶購、限時的低價咖啡,以便引導用戶在APP長時間、多頻次駐留。

另外影響最大的是倉儲物流及售後體系的缺失。瑞幸作為產品的分銷渠道,不用承擔貨物損壞和退換的責任,但如果想通過賣貨成為自營電商,不僅要學小米把後端供應鏈完善,還需要建立龐大的客服團隊,提升服務體驗。在這一點,瑞幸還跟不上一般的電商平臺。

瑞幸引以為傲的“小藍杯,誰不愛”,加上定製款、聯名款等具有小資腔調的衍生品,試圖把喝咖啡變成一種年輕群體打招呼的生活方式。但咖啡只是一種快消品,在當下並不能承載太多與消費無關的東西,無法構建出一個圍繞瑞幸品牌的電商生態。即便和星巴克的第三空間、高級範兒比起來,瑞幸的文化質感還得多花心思提升。

長期來看,不迴歸簡單、專心咖啡業務的瑞幸,無論是走向小米生態,還是變成下一個ofo?所謂的帶貨模式都可能成為一時的狂歡,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