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一個投機者的最後狂歡

北京時間2020年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崩盤的事情在中國蓋過了新冠病毒的風頭。不僅因為瑞幸咖啡盤中6次熔斷,跌幅75.57%,更重要的是瑞幸咖啡承認了財務造假,數額高達22億。消息一出,國人驚呼:民族之恥。

事件回顧:

1、1月31日,美國做空機構渾水稱收到了一份關於瑞幸咖啡的匿名報告。報告稱,瑞幸咖啡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捏造財務和運營數據,誇大門店的每日訂單量、每筆訂單包含的商品數、每件商品的淨售價,從而營造出單店盈利的假象。又通過誇大廣告支出,虛報除咖啡外其他商品的佔比來掩蓋單店虧損的事實。報告一經披露,瑞幸咖啡股價盤中一度暴跌26%,最後以大跌10.7%收盤。

2、2月3日,瑞幸咖啡否認了所有指控,並回應稱報告毫無依據,論證方式存在缺陷,屬於惡意指控。

3、2月13日紐約南區地方法院立案受理美國多家律所還是對瑞幸咖啡提起了集體訴訟。美國多家律師控告瑞幸咖啡作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違反證券法。

4、美東時間4月2日,美股開盤前,瑞幸咖啡宣佈,公司首席運營官兼董事劉建以及部分員工從2019年第二季度開始虛增交易數據,金額高達22億元。公司首席運營官兼董事劉劍以及向他報告的幾名員工從事了不當行為。隨後,瑞幸咖啡股票崩盤,40分鐘5次熔斷,一度暴跌逾80%!最終盤中6次熔斷,跌幅75.57%,市值縮水近九成。

2017年10月, luckin coffee第一家門店開業,瑞幸咖啡2018年12月25日,宣告第2000家門店誕生。2019年4月22日,瑞幸咖啡提交美國IPO申請,5月16日,確定IPO發行價,2019年5月17日掛牌上市。瑞幸咖啡從開業到上市一年半的時間,以光速推進,橫掃中國企業界。然而,最終逃不過投機者玩火自焚的魔咒。

為什麼說瑞幸是投機者?

首先,瑞幸的商業模式是工業社會的爛腳本,出手已經註定失敗。

瑞幸的商業模式就是一個工業社會企業運行過氣的爛腳本,毫無出奇之處。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在高歌猛進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時候,瑞幸卻走回了工業社會的中期階段,開啟了大賣場模式。欲與星巴克試比高。星巴克的成功是歷史的選擇,而瑞幸卻開了歷史的倒車。這個倒車就在於它的商業模式設計出現了問題。

瑞幸商業模式的三駕馬車:概念+資本+人多

在這三個要素中只有一個是事實,人多。瑞幸看中的是中國人口眾多。隨意拋出一個商品在中國都能夠有成千上萬的人購買。李佳琪、薇婭的成功再次證明了這一點。瑞幸和它的投資者也正是看中人多這一商業要素敢於下重注賭博。但是,他們卻沒有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分析目前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和消費層次。商業模式成了敗筆。

瑞幸商業模式的敗筆之一:錯打咖啡牌。

瑞幸咖啡的標杆對象是星巴克。然而,星巴克已經是一個空間概念,而不是咖啡概念。星巴克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近21300間分店,遍佈北美、南美洲、歐洲、中東及太平洋區。它1998年來華,進駐892家購物中心、計劃再開600家。多年來它經營的早已經不是咖啡,而是除了家、公司之外的第三個讓能夠去的地方。而瑞幸的門店呢?基本上是快餐模式,外帶為主,沒有空間可供閒談,更談不上交流情感了。星巴克幾乎是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早已經和中國這20年間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生活融入在了一起。70後,80後甚至60後這三代人,星巴克是他們的一個可以談生意、聊天、放鬆的生活和工作之間的第三空間。瑞幸想用一杯便宜的咖啡撬動一個在有著21年在華歷史,承載著三代人生活經歷的品牌談何容易。至少,這三代客戶是瑞幸不容易轉移的。喜歡瑞幸的消費者多數是90後,00後新起顧客。他們正處於接受新事物的階段並且容易被網絡宣傳所誘惑,何況瑞幸打出來價格戰,便宜,符合年輕人的消費心理。一杯便宜的咖啡和一個融入情感的空間競爭,瑞幸敗了。

瑞幸商業模式敗筆之二:拋出了民族品牌的概念。

瑞幸宣傳的口號是做中國人的自己咖啡,做民族品牌。他們以為能夠以此擊中中國消費者的心理。而其實呢?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分級已經出現嚴重分化,價值觀已經多元化,並非一個宏大敘事般的民族口號就能夠招攬顧客。這種思維仍然處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前20年,海爾民族品牌時代。而如今個性化才是消費主流。瑞幸咖啡沒能抓住時代脈搏。

瑞幸的商業模式的敗筆之三:資本的集體狂歡。

嚴格說引入資本並不算是一個敗筆,錯就錯在前面定位的失敗加上資本的逐利性使得瑞幸咖啡不得不追逐高增長。這為造假埋下了最大的伏筆。根據瑞幸咖啡之前公佈的財務數據,公司2019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分別實現營收4.79億元、9.09億元、15.42億元,同比分別暴增3593.92%、648.19%、540.20%。在此財務數據下,公司股價大幅增長,今年年初一度突破50美元大關,上市半年就實現翻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真實。瑞幸在中國的消費量根本達不到這個量級的增長,瑞幸在中國的消費群體基本上是90後、00後,他們的消費力撐不起這個財務數據。一個真正的做民族品牌的企業是經得住寂寞的,而瑞幸選擇了與資本瘋狂共舞。投機者和投機者一拍即合,共同開展造神運動。

瑞幸商業模式的三駕馬車:概念+資本+人多,最後一個人多是事實,卻不是瑞幸的事實,而是中國的事實。中國人多,但屬於瑞幸咖啡的忠實消費者卻不多。

錢多,人多,再加一個高大上的概念吹出來的泡沫是經不住推敲的。投機者的第一步商業模式設計錯了。

其次,瑞幸咖啡集中反映了中國最後一批工業社會遺老遺少的浮躁心態。

工業社會發展了幾百年,有一套成熟的機制。而這套機制尤其近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的規則,幾乎都寫進了教科書。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二三代企業家基本上都能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找到營養。這期間經營公司的最大特點是大規模。 這個大規模也有三個套路:1、大規模生產 2、大規模廣告 3、大資本運作。瑞幸基本上全使用上了。創始人通過6000萬個人借款起家,而後通過人脈籌到近5個億的無息、免息貸款,之後吸引投資機構進入,短短2年時間融資12次,總額近10億美元。5億元撬動了10億美元的資本市場,堪稱經典。瑞幸咖啡如果在十年前誕生,或許這種方式能夠成功,如今生不逢時,無論是對消費者的價值觀的誤判還是對工業化時代宏大敘事的運作手法的情有獨鍾,皆反應了其團隊過時的思維和浮躁的心態,給瑞幸的結局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

最後,瑞倖存在做企業最不該有的僥倖心理。

這種僥倖心理讓瑞幸失去了最後一根稻草,誠信。喪失誠信無論是在西方還是中國皆已經沒有生存空間。

財務造假欺詐,這在證券市場是重罪。在美國市場,投資人,監管機構以及司法部門都對此有嚴厲打擊。一旦因為造假和欺詐導致投資者出現重大損失,那麼這個公司可能會面臨:投資者的集體訴訟、美國證監會的鉅額罰單(不光是錢,也包括強制退市)、甚至刑事責任。

而隨著瑞幸咖啡泡沫破滅,不少機構被套牢。瑞幸咖啡前十大機構股東包括Capital Research Global Investors、孤松資本、Alkeon資本公司、美國銀行、Melvin資本管理公司、瑞銀、Darsana資本、瑞信、Janus Henderson和Sylebra資本。


還記得安然嗎? 瑞幸咖啡,一個投機者的最後狂歡就這樣落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