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身世之謎13:黎梓衛——傳說是朱元璋起義時所設

朱元璋身世之謎

——四川廣安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

在四川省廣安市,至今流傳著朱元璋及相關的故事,如朱洪武兒時當和尚,朱元璋起義修築黎梓衛,朱元璋子孫修建華鎣山寶鼎24座廟等。為此,筆者聯同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侯立新、廣安市作協主席邱秋、廣安著名考古專家劉敏等,深入實地走訪蒐集,並整理成篇,後期還加上一些推理和思考,形成《四川廣安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系列文章,共計5萬8千餘字,並配上相關內容圖片。

通過現場調查與史料研究,我們基本揭開了朱元璋掩藏的千古謎案:他並非漢人,而是蒙古欽察人,其祖上還是元朝顯赫之極的宰相家族;元朝末年,朱元璋祖上一族因宮鬥慘敗,其分佈各地的族人被迫隱姓埋名,四處逃散……

【之13】黎梓衛——傳說是朱元璋起義時所設

嶽池縣中和鎮,地處華鎣山麓、渠江之濱,是嶽池東南重鎮,它有一個古老的名字——黎梓衛。

《嶽池縣誌》(1911-1985)記載,中和鎮,清康熙六十年(1721)置巡檢司署,雍正十三年(1735)裁撤,道光至民國初,名黎梓衛場,民國29年改為黎梓衛鎮,次年改為中和鄉,1971年更名為中和鎮。直到今天,中和場鎮社區仍名為黎梓衛社區。

朱元璋身世之謎13:黎梓衛——傳說是朱元璋起義時所設

中和鎮渠江碼頭.

但凡清楚明朝軍事建置的人,一看到“黎梓衛”這個名字,定會有所觸動:黎梓衛,莫非是明朝的軍事機構?因為,明朝的軍事管理制度是衛所制,衛,作為軍事機構的名稱,也只有明朝才有,如著名的天津衛、威海衛等。在明朝,一個衛設編制5600人,其最高指揮官為指揮使,屬正三品官員,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

黎梓衛作為明朝的軍事機構,今中和鎮人幾無爭議,並常常自豪地說:“我們中和,可是明朝的軍事重鎮哦!”

然而,在一些中和人的口口相傳中,還有比這更驕傲的:黎梓衛是朱元璋起義時設的。

現已60多歲的黎梓衛社區居居楊運明介紹,根據當地代代相傳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今中和場鎮位置有一棵巨大的梨子樹,樹幹之粗,3人難以合圍,由於枝繁葉茂,人們便經常在大梨樹下聚集交流,久而久之,人們便取名為“梨子會”。


朱元璋身世之謎13:黎梓衛——傳說是朱元璋起義時所設

中和鎮老百姓講述朱元璋起義設黎梓衛的傳說.

元朝末年,朱元璋帶領一支起義軍來到這裡,和當地百姓一起築土牆建城,說要把當地百姓保衛起來,並將“梨子會”改名為“黎梓衛”。但朱元璋並未在城內駐紮,而是駐紮在黎梓衛城外1公里的龍泉寺,說是不想打擾百姓。


朱元璋身世之謎13:黎梓衛——傳說是朱元璋起義時所設

中和鎮龍泉寺遺址,今為中和敬老院.

關於黎梓衛城的土城牆,楊運明說,上世紀70年代,他在中和糧站還看到一部分,雖為土牆,但泥土裡卻編有竹篾條,“聽說舊社會時,城牆就還完好,共有東西南北4道城門,天一黑就關門,早上7點後,打更匠才開城門。城內有九宮十八廟,最長的是東街,長約1公里。”


朱元璋身世之謎13:黎梓衛——傳說是朱元璋起義時所設

中和鎮老街.

上一期我們就說過,明代修城牆,大多為土牆,如光緒《嶽池縣誌》記載:“明天順間,知縣陳琳始築土城。”從這一點講,楊運明所說朱元璋築土修建黎梓衛城,與明代早期泥土築城的風格是一致的。

對於楊運明所講的傳說,我們還是覺得蹊蹺:朱元璋當時只是一個地方起義頭目,他為啥要修黎梓衛這座城?

或許,“黎梓”一詞本身就藏有原因。按傳說,是朱元璋在梨子會這個地方建了一座城,再把“梨子會”改成了“黎梓衛”。這當中,我們或許可以讀出這樣的意思:

黎,即黎民百姓;梓,即桑梓,意思就是家鄉。合起來理解,“黎梓衛”就是朱元璋修這座城,想保衛家鄉的老百姓。更具體地講,朱元璋就是在嶽池出生和長大的,他已經把嶽池這片土地認作了家鄉。

不過,朱元璋修黎梓衛城未必真是為了保護家鄉百姓,其真實原因恐怕沒這麼簡單。按正常思維,朱元璋建黎梓衛城,他也應該在城內駐軍才是,可按傳說,朱元璋駐軍並未在城內,而是在龍泉寺,這是為何呢?

在此,我們透一句駭人聽聞的話:朱元璋或許不是漢人,而是蒙古人,且還可能是蒙古王室後裔,這一點,我們先在此打個埋伏,後期將專門成篇講述。為何我們在這裡提出來呢?那就是因為龍泉寺葬有蒙古王室,其墓地,今中和人稱為太子墳——這是有確鑿的史料依據可考的。

我們先來說說龍泉寺。這裡的龍泉之“龍”,指的是歷史上的一位帝王,但他並非元朝的帝王,而是宋代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清光緒版《嶽池縣誌·寺觀》記載:“龍泉觀,治南八十里,相傳宋太祖微時經行此地,渴而思飲,插劍水湧,因名。元憲太子墓在觀側。”

這一記載透出兩個信息:一是宋太祖在作皇帝前,曾經路過龍泉觀,因插劍得泉,便取名為龍泉觀(這裡也不排除一種可能,即:地方誌書在蒐集民間故事時,把“明太祖”記成“宋太祖”了);二是在龍泉觀旁邊,有元憲太子墓。由此,我們可以肯定,清代縣誌所載的龍泉觀,正是今中和鎮境內的龍泉寺。

對於元憲太子墓,清光緒版《嶽池縣誌·古蹟》又單獨作了記載:“憲太子墓,在治南漢溪龍泉觀,離城八十里,憲太子卒葬於此。載《通志》。”


朱元璋身世之謎13:黎梓衛——傳說是朱元璋起義時所設

清代嶽池縣誌關於中和鎮太子墓的記載.

這裡的“元憲太子”具體又指誰呢?我們不妨先看龍泉寺周邊百姓是怎麼理解的。

其實,無論是龍泉寺周邊村民,還是整個中和鎮的老百姓,都知道龍泉寺有太子墳,至於太子是哪個朝代的哪個太子,他們卻都不知道。但在龍泉寺周邊的村民卻知道,龍泉寺有兩座太子墳:一處就在龍泉寺,規模較小,“文革”時已毀;一處在距龍泉寺僅幾百米遠的渠江邊上(原中和氮肥廠上方),為麵包型圓丘,地面直徑20餘米,高10餘米,除墓室為石質結構外,其餘均為有粘性的黃泥堆積而成,上世紀“農業學大寨”改田改土運動中,該墓被毀。尤其是渠江邊上這座,幾十個村民前後斷斷續續挖了一年時間才挖完,而今,原墓裡的石棺依然保存完好。


朱元璋身世之謎13:黎梓衛——傳說是朱元璋起義時所設

中和鎮太子墓石棺.

由兩處太子墓,我們可以推測,清《通志》和《嶽池縣誌》所載的“元憲太子”應該是兩個人,結合正史相關記載,則基本可推斷為元憲宗和他的兒子辨都。

元憲宗,即蒙哥,他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古的第三代可汗(蒙古帝王),他在任時期,蒙古疆域為歷史之最:西邊已抵達地中海。公元1258年,蒙哥決定發動全面侵宋戰爭,由北路、南路、西路三路大軍大舉攻宋,其中西路由他親征。所謂西路,即從甘肅、陝西方向進入四川,攻佔重慶後再沿長江而下,直撲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

蒙哥大軍所向披靡,很快攻克了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區。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1259年初,在合州(今重慶合川區)釣魚城下攻勢受阻,數月不能攻克,而蒙哥本人也最終死於釣魚城下,享年五十歲。

蒙哥之死,與其四兒子辨都之死不無關係。蒙哥有幾個兒子,最小的叫辨都,也是蒙哥最喜歡的,故蒙哥親征伐宋時,特將辨都帶在了身邊。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辨都戰死於宋境的廣安軍(今廣安市)渠江河畔。短短數月後,蒙哥身邊的第一大將汪德臣竟也戰死於釣魚城下。一痛未絕,一痛再起,面對著久攻不下的釣魚城,曾橫掃天下的蒙哥氣急襲身,一病不起,僅月餘便死在了釣魚城(今重慶合川境內)下。

蒙哥死後,葬在何處,一直是一個謎。但根據《元史》記載,蒙哥去世是在炎夏的七月,因距離北方路途遙遠,因此可以推定,蒙哥的屍體根本沒法運回北方,只能就近厚葬。結合嶽池縣中和鎮龍泉寺兩處太子墳,尤其是抵近渠江的那一座墓的形制,再結合清代《四川通志》和《嶽池縣誌》關於“元憲太子”的記載,則可推斷:抵近渠江的那座太子墳,其實應該就是元憲宗蒙哥的墓,龍泉寺處的那一座,應該是蒙哥的兒子辨都的墓。

下面再談談關於朱元璋設黎梓衛的傳說,換個角度思維,也是可信的。

華鎣山下有相當一部分區域,其在歷史上長期屬嶽池管轄,如今華鎣市的陽和、高興、慶華、觀音溪、溪口等鄉鎮,均是在上世紀後期成立華鎣市之時,從嶽池縣分出。而在此前,它們與嶽池的中和、伏龍、臨溪三鄉鎮連為一片,屬嶽池縣渠江以東地區,這一片在元末時,恰是地方行政管理極為薄弱的地區,幾乎處於無管理狀態,是農民起義的沃土。

首先,從所處地理環境來講,它處於華鎣山與渠江之間,因華鎣山的綿延蒼茫,自古多匪。正因為如此,宋代才有了廣安軍。“軍”是幹什麼的?說白了,它兼有軍事和行政雙重管理職責,其中,防患和平息匪亂、保地方平安是其重要職責。

其次,這一片在唐宋時期,屬新明縣管轄區,自從蒙哥率軍攻宋後,新明縣就基本荒廢了,直到元至元二十年(1283),新明縣才歸入嶽池縣一併管理。可以說,在元朝末年,地方行政管理幾乎延伸不到這一片區域來。

其三,華鎣山寶鼎(華鎣市成立前屬嶽池轄區)自唐代開始便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歷史上長期是宗教活躍之地,朱元璋若在這一片區域發動農民起義,起義之初便可借宗教活動為幌子,暗地裡大量招兵買馬。

我們再回過頭來了解明朝正史。嶽池人對黎梓衛作為明朝衛所制的產物,基本沒有爭議,但在明代的官方史料中,卻始終查不到黎梓衛的記載。如《大明會典》幾乎收錄了明朝建立以來所有的衛所,但就是沒有黎梓衛的蹤跡,而在黎梓衛上游不到百里的廣安州府(今廣安區)所在地,卻有廣安千戶所。這說明,在明朝建立後,黎梓衛就已經沒了。這樣的結果,竟與中和人關於黎梓衛為朱元璋起義時所設的傳說,是一致的。

進一步講,黎梓衛或是朱元璋早年在嶽池起義時設的衛,它又因朱元璋在嶽池起義失敗而退出歷史舞臺,存在的時間極為短暫。

或許有人要問:朱元璋當上皇帝后,為什麼不把黎梓衛重新保留下來呢?

其實,這又回到了我們先前的話題:朱元璋的蒙古後裔身世。他當初只是想造反(造反的目的也或是想報家族之仇),壓根兒就沒想到將來有統一天下當皇帝的可能,於是便有了暗含著家鄉之意的“黎梓衛”名稱。但當上皇帝后,他是無論如何也要掩藏其為蒙古王室後裔這一秘密的。一旦這個秘密被世人知曉,不僅他這個皇帝當不穩,整個大明江山也是不穩的——元末農民起義,很多可是打著“推翻蒙古人統治”這一旗號的。

關於黎梓衛,筆者還想到一種可能的解釋——它甚至可能是元朝為保護蒙哥墓而設的衛。衛所制,並非明代所創,元朝就已經有了衛所制,根據《元史》記載,元朝忽必烈時期,便先後設置了欽察衛、貴赤衛、阿速衛等,以保衛元朝京城的欽察衛為例,便分左欽察衛和右欽察衛,左右各衛下面又分別設有欽察千戶、欽察百戶等。而忽必烈始設欽察衛時,該衛的最高指揮官便是朱元璋的直系先祖土土哈(後期將詳細講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