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身世之谜13:黎梓卫——传说是朱元璋起义时所设

朱元璋身世之谜

——四川广安朱元璋现象调查与研究

在四川省广安市,至今流传着朱元璋及相关的故事,如朱洪武儿时当和尚,朱元璋起义修筑黎梓卫,朱元璋子孙修建华蓥山宝鼎24座庙等。为此,笔者联同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侯立新、广安市作协主席邱秋、广安著名考古专家刘敏等,深入实地走访搜集,并整理成篇,后期还加上一些推理和思考,形成《四川广安朱元璋现象调查与研究》系列文章,共计5万8千余字,并配上相关内容图片。

通过现场调查与史料研究,我们基本揭开了朱元璋掩藏的千古谜案:他并非汉人,而是蒙古钦察人,其祖上还是元朝显赫之极的宰相家族;元朝末年,朱元璋祖上一族因宫斗惨败,其分布各地的族人被迫隐姓埋名,四处逃散……

【之13】黎梓卫——传说是朱元璋起义时所设

岳池县中和镇,地处华蓥山麓、渠江之滨,是岳池东南重镇,它有一个古老的名字——黎梓卫。

《岳池县志》(1911-1985)记载,中和镇,清康熙六十年(1721)置巡检司署,雍正十三年(1735)裁撤,道光至民国初,名黎梓卫场,民国29年改为黎梓卫镇,次年改为中和乡,1971年更名为中和镇。直到今天,中和场镇社区仍名为黎梓卫社区。

朱元璋身世之谜13:黎梓卫——传说是朱元璋起义时所设

中和镇渠江码头.

但凡清楚明朝军事建置的人,一看到“黎梓卫”这个名字,定会有所触动:黎梓卫,莫非是明朝的军事机构?因为,明朝的军事管理制度是卫所制,卫,作为军事机构的名称,也只有明朝才有,如著名的天津卫、威海卫等。在明朝,一个卫设编制5600人,其最高指挥官为指挥使,属正三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

黎梓卫作为明朝的军事机构,今中和镇人几无争议,并常常自豪地说:“我们中和,可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哦!”

然而,在一些中和人的口口相传中,还有比这更骄傲的:黎梓卫是朱元璋起义时设的。

现已60多岁的黎梓卫社区居居杨运明介绍,根据当地代代相传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今中和场镇位置有一棵巨大的梨子树,树干之粗,3人难以合围,由于枝繁叶茂,人们便经常在大梨树下聚集交流,久而久之,人们便取名为“梨子会”。


朱元璋身世之谜13:黎梓卫——传说是朱元璋起义时所设

中和镇老百姓讲述朱元璋起义设黎梓卫的传说.

元朝末年,朱元璋带领一支起义军来到这里,和当地百姓一起筑土墙建城,说要把当地百姓保卫起来,并将“梨子会”改名为“黎梓卫”。但朱元璋并未在城内驻扎,而是驻扎在黎梓卫城外1公里的龙泉寺,说是不想打扰百姓。


朱元璋身世之谜13:黎梓卫——传说是朱元璋起义时所设

中和镇龙泉寺遗址,今为中和敬老院.

关于黎梓卫城的土城墙,杨运明说,上世纪70年代,他在中和粮站还看到一部分,虽为土墙,但泥土里却编有竹篾条,“听说旧社会时,城墙就还完好,共有东西南北4道城门,天一黑就关门,早上7点后,打更匠才开城门。城内有九宫十八庙,最长的是东街,长约1公里。”


朱元璋身世之谜13:黎梓卫——传说是朱元璋起义时所设

中和镇老街.

上一期我们就说过,明代修城墙,大多为土墙,如光绪《岳池县志》记载:“明天顺间,知县陈琳始筑土城。”从这一点讲,杨运明所说朱元璋筑土修建黎梓卫城,与明代早期泥土筑城的风格是一致的。

对于杨运明所讲的传说,我们还是觉得蹊跷:朱元璋当时只是一个地方起义头目,他为啥要修黎梓卫这座城?

或许,“黎梓”一词本身就藏有原因。按传说,是朱元璋在梨子会这个地方建了一座城,再把“梨子会”改成了“黎梓卫”。这当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

黎,即黎民百姓;梓,即桑梓,意思就是家乡。合起来理解,“黎梓卫”就是朱元璋修这座城,想保卫家乡的老百姓。更具体地讲,朱元璋就是在岳池出生和长大的,他已经把岳池这片土地认作了家乡。

不过,朱元璋修黎梓卫城未必真是为了保护家乡百姓,其真实原因恐怕没这么简单。按正常思维,朱元璋建黎梓卫城,他也应该在城内驻军才是,可按传说,朱元璋驻军并未在城内,而是在龙泉寺,这是为何呢?

在此,我们透一句骇人听闻的话:朱元璋或许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且还可能是蒙古王室后裔,这一点,我们先在此打个埋伏,后期将专门成篇讲述。为何我们在这里提出来呢?那就是因为龙泉寺葬有蒙古王室,其墓地,今中和人称为太子坟——这是有确凿的史料依据可考的。

我们先来说说龙泉寺。这里的龙泉之“龙”,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位帝王,但他并非元朝的帝王,而是宋代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清光绪版《岳池县志·寺观》记载:“龙泉观,治南八十里,相传宋太祖微时经行此地,渴而思饮,插剑水涌,因名。元宪太子墓在观侧。”

这一记载透出两个信息:一是宋太祖在作皇帝前,曾经路过龙泉观,因插剑得泉,便取名为龙泉观(这里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即:地方志书在搜集民间故事时,把“明太祖”记成“宋太祖”了);二是在龙泉观旁边,有元宪太子墓。由此,我们可以肯定,清代县志所载的龙泉观,正是今中和镇境内的龙泉寺。

对于元宪太子墓,清光绪版《岳池县志·古迹》又单独作了记载:“宪太子墓,在治南汉溪龙泉观,离城八十里,宪太子卒葬于此。载《通志》。”


朱元璋身世之谜13:黎梓卫——传说是朱元璋起义时所设

清代岳池县志关于中和镇太子墓的记载.

这里的“元宪太子”具体又指谁呢?我们不妨先看龙泉寺周边百姓是怎么理解的。

其实,无论是龙泉寺周边村民,还是整个中和镇的老百姓,都知道龙泉寺有太子坟,至于太子是哪个朝代的哪个太子,他们却都不知道。但在龙泉寺周边的村民却知道,龙泉寺有两座太子坟:一处就在龙泉寺,规模较小,“文革”时已毁;一处在距龙泉寺仅几百米远的渠江边上(原中和氮肥厂上方),为面包型圆丘,地面直径20余米,高10余米,除墓室为石质结构外,其余均为有粘性的黄泥堆积而成,上世纪“农业学大寨”改田改土运动中,该墓被毁。尤其是渠江边上这座,几十个村民前后断断续续挖了一年时间才挖完,而今,原墓里的石棺依然保存完好。


朱元璋身世之谜13:黎梓卫——传说是朱元璋起义时所设

中和镇太子墓石棺.

由两处太子墓,我们可以推测,清《通志》和《岳池县志》所载的“元宪太子”应该是两个人,结合正史相关记载,则基本可推断为元宪宗和他的儿子辨都。

元宪宗,即蒙哥,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的第三代可汗(蒙古帝王),他在任时期,蒙古疆域为历史之最:西边已抵达地中海。公元1258年,蒙哥决定发动全面侵宋战争,由北路、南路、西路三路大军大举攻宋,其中西路由他亲征。所谓西路,即从甘肃、陕西方向进入四川,攻占重庆后再沿长江而下,直扑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蒙哥大军所向披靡,很快攻克了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1259年初,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钓鱼城下攻势受阻,数月不能攻克,而蒙哥本人也最终死于钓鱼城下,享年五十岁。

蒙哥之死,与其四儿子辨都之死不无关系。蒙哥有几个儿子,最小的叫辨都,也是蒙哥最喜欢的,故蒙哥亲征伐宋时,特将辨都带在了身边。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辨都战死于宋境的广安军(今广安市)渠江河畔。短短数月后,蒙哥身边的第一大将汪德臣竟也战死于钓鱼城下。一痛未绝,一痛再起,面对着久攻不下的钓鱼城,曾横扫天下的蒙哥气急袭身,一病不起,仅月余便死在了钓鱼城(今重庆合川境内)下。

蒙哥死后,葬在何处,一直是一个谜。但根据《元史》记载,蒙哥去世是在炎夏的七月,因距离北方路途遥远,因此可以推定,蒙哥的尸体根本没法运回北方,只能就近厚葬。结合岳池县中和镇龙泉寺两处太子坟,尤其是抵近渠江的那一座墓的形制,再结合清代《四川通志》和《岳池县志》关于“元宪太子”的记载,则可推断:抵近渠江的那座太子坟,其实应该就是元宪宗蒙哥的墓,龙泉寺处的那一座,应该是蒙哥的儿子辨都的墓。

下面再谈谈关于朱元璋设黎梓卫的传说,换个角度思维,也是可信的。

华蓥山下有相当一部分区域,其在历史上长期属岳池管辖,如今华蓥市的阳和、高兴、庆华、观音溪、溪口等乡镇,均是在上世纪后期成立华蓥市之时,从岳池县分出。而在此前,它们与岳池的中和、伏龙、临溪三乡镇连为一片,属岳池县渠江以东地区,这一片在元末时,恰是地方行政管理极为薄弱的地区,几乎处于无管理状态,是农民起义的沃土。

首先,从所处地理环境来讲,它处于华蓥山与渠江之间,因华蓥山的绵延苍茫,自古多匪。正因为如此,宋代才有了广安军。“军”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它兼有军事和行政双重管理职责,其中,防患和平息匪乱、保地方平安是其重要职责。

其次,这一片在唐宋时期,属新明县管辖区,自从蒙哥率军攻宋后,新明县就基本荒废了,直到元至元二十年(1283),新明县才归入岳池县一并管理。可以说,在元朝末年,地方行政管理几乎延伸不到这一片区域来。

其三,华蓥山宝鼎(华蓥市成立前属岳池辖区)自唐代开始便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历史上长期是宗教活跃之地,朱元璋若在这一片区域发动农民起义,起义之初便可借宗教活动为幌子,暗地里大量招兵买马。

我们再回过头来了解明朝正史。岳池人对黎梓卫作为明朝卫所制的产物,基本没有争议,但在明代的官方史料中,却始终查不到黎梓卫的记载。如《大明会典》几乎收录了明朝建立以来所有的卫所,但就是没有黎梓卫的踪迹,而在黎梓卫上游不到百里的广安州府(今广安区)所在地,却有广安千户所。这说明,在明朝建立后,黎梓卫就已经没了。这样的结果,竟与中和人关于黎梓卫为朱元璋起义时所设的传说,是一致的。

进一步讲,黎梓卫或是朱元璋早年在岳池起义时设的卫,它又因朱元璋在岳池起义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

或许有人要问: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什么不把黎梓卫重新保留下来呢?

其实,这又回到了我们先前的话题:朱元璋的蒙古后裔身世。他当初只是想造反(造反的目的也或是想报家族之仇),压根儿就没想到将来有统一天下当皇帝的可能,于是便有了暗含着家乡之意的“黎梓卫”名称。但当上皇帝后,他是无论如何也要掩藏其为蒙古王室后裔这一秘密的。一旦这个秘密被世人知晓,不仅他这个皇帝当不稳,整个大明江山也是不稳的——元末农民起义,很多可是打着“推翻蒙古人统治”这一旗号的。

关于黎梓卫,笔者还想到一种可能的解释——它甚至可能是元朝为保护蒙哥墓而设的卫。卫所制,并非明代所创,元朝就已经有了卫所制,根据《元史》记载,元朝忽必烈时期,便先后设置了钦察卫、贵赤卫、阿速卫等,以保卫元朝京城的钦察卫为例,便分左钦察卫和右钦察卫,左右各卫下面又分别设有钦察千户、钦察百户等。而忽必烈始设钦察卫时,该卫的最高指挥官便是朱元璋的直系先祖土土哈(后期将详细讲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