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说到历史上的朝代,说到皇帝,多数都会认为天下大事,都是皇帝一抬手一皱眉都能决定的,很霸道,很专制,皇帝说一没人敢说二。

那在真正历史上,皇帝真的就活得这么潇洒吗?

今天我们就单个挑选出公认最为强大的朝代--唐朝,来谈谈唐朝的皇帝是否真的可以这么潇洒的就把唐朝推向了盛世?

首先我们可以来区分两个概念,皇室和政府,其实这个概念在汉朝都已经很明确了。

皇室中皇帝自然是最大的,可以笼统的指的是皇帝,而政府则是公共的行政机构。

汉朝只有一个宰相,则这一个宰相是政府中最大的,一个掌握全国行政大权。遇到事情,主要是跟皇帝,还有再喊几个人商量商量对策。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唐朝的时候,相权让分割成了三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他们在一起的权力等于汉朝的一个宰相。

遇到事情先由中书省的宰相们商量出方案。(这里的宰相并不是官职名称,只是地位代称)

他们商量后最后挑选出最好的方案,再告诉皇帝,皇帝看过,觉得可行的话,便在诏书上画一“敕”字。

随后再送给门下省,让门下省的宰相们再审查,如果认为合理则送到尚书省去实行(尚书省只可执行命令,不可参与命令的制定),认为此诏书不合理则会批注上意见,反还给中书省让其重新拟定。

纵观以上行政流程,皇帝其实在里面的作用,也就是个名誉上的作用。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所谓名誉便是这一“敕”字,唐朝政府最高命令便是为“敕”,名誉上是皇帝的指令。不过实际的指令都是由中书省发出的,只是由皇帝签字。

且不说皇帝基本不参与命令的制定,只是签字同意。

主要是,皇帝签字同意了,门下省不同意,那样看作这条命令是条废命令。皇帝的“敕”便也是白签了。

从这便也能看出来,皇帝并没有很专制这一做法,政府的制度设定,根本就由不得他专制。

唐朝的制度明确规定,没有中书省、门下省的印章,皇帝直接发出来的指令是违法的,是不会被各个行政机关所承认的。

正所谓“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这是对当时武则天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发布最高指令“敕”的一种批判。(武则天当时将中书省改名凤阁,将门下省改名鸾台)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说了这么多,既然有此制度,那为何专制二字总是扣在皇帝头上?

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都是有很大的通融性的。正所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尚书省的行政官员自然知道皇帝是最大的,遇到性格执拗的,可能会不听皇帝的直接指令。但是大多肯定都是会给皇帝留情面,即使没有了中书省、门下省的签字,也是会照常执行皇帝的命令。

可是大多的皇帝并没有说,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专制,大多都是很顾及自己皇帝的颜面的。

毕竟平民老百姓都知道,听一个的主意是很片面的,应该听听大多数的意见,一个人拿定主意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皇帝自己自然会知道专制是非常不对的。他们不会轻易的去做这样被法律明文禁止的事情。

即使真的需要去做,有的皇帝也会很难为情,并不是说是理直气壮的。

唐中宗曾经不经过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便给人任命官职。

但中宗,感觉自己内心过意不去,便将装置诏敕的封袋改用斜封。将“敕”字不用朱色笔,用黑色笔写。意思让行政机关给个情面,执行此命令。

当然这种方式被任命的官员,都是被人看不起的。都知道你是走后门。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通过上文所述,若要说皇帝真的很专制,则是真的很片面的。

显然皇帝,在一些明文规定下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皇帝的权力让限制的的很多。

但是中国的传统政治通融性很大。皇帝说到最后他也是帝国名誉上最高的统治者,而且也政策的执行也需一“敕”字,并不是说没皇帝的事。

最后搞得有的皇帝确实是很专制,就比如武则天。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不过她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了,那对于不经两省发放指令,自然是无所谓合规矩不合规矩了。

到了最后至于是专制还是法制,那还真得又回到一个关键点上,皇帝的个人素质问题!

得皇帝个人素质如何?他愿不愿意去维护这个“法制”?

他的胆量如何?他敢不敢去越过这个“法制”?

这不仅仅限制于唐朝皇帝,每个中原王朝的皇帝都是这样,他们的权力都是会受到一定限制的。

一般素质较高的帝王都会选择名正言顺,听取多方面的建议,去执行此政策。毕竟若想做的是件好事,又何怕经凤阁鸾台?

这时胆子大的皇帝,可能会偶尔违反此制度,直接下发诏令。从而开创一个王朝的极盛。但是正常工作肯定还是依照正常的秩序。(比如,汉武帝,唐太宗)

胆子小的皇帝,他便会做一个太平皇帝,按照祖制,安安稳稳的维护王朝盛世,他不会去冒险走越过政府决策机构直接下达命令。这便也会被文人称作明君。(比如,汉文帝,唐高宗,明孝宗)

这些便都是算不得专制的皇帝。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一般素质较差的皇帝,为了一己私欲,便将所制定的“法制”无视,自己直接越过两省发号施令,不过这便也多是不敢被视查的指令,是一件私大于公的事情,自然怕经过审查。

这时胆子大的皇帝那便会明目张胆的专制,从而使一个王朝迅速衰败。(比如秦二世,隋炀帝)

胆子小的皇帝,此时便相对好点,他有所顾忌,便也不敢过多的越权行事。从而使其的素质低下不太能过多的影响王朝的运作,此时的王朝不说能够继续强盛,但是也不会说是迅速衰败,王朝能够继续被制度支撑很多年。(比如唐中宗、唐睿宗、明神宗)

那胆子大的便算得上是专制的皇帝;

可胆子小的那我们便不能说其算得上专制的皇帝,毕竟被制度束缚着,又何来专制?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大家不要感觉我说到最后,问题似乎又模糊起来。

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就是这样。

一个王朝的皇帝,是一个素质较高的皇帝,运用了当下所规定的制度,便会便江山治理的十分强大。

如果下一任是个素质不咋地的皇帝,还是在当时的制度下,便会将强大的江山,付之东流。

正如,秦朝的秦始皇和秦二世,隋朝的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是这样。

牧感觉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得是唐玄宗。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玄宗前期素质较高,后期素质较低,同一个人同一个时期在两个极端的素质水平下,面对着同样的制度,从而塑造出了不一样的王朝。很好的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的特点。

这便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的通融性,人事往往是大于制度。这种情况不能说它不好,也不能说它好。

只能说是有利有弊的。

好的情况,遇到一个盛世明君。

这位君主便可以不用被制度所束缚,可以一展宏图,开创一个极盛王朝。

坏的情况,遇到一个昏庸之君。

这位君主也不被制度束缚,便也不能维持住王朝的正常发展,便会把王朝推入深渊。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这也让我想起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的,在遇到紧急战事时,一个从未拿过兵器的文臣,竟然可以拿起砍刀安排着众将士紧急应战。

这件事情,看起来固然是件可歌可泣的好事情。

但是从制度方面看,为何在紧急情况下不是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启动,而是需要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文臣临时主持大局?

那若不是有这样一个死守孔孟之道的文臣,那么这场战事岂不是就会崩盘?明朝后期的很多战事情况便也可看出,没有这样文臣的情况是多数!

人事的英明领导固然好,但是成千上万的城市若想要都是人事的如此英明,那便是难上加难。

唯有制度,才能让所有的城市都能够拥有同样的能力应该一些突发事件!制度从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过尽管这样说,也幸亏有制度的通融性,在制度行之不通的情况下,就会有人出来主持大局。这也便是一个优势。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所以在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总有些反对派,也是不难理解的。

你非要说反对派、守旧派仅仅是为一己私欲而反对改革,那必然是不全面的。

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在面对王安石进行改革时,便也是极力反对。

司马光自然不会为了一己私欲,而是他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怕动了祖宗之法,而影响到了整个王朝的正常制度运行。谁知道改革后制度,能不能在全国很顺利的推行开来!

回顾历史:皇帝真的很“专制”?

司马光

所以说守旧派并不是都是坏人。改革派也并不都是好人。

宋徽宗时期蔡京等人,就是打着改革派的幌子驱逐了一干守旧派的贤臣,从而一手遮天,鱼肉百姓。

简单的做了些扩展,还是回到皇帝是否很专制这一话题上来讲。这个并不能给出一些定论。只能讲: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会被相应的制度束缚着,大多数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唐太宗想去打猎,被魏征训斥,便也不再去了。

宋太祖想要封赵普为宰相,也得开封府尹签字同意。

明朝嘉靖皇帝、万历皇帝都是几十年没出过紫禁城一步,被囚在一个大大牢笼里面。

大多数的皇帝们过的并不潇洒,若将“很专制”的帽子扣给他们,便也有些冤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